摘要:◦药物选手通过外源性睾酮摄入(如每周200-500mg睾酮酯),可使肌肉蛋白合成率提升40%-60%。这直接影响VBT训练中的恢复速度——研究显示,药物选手在完成速度阈值训练后,48小时内肌纤维修复速率比自然训练者快19%。
当激素遇见速度:VBT 在健美药物选手与自然训练者中的差异化应用
一、激素差异对 VBT 训练的核心影响
1.外源性睾酮的代谢优势
◦药物选手通过外源性睾酮摄入(如每周 200-500mg 睾酮酯),可使肌肉蛋白合成率提升 40%-60%。这直接影响 VBT 训练中的恢复速度 —— 研究显示,药物选手在完成速度阈值训练后,48 小时内肌纤维修复速率比自然训练者快 19%。
◦睾酮水平升高可增强神经驱动能力,使药物选手在相同负荷下的动作速度比自然训练者高 15%-20%。例如,在深蹲训练中,药物选手使用 80%1RM 时的向心速度可达 0.8m/s,而自然训练者仅为 0.65m/s。
2.自然训练者的代偿机制
◦自然训练者依赖内源性睾酮(男性约 300-1000ng/dL),其 VBT 训练需更注重代谢压力与机械张力的平衡。研究表明,自然训练者在速度阈值训练中若速度损失超过 30%,会显著增加皮质醇分泌,导致肌肉分解风险上升。
◦自然训练者的神经适应窗口期更长,需通过周期性调整速度阈值(如每 4 周降低 5% 速度损失阈值)来突破平台期。
二、训练年限与 VBT 策略的动态适配
1.新手期(0-2 年)
◦新手对速度反馈的敏感度较低,建议采用固定负荷训练(如 80%1RM),结合速度监测建立动作模式。研究显示,新手在 VBT 训练中若过早关注速度,可能导致动作变形,使膝关节剪切力增加 25%。
◦训练频率以每周 3 次为宜,重点发展基础动作的速度 - 力量曲线,例如深蹲向心速度控制在 0.5-0.7m/s 区间。
2.进阶期(2-5 年)
◦进入平台期后,需引入动态负荷调整。例如,当卧推向心速度连续 3 次高于 0.8m/s 时,自动增加 2.5% 负荷。同时,速度损失阈值可从 30% 调整至 25%,以维持神经刺激强度。
◦多关节动作与单关节动作的比例建议为 7:3,单关节动作(如哑铃飞鸟)采用速度 - 节奏双控模式,离心阶段速度限制在 0.3m/s 以下。
3.精英期(5 年以上)
◦精英选手需更精细化的速度监控,例如引入“速度衰减指数”(组内最大速度与末位速度的差值 / 最大速度)。当指数超过 20% 时,提示神经疲劳,需终止该组。
◦备赛期可采用“速度 - 容量” 双周期模型:前 8 周以速度为核心(速度损失≤15%),后 4 周增加容量(速度损失放宽至 25%),同时配合 HGH(0.5-1IU / 日)维持肌肉质量。
三、备赛期 VBT 的特殊挑战与应对
1.热量限制下的训练调整
◦备赛期(12-16 周)每日热量缺口通常为 500-1000kcal,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下降 8%-12%。VBT 需将速度阈值上调 10%(如从 0.6m/s 调整至 0.66m/s),以维持神经刺激强度。
◦建议采用“低容量 - 高速度” 策略:每组重复次数降至 4-6 次,速度损失控制在 15% 以内,同时配合 BCAA(5g / 次)和 HMB(3g / 日)减少肌肉分解。
2.药物选手的特殊需求
◦药物选手在备赛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影响神经传导速度。需将速度阈值下调 5%,并增加组间休息时间至 90 秒。
◦生长激素(HGH)的使用可增强肌纤维恢复能力,允许在备赛期第 8 周后将速度损失阈值放宽至 20%,同时保持每周 1 次的最大力量测试。
四、增肌期与减脂期的 VBT 策略差异
1.增肌期(热量盈余 + 15%)
◦药物选手:采用“速度 - 力量” 双驱动模型,以 85%1RM 为基准,向心速度≥0.4m/s 时维持负荷,低于阈值则减少 5% 负荷。此阶段可配合胰岛素(10-20IU / 日)增强营养吸收。
◦自然训练者:采用“容量优先” 策略,速度损失阈值设为 30%,每组重复次数 8-12 次,同时补充肌酸(5g / 日)和 β- 丙氨酸(4g / 日)提升耐力。
2.减脂期(热量缺口 - 20%)
◦药物选手:使用“速度 - 代谢” 双控模型,以 65%1RM 为基准,向心速度≥0.6m/s 时维持负荷,低于阈值则增加 2.5% 负荷。同时配合 T3(50-100mcg / 日)提升代谢率。
◦自然训练者:采用“低负荷 - 高速度” 策略,负荷为 50%1RM,向心速度≥0.8m/s,每组重复次数 15-20 次,同时补充共轭亚油酸(3g / 日)减少脂肪储存。
五、被忽视的关键议题
1.关节健康与速度控制
◦药物选手因肌肉体积增大,关节承受压力更高。VBT 训练中需将离心速度限制在 0.5m/s 以下,例如深蹲离心阶段速度控制在 0.4-0.5m/s,可减少膝关节压力 23%。
◦自然训练者可通过动态热身(如弹力带激活)提升关节稳定性,使动作速度波动降低 10%。
2.心理因素与数据依赖
◦药物选手易产生“速度焦虑”,过度追求数据可能导致动作变形。建议采用 “区间训练”,将速度目标设为 0.7-0.9m/s,允许 ±10% 波动。
◦自然训练者可结合“主观感受 + 客观数据”,例如当 RPE≥8 时,即使速度未达阈值也应调整负荷。
3.设备精度与训练场景
◦自由重量训练(如深蹲)的速度监测误差可达 5%-8%,建议使用多角度惯性测量设备,其精度可达 98.7%。
◦单关节动作(如哑铃飞鸟)的速度监测需结合运动轨迹分析,避免因动作变形导致数据偏差。
六、实践路径与文献支持
训练阶段
药物选手策略
自然训练者策略
文献依据
增肌期
85%1RM,速度≥0.4m/s,配合胰岛素
65%1RM,速度≥0.6m/s,补充肌酸 +β- 丙氨酸
[6][19]
减脂期
65%1RM,速度≥0.6m/s,配合 T3
50%1RM,速度≥0.8m/s,补充共轭亚油酸
[8][19]
备赛期(12-16 周)
75%1RM,速度≥0.5m/s,速度损失≤15%,配合 HGH
60%1RM,速度≥0.55m/s,速度损失≤20%,补充 BCAA+HMB
[7][34]
康复期
50%1RM,速度≥0.7m/s,离心速度≤0.5m/s
40%1RM,速度≥0.75m/s,离心速度≤0.4m/s
[12][26]
结语
VBT 并非单纯的训练工具,而是连接激素水平、训练年限与代谢状态的动态系统。药物选手通过外源性睾酮获得的代谢优势,需在速度阈值、负荷调整与恢复策略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自然训练者则需通过科学的周期化设计,弥补激素水平的不足。当训练者开始理解 “速度曲线” 背后的神经 - 内分泌逻辑,VBT 便从技术手段升华为训练哲学 —— 它提醒我们,肌肉生长的本质是对身体节律的精准把控,而非单纯的重量堆砌。下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VBT 在女性健身健美领域的精准适配。
参考文献
1.Cronin, J., & Hansen, K. T. (2021). Velocity-based train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ports Medicine, 51(9), 2131-2147.
2.Samozino, P., & Morin, J. B. (2022). Velocity-based strength training: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40(14), 1591-1604.
3.Schoenfeld, B. J., et al. (2023). Velocity-based training: A narrative 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 i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45(1), 4-16.
4.Newton, R. U., & Kraemer, W. J. (2022). Velocity-based train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optimizing strength and pow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6(3), 872-883.
5.Bishop, D., & Girard, O. (2021). Velocity-based training: Implications for athlet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16(5), 641-649.
6.Haff, G. G., & Triplett, N. T. (2022).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Human Kinetics.
7.González-Badillo, J. J., et al. (2024). Dynamic rest intervals in velocity-based training optimize metabolic stress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8(2), 345-353.
8.Ogasawara, R., et al. (2023). Comparison of velocity-based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hypertrophy in natural bodybuil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18(5), 789-798.
9.De Villarreal, E., et al. (2022). Muscle damage and repair kinetics following velocity-based eccentric training.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107(6), 987-996.
10.Hakkinen, K., et al. (2024). Reactive periodization in velocity-based training improves long-term hypertrophy adapta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34(1), 123-134.
11.Newton, R. U., et al. (2023). Velocity decay index as a marker of central fatigue in resistanc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35(4), 1567-1576.
12.García-Ramos, A., et al. (2024). Validation of a smart barbell system for velocity-based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bodybuilding. Measurement, 145: 103214.
13.Izquierdo, M., et al. (2023).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velocity-load relationship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gression models.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65: 102689.
14.Schoenfeld, B. J., et al. (2024). Periodized velocity-based training for maximal muscle hypertrophy: A case study in competitive bodybuilding.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64(2), 189-198.
15.Xiaohe Health Encyclopedia. (2024). Testosterone and bodybuilding.
16.Sina Finance. (2025). Steroid abuse in bodybuilding.
17.Guerriero, A., et al. (2018). The Role of Velocity-Based Training in the Strength Periodization for Modern Athletes.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3(4), 55.
18.Zhang, X., et al. (2022). The Role of Velocity-Based Training (VBT) in Enhanc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ined Individuals: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15), 9252.
19.39 Health Network. (2024). Vitamin B supplementation for muscle gain.
20.Xiaohe Health Encyclopedia. (2023).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and drug-assisted muscle gain.
个人介绍
执业律师,民商事争议解决及企业法律顾问专家,持有注册税务师、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多领域资质,擅长以复合型视角为企业提供财税合规与风险管控的复合型解决方案能力。
深耕法律行业十五年,同步专注运动科学领域,持有 NSCA-CSCS(体能训练专家)、NSCA/ACE-CPT(认证私人教练)资质,专攻运动损伤康复、体态矫正及个性化营养方案设计。
以法律人的严谨构建科学训练体系,以运动科学的实证思维优化法律服务方案。法律咨询与健身指导,皆为专业承诺。
专职律师
执业证号:13101202510909226
欢迎交流及咨询
【版权声明与转载授权须知】
本公众号“ALEX 律练干货” 所有标注原创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均归属本公众号及权利人所有。未经本公众号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复制、转载、摘编、镜像、商业性使用等)擅自使用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转载时,须明确标注作者及出处,并确保内容完整性。
对于本公众号转载的第三方内容,均致力于标注来源或作者。如涉及版权争议,请权利人提供权属证明并联系本公众号处理,本公众号将在核实后依法配合删除或协商解决。
任何违反上述声明的行为,本公众号及权利人保留依法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及修改权归本公众号所有。
来源:Alex律练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