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爱暖西城”是西城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出的文明培育系列活动。“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开设“善爱暖西城”专栏,深度挖掘报道发生在西城市民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善
“善爱暖西城”是西城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出的文明培育系列活动。“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开设 “善爱暖西城”专栏,深度挖掘报道发生在西城市民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善行和爱心涵养崇德向善良好风尚,今天刊发第六期。
深夜两点,北京西城的一盏台灯依然明亮。杜姝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条新消息——甘肃陇南发来的视频里,那个两年前还把“apple”读作“阿婆”的乡村女孩,此刻却站在自家玉米地旁,用流利的英语讲述敦煌壁画的故事。 这是杜姝“云端教室”收到的第339个蜕变故事,也是这位英语老师坚持1928天公益教学的动人见证。
破茧成声
从“哑巴英语”到“中国故事”
2010年,从对外经贸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杜姝,怀着对教育的热忱走上讲台。然而她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面对外国人时却成了“哑巴”。
“语言的生命在于交流,而非分数。”杜姝的教学理念简单却深刻,她独创的 “输入输出循环”教学法,通过日常的输出交流,让英语真正融入生活,这如同一把金钥匙,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桎梏。在她的课堂上, 数百名孩子完成了从不敢开口到自信表达的蜕变。
杜姝的理想不止于课堂。2016年,她与团队共同创作了 《我不是单词卡》,这部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双语绘本,不仅斩获 2017年度童书桂冠,还 代表中国亮相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入选 APD亚太设计年鉴。此后,杜姝陆续创作双语绘本50余本,录制上百部诵读视频,把彝族火把节、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元素都融入英语课堂,让孩子们在学英语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杜姝用行动诠释着文化自信的真谛。
云端架桥
让英语课翻越千山万岭
2019年陶然亭街道组织的一次山村支教活动,成为杜姝教育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偏远山区,她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与匮乏的教育资源形成的强烈反差。“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做些什么。”杜姝回忆道。
回到北京后,在陶然亭街道提供的社区教室里,杜姝按下线上授课的录制键,开启了 “Susan教英语”的公益项目。谁曾想,这个最初只有几十人在线的公益课堂,如今已发展为一个拥有 60万学员的“云端英语王国”。六年来,3000多期课程、1000多小时的直播教学,通过互联网这条“云端天路”,将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角落。2022年起,“Susan教英语”在微博微信双平台持续更新, 迄今全网浏览量已突破3亿次。
“虽然我们县里还没通高速,但我娃的英语学习已上了‘高速’。”一位来自偏远山区家长的留言,道出了这个云端课堂最动人的意义。杜姝及团队设立的奖学金项目,更让数百名贫困学子得以继续学业。
“孩子们眼里亮起的光是最珍贵的礼物。”杜姝的电脑里珍藏着无数动人画面:深圳城中村六年级的小雪,在父母仅10平方米的早点摊角落里,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学英语;湖北乡村的然然,用废纸板剪成动物形状,开心地练习着英语;云南山区的孩子们围着一台旧手机,跟着视频大声朗读;新疆的教室里,学生们用刚学会的英语介绍家乡的葡萄沟……
微光成炬
照亮每个孩子的前行之路
如今,杜姝依然在电脑前备课到深夜。电脑屏幕上, 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们正用英语分享着各自的经历。这些星星般散落各地的故事,书写着中国教育最温暖的篇章。她知道,在祖国的某个角落,依然有无数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等待着被点亮。
“教育公平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相信:纵使身处沟渠,也能仰望星空。”杜姝动情地说。作为陶然亭街道居民,她特别感谢街道多年来的支持:“从最初的志愿服务机会,到提供教学场地,再到对接各类资源,是这片充满爱意的沃土滋养了这个公益项目的成长。”
从西城的社区教室出发,这束教育之光正逐渐照亮祖国最偏远的角落。正如杜姝在教学笔记扉页写下的:“没有远方的孩子,只有尚未抵达的星光。”而西城,就是点亮这些星光的起点。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