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1日凌晨1时2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在天津与世长辞,享年86岁。这位被誉为"鬼手神针"的针灸泰斗,带着对中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银针和患者。
巨星陨落:中国针灸界痛失泰山北斗
2025年5月11日凌晨1时2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在天津与世长辞,享年86岁。这位被誉为"鬼手神针"的针灸泰斗,带着对中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银针和患者。
消息传来,中医界震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首页变为黑白,全球500余名弟子自发在社交平台点亮蜡烛,阿尔及利亚驻华使馆第一时间发来唁电——这位用两根银针让外国政要重新站起的"针灸外交家",早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医学的窗口。
从农家少年到针灸泰斗:银针里藏着家国情怀
1938年,石学敏出生于天津郊区农家。目睹乡亲饱受病痛折磨,他立下学医宏愿。1957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后,他每天在宿舍油灯下苦读《针灸甲乙经》,为练指力在装满黄豆的布袋上扎针上万次。
1968年,他随中国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面对瘫痪半年的国防部部长,他仅用两针就让患者抬腿的奇迹震惊世界。在异国三年,他每天诊治300余名患者,甚至有患者连夜排队睡在汽车里等候,创造了"Chinese石"的传奇。当外国医院以高薪挽留时,他毅然回国:"我的根在中国,针灸的未来也在中国!"
破局中风:改写医学史的"醒脑开窍"针法
上世纪70年代,中风致残率高达80%,西医束手无策。石学敏在古籍中发现"醒脑开窍"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创立全新针刺法: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等穴,配合独创的"提插补泻"手法,使中风治疗有效率从65%跃升至98%,致残率降低4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盛赞这是"东方医学的奇迹"。
他首创
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将进针角度、频率精确到毫米级,让玄妙的"得气"变得可视化。这项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为针灸国际化打开科学之门。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研发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将针灸、中药、康复训练结合,被列为国家十大重点推广项目,至今已造福超百万患者。
银针出海:让世界聆听中医心跳
石学敏的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在德国,他为总理夫人治疗偏头痛;在日本,他的"凤凰展翅"针法被拍成教学片;在非洲,他传授的"退热三针"挽救无数疟疾患者生命。他主编的《石学敏针灸学》被译成12种语言,成为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针灸教材,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更将其指定为官方用书。
2014年当选国医大师时,他动情表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医不是慢郎中,针灸能救命!"在他推动下,中国与14个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协议,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落地,让岐黄之术真正走向世界。
大医精诚:病房里的"魔鬼教头"
石学敏的办公室永远备着白大褂,随时可能出现在病房。一次午休时,他突然走进办公室质问:"这针是怎么扎的?"吓得全体医生立刻自查病历。他常说:"病房是检验理论的最好场所。"每次查房都是现场教学,从配穴原理到手法细节,他会帮学生逐一分析。
8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出诊,他的门诊永远挤满慕名而来的患者。有患者千里迢迢送来锦旗,他却摆摆手:"我只是个扎针的大夫。"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审订《针灸学科发展白皮书》,希望为中医留下更清晰的发展蓝图。
精神永存:薪火相传的"醒脑"之路
5月15日,天津第二殡仪馆将举行遗体送别仪式,来自全球的弟子将带着他的银针汇聚一堂。他的学生、"醒脑调衡"疗法创始人司同教授哽咽道:"老师常说'针下要有人,心中要有佛',我们会带着这份信念继续走下去。"
如今,石学敏院士留下的不仅是50余部著作、300余项科研成果,更是"守正创新"的精神遗产。正如他生前所言:"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古老智慧活在当下。"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他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石学敏院士走了,但他的银针仍在全球 millions of patients 身上跳动。他用一根银针架起中西医学的桥梁,用毕生心血书写中医现代化的传奇。今日,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送别这位"银针济世"的大医,愿他的精神如针灸般,永远刺痛蒙昧,唤醒希望!
来源:贵州罗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