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毕竟歼-20是中国第一款隐身战机,歼-35又是紧跟其后的新星,被很多人看作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扛鼎之作。可美国专家为啥这么唱衰?
近年来,美国一些军事专家对中国战机的发展抛出了一个挺扎眼的看法:歼-35和歼-20这两款中国空军的明星战机,迟早得被淘汰。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毕竟歼-20是中国第一款隐身战机,歼-35又是紧跟其后的新星,被很多人看作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扛鼎之作。可美国专家为啥这么唱衰?
美国专家的这个“淘汰论”基于他们对全球军事技术走势的判断。核心意思是,歼-35和歼-20作为第五代战机,虽然现在看着挺牛,但随着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加速和技术门槛的抬高,它们的优势会慢慢被吃掉,最终只能让位给更先进的家伙。
具体来说,美国这边有几个重量级专家早就放过话。比如,美国空军前副参谋长克林特·希纳克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第五代战机在未来空战中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因为下一代战机不仅在隐身上更胜一筹,还会整合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这些黑科技。他直言,像F-22、F-35这样的五代机都得面对更新换代的压力,更别提歼-20和歼-35了。
还有,美国兰德公司的分析师德里克·格罗斯曼也在报告里分析过,说歼-20虽然性能不俗,但它的隐身设计和发动机技术跟美国比还有差距。
而歼-35呢,虽然定位是多用途战机,但功能上跟歼-20有不少重叠的地方,这种“重复投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让中国自己都觉得不划算。
他们认为,中国与其在五代机上修修补补,不如把精力投到第六代战机上,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再加上,美国专家还拿全球趋势做依据。现在美国正在搞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预计2030年代就能出成果,欧洲有GCAP和FCAS项目,中国自己也在弄歼-36甚至更远的歼-50。
这些新战机的目标都很明确:超强隐身、智能协同、高速机动。相比之下,五代机的技术框架就显得有点“老派”了,淘汰是迟早的事儿。
要搞清楚美国专家的看法靠不靠谱,咱们得先摸摸歼-35和歼-20的底,看看这两款战机到底有多硬核。
歼-20是中国第一款隐身战机,从2011年首飞到2017年服役,算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大跨越。它的外形挺有特色,鸭式布局,机身长21.2米,翼展13.01米,最大起飞重量37吨。
动力上用的是国产WS-10C涡扇发动机,推力147千牛,速度能到2马赫,作战半径大概2000公里。隐身是它的杀手锏,机身用了不少雷达吸波材料,雷达截面据说只有0.1到0.5平方米,内部武器舱还能装PL-15远程空空导弹和PL-10近程导弹,火力也很猛。
到2023年,歼-20的生产数量已经接近200架,而且还在稳步增加。它不光是摆着好看,实战中也露过脸。2022年3月,歼-20在东海跟美国F-35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虽然没打起来,但美方事后承认,歼-20的隐身性能确实让他们的雷达有点懵。
后来,歼-20还出现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的巡逻任务里,威慑力拉满。2022年珠海航展上,歼-20还展示了“野兽模式”,外部挂载导弹,火力和灵活性都上了新台阶。
不过,歼-20也不是没短板。发动机是个老话题,虽然WS-10C比早期的AL-31F强了不少,但跟美国F-22的F119比,推重比和耐用性还有差距。另外,它的隐身设计主要针对正面,侧面和后面的隐身效果就没那么理想了。
再说歼-35。这款战机的前身是FC-31,最早是沈飞的自研项目,2012年首飞时还没啥人关注。后来经过改进,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歼-35正式亮相,分成了歼-35A陆基型和舰载型两种。
它的外形跟F-35有点像,常规布局,双引擎,机身紧凑,估计长度在17米左右,翼展11米上下。动力上可能用的是WS-19发动机,推力比WS-10C更高,定位是多用途战机,既能空战也能对地攻击,特别适合海军的航母需求。
歼-35的隐身设计也很用心,内部武器舱保持了低雷达截面,外界猜它的作战半径可能在1200到1500公里之间。
虽然具体参数还没全公开,但从航展的表现看,它的目标是填补歼-20和歼-16之间的空档,尤其是在福建舰这样的航母平台上发挥作用。有人估计,歼-35的生产数量未来可能会超过300架,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
但歼-35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它跟歼-20的功能重叠太多,比如空战和打击能力,歼-20升级一下就能干,没必要另起炉灶。而且它的研发时间紧,技术成熟度可能不如歼-20,短期内大规模列装还有难度。
美国专家说歼-35和歼-20会被淘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球战机技术正在迎来一场大变革。
第六代战机是现在各国军工的焦点。美国NGAD计划已经进入原型机测试阶段,预计2030年左右服役,主打超强隐身、人工智能和有人/无人协同作战。
欧洲的GCAP(英国、日本、意大利合作)和FCAS(法国、德国、西班牙联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标差不多,都是要把隐身、智能和速度拉到新高度。
中国这边也不含糊,歼-36在2024年已经试飞,采用了无尾翼、飞翼式设计,隐身性能据说比歼-20还强,智能化程度也更高。
这些六代机的特点很明显:一是隐身更彻底,不光正面,连侧面和尾部都能“隐身到底”;二是智能更强,能指挥无人机群,甚至自己都能部分自主作战;三是速度更快,可能整合高超音速技术。
相比之下,歼-20和歼-35的框架还是五代机的路子,面对六代机确实有点吃力。
除了六代机,无人战机也是个大趋势。无人机的优势太明显:成本低、不用担心飞行员安全、作战灵活。
美国XQ-58A“女武神”无人机已经跟F-35搭档过,能当“忠诚僚机”用,执行侦察、诱敌甚至攻击任务。中国的“暗剑”无人机虽然消息不多,但从外形看也是走的高速隐身路线,未来可能跟歼-20或歼-36组队作战。
无人战机的崛起,对传统有人战机是个挑战。以后空战可能不只是战机对战机,而是“有人机+无人机群”对打,歼-20和歼-35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可能会显得有点落伍。
还有个绕不开的,就是高超音速武器。现在的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能到5马赫以上,拦截难度极大。美国有X-51A,中国有东风-17,俄罗斯有“匕首”,都在实战化部署。
这种武器的出现,让战机的生存环境更恶劣。歼-20和歼-35的速度和机动性在高超音速导弹面前,可能都不够看,防御能力也得打个问号。
面对这些趋势和美国专家的“淘汰论”,中国战机怎么办?
其实,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歼-20从无到有用了不到10年,歼-36从概念到试飞才两年多,这种速度在美国都不多见。所以,即使歼-20和歼-35退下来,后续型号也能快速顶上,不至于让空军掉链子。
中国空军一直有个高低搭配的策略,高配有歼-20,性价比有歼-16,现在歼-35可能是海军的中坚力量。尤其在航母作战中,歼-35的隐身和多用途能力还有不小的发挥空间,短期内不会被淘汰。
而且,歼-20也在升级,双座型歼-20S已经在测试,能当无人机指挥平台用,寿命还能再延长。
更长远看,中国在六代机上的布局已经起步。歼-36的试飞只是个开始,后续的歼-50可能已经在规划中。中国的优势是后发制人,能吸取美欧的经验教训,直接上最先进的技术。
比如,歼-36的无尾翼设计就比F-35激进,智能化程度也瞄准了世界前列。只要保持这个势头,六代机上桌的时候,中国未必会输。
再说“淘汰”这词儿,也不一定就是彻底扔了。像美国的F-15,退下来后还能干次要任务,或者改成无人机的“带队大哥”。
歼-20和歼-35未来也可能走这条路,尤其是歼-20S,已经在往指挥型战机转,歼-35说不定也能改成航母上的多面手。
来源:战魂燃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