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起喝酒这事儿,山东人要是自称第二,估计全国都没几个敢抢第一的。不光是酒量好,关键是讲究多,规矩严。什么“感情深一口闷”、“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这些话,那都是基本操作!
要说起喝酒这事儿,山东人要是自称第二,估计全国都没几个敢抢第一的。不光是酒量好,关键是讲究多,规矩严。什么“感情深一口闷”、“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这些话,那都是基本操作!
在济南就有这么一位王大叔,今年55岁,喝酒喝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是酒桌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炮儿”。平时精神头十足,气色也好,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天天喝酒的人。
为啥?因为他有个铁规矩——不管啥场合,顶多喝二两,谁劝都不加量了!
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穿了白酒圈里流传已久的“三大谎言”,很多爱喝酒的朋友都专门跑来向他取经,说他是“喝酒界的明白人”。
以前大家买酒都是去小卖部或者批发市场,那会儿牌子货和散酒都有,真假混着卖,水太深,稍不留神就踩坑。后来超市火了,都是正经的瓶装酒,管理规范了不少,很多人就觉得:瓶装酒这么正规,里面肯定都是真酒,不会再有啥猫腻了。
王大叔一听直摇头:“哪有这种好事?瓶装酒里不仅有勾兑酒,还摆在明面上卖呢!”
他说的这类酒,包装看着光鲜亮丽,价格也亲民,其实配料表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是粮食酒!
它们的标准号是GB/T 20821或者GB/T 20822(记不住数字没关系),只要看配料表上写着“食用酒精”、“香精”、“添加剂”这些字眼,就是勾兑酒无疑。这类酒说白了就是用酒精加水再调配出来的,成本低、味道假,喝多了对身体不友好。偶尔解个馋还行,要是当成日常口粮酒,那可就伤肝又伤身了。
现在很多人买酒都认准“纯粮酿造”这四个字,觉得只要是粮食做的,那肯定差不了。可王大叔却说:别被“纯粮”两个字忽悠了,光有粮食不等于就是好酒!
就像街边那些打着“自酿纯粮”旗号的小作坊,看着挺土味儿挺实在,但真敢放心喝吗?很多人压根不敢碰!
为啥?因为“纯粮”只是好酒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好多关卡要过:
比如粮食质量咋样?发酵工艺靠不靠谱?酿酒环境干不干净?这些一个环节出问题,酒就不一定好喝了。
很多小作坊自己酿的酒,容易出现两个大问题:
①不会掐头去尾:
酿酒过程中前面那段甲醇超标,后面的杂醇油又多,好的酒厂都会把这两头去掉,只留中间最精华的部分。而很多小作坊根本不处理,直接灌瓶卖,喝了容易上头、伤身。
②卫生条件太差:设备简陋不说,储存容器还可能含有重金属,一不小心酒里就带了毒,喝多了对身体是慢性伤害。
所以“纯粮”只是起点,不是终点,选酒不能光看标签上写了啥,更得看它背后有没有靠谱的工艺和严格的品控。
王大叔喝酒几十年,他就举了一个例子,就国康1935来说,这款酒来自贵州仁怀,只用本地的红缨子糯高粱,这种高粱皮厚、淀粉多,特别适合反复发酵,酿出来的酒更有层次感。
整个酿造过程完全按酱香酒里的“天花板”标准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12987坤沙工艺”:一年一个周期,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前前后后要经历165道工序!
它是正宗的茅系风味,喝起来那股子酱香味儿特别足,酒一进嘴,就能明显感觉到那股浓浓的酒味在嘴里散开。接着,老酒特有的陈香就一点点透出来了。这酒回味挺长,喝完之后,嘴里还留着点儿甜味儿,叫人忍不住想再抿上一口。
它用的是5年以上的基酒+10年以上老酒勾调出来,不是那种一喝就散的快消酒,而是能让你细细品的那种“老味道”。
老话说得好:“30块一瓶清,100起步酱,浓香也得五六十打底。”这价格主要看成本,尤其是酱香酒,五斤粮才出一斤酒,原料贵、时间长、工艺复杂,自然价格高。
但有些人就误会了,以为“越贵的酒越靠谱”,其实这也不绝对!
王大叔举了个例子,他们小区有个老爷子,在直播间花了一千多买了套“高端白酒礼盒”,包装金光闪闪,瓶子像艺术品一样,结果一喝傻眼了——一股子香精味儿,典型的勾兑酒!
这就是典型的“酒不如瓶”,光会搞颜值,内容却不咋地。花高价买了个寂寞,还得搭上自己的肝。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