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安人工增雨引发冰雹"的传言在网络热传,甚至登上热搜引发市民担忧。5月8日西安确实出现强对流天气,部分区域降下直径达2厘米的冰雹,而当天上午气象部门恰好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火箭弹48枚。这看似巧合的时间点,让不少网友产生联想。但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
近日,"西安人工增雨引发冰雹"的传言在网络热传,甚至登上热搜引发市民担忧。5月8日西安确实出现强对流天气,部分区域降下直径达2厘米的冰雹,而当天上午气象部门恰好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火箭弹48枚。这看似巧合的时间点,让不少网友产生联想。但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气象局等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发声:人工增雨与冰雹无关,该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一、冰雹是自然天气现象,与人工增雨无关
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姚静指出,冰雹的形成需要满足严苛的自然条件:云内存在强烈上升气流、过冷水滴与雹胚(如冰晶或尘埃)结合,且云中有充足水分供应。此次西安冰雹正是高空槽与地面冷锋共同作用的结果,暖湿气流快速抬升遇冷凝结成冰晶,在强对流环境中反复升降,最终形成大颗粒冰雹。
而人工增雨的核心是"催化自然降水",通过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增加凝结核数量,促使云中水分更快凝结成雨滴落下。西安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李金辉强调,人工增雨作业不会改变云内动力结构,更不会制造强对流天气。相反,过量播撒催化剂还可能抑制雹胚生长,降低冰雹发生概率。
二、科学数据与历史案例力证清白
从时间线上看,西安人工增雨作业在8日凌晨1-7时进行,而冰雹出现在当晚17-23时,两者间隔超过10小时。气象部门监测显示,作业后仅出现分散性阵雨,最大累积降水量仅4.4毫米,根本不具备形成冰雹的条件。
从技术原理看,人工增雨使用的碘化银催化剂用量极小(每次作业仅需10-50克),且分散在广阔区域,单位面积残留量远低于环保标准。中国气象局研究表明,北京市多年人工增雨作业后,水库银离子浓度仅0.64微克/升,不足国家标准的1/78。
历史案例也充分说明人工增雨与冰雹无关。2023年辽宁、吉林未实施人工增雨却突发冰雹;2013年新疆博州因防雹火箭发射过晚仍出现雹灾。这些事件证明,冰雹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自然天气条件,而非人工干预。
三、人工增雨的"隐形贡献"不应被忽视
事实上,西安今年已开展11次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4亿吨,有效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在5月8日的作业中,周至黑河森林公园站累积雨量达4.4毫米,为干涸的土地带来了宝贵水源。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农业防灾等领域。例如贵州威宁通过人工防雹,使烤烟、苹果等经济作物受灾面积同比减少171万亩,经济损失下降77%。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这项技术正成为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手段。
四、理性应对谣言,科学防范灾害
面对"人工增雨致雹"等传言,公众应通过气象部门官网、官方媒体等权威渠道核实信息,避免以讹传讹。如发现网络谣言,可拨打"12377"举报热线或登录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交线索。
针对此次冰雹灾害,西安已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市政部门连夜清理道路冰碴,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户加固大棚,交警部门对受损严重路段实施临时管制。气象部门也通过雷达、卫星等手段加密监测,未来将进一步优化防雹作业方案。
结语
这场"人工增雨背锅"事件,折射出公众对极端天气的焦虑,也暴露出科学传播的不足。气象部门呼吁,在享受人工影响天气带来的生态红利时,也应理解其技术边界——它能"锦上添花",却无法"逆天改命"。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唯有相信科学、理性应对,才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乐乐剧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