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货币历史得从几千年前说起。夏朝的时候,交易靠的是海贝,表面光滑,个头均匀,方便携带,成了最早的“钱”。到了商周,青铜器兴起,贝壳渐渐不够用了,人们开始铸造铜制的仿贝币,重量和形状都有讲究。
中国的货币历史得从几千年前说起。夏朝的时候,交易靠的是海贝,表面光滑,个头均匀,方便携带,成了最早的“钱”。到了商周,青铜器兴起,贝壳渐渐不够用了,人们开始铸造铜制的仿贝币,重量和形状都有讲究。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货币五花八门,楚国的蚁鼻钱、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币,各有各的特色,交易时得掂量半天,换算起来费劲得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的铜钱,统一了重量和形制,算是给货币定了第一个全国标准。
汉唐时期,铜钱继续当主角,朝廷铸造的“五铢钱”“开元通宝”流通全国,商路上驼铃声声,铜钱装在麻袋里,沉甸甸地运往各地。宋朝是个转折点,四川地区因为铜钱太重,运输不便,出现了纸币“交子”。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人拿着轻薄的纸张就能交易,省了不少力气。
元朝的“中统钞”、明清的“宝钞”,纸币的地位逐步稳固,但银锭和铜钱也没退出舞台,市场上银货两讫,交易方式灵活。
到了清末民初,货币体系乱了套。外国银元、地方票据、铜板并存,兑换比率复杂,商人得随身带着算盘,算得头昏脑涨。民国时期,法币、银元、地方货币混杂,金融市场像一锅粥,投机倒把的不少,百姓交易时常吃亏。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内货币种类繁多,华北的“冀钞”、华东的“北海币”,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流通。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挂牌成立,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这套货币统一了解放区的货币,结束了混乱局面。人民币的名字很有讲究,“人民”二字点明了它的宗旨——为老百姓服务。
第一套人民币面额多样,从1元到5万元不等,适应了战后经济的需求。印刷厂加班加点,油墨味儿弥漫,纸币上印着工农兵的图案,透着新中国的朝气。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登场,工艺更先进,防伪技术升级,面额设计也更合理。全国各地银行忙着兑换旧币,市民排长队,手里攥着旧票子,换回崭新的纸币。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推出,票面上的拖拉机、纺织厂图案,记录了工业化的脚步。
到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面世,民族特色浓厚,票面上的各族人民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人民币逐渐成了国家经济的主心骨,市场交易顺畅了不少。
20世纪50年代,全国统一货币后,私营钱庄逐步退出,人民币成了唯一合法货币。集市上,商贩收到的纸币不再需要反复验真假,交易效率大大提高。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扩大,外贸企业开始用人民币结算,港口码头上,集装箱装卸不停,人民币的影子悄然出现在国际贸易中。
人民币在国内叫“RMB”,这缩写来自“Renminbi”的拼音,简单明了。买菜时掏出几张“毛票”,存钱时银行存折上印着“RMB”,这称呼深入人心。可到了国际市场,RMB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规模扩大,外国商人看着合同上的“RMB”,常常一脸茫然,得靠中方解释半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的国际曝光度猛增。外贸洽谈会上,合同、发票上频繁出现“RMB”,但国际金融圈子里,这称呼显得不够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就制定了货币代码标准ISO 4217,美元是USD,欧元是EUR,日元是JPY,人民币自然也得有个标准代码。
最终,ISO为人民币定了“CNY”,其中“CN”代表中国,“Y”取自“元”(Yuan),既简洁又符合国际惯例。
CNY的推广是个渐进过程。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更灵活,CNY开始出现在外汇交易的报价单上。香港的银行最先跟进,柜台上,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交易单据上,赫然印着“CNY/USD”。
伦敦、纽约的金融市场也陆续接受了CNY,外汇交易员盯着屏幕,输入“CNY”代码,交易量数据一秒一变。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里,CNY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国内的RMB和国际的CNY并行不悖。银行的ATM机上,屏幕显示“RMB”余额,存折上也是“RMB”字样,街头巷尾的商贩喊着“收人民币”。但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支付页面已经标上了“CNY”,买家选好商品,点击结算,货币单位清清楚楚。
东南亚的旅游市场也感受到了变化,泰国、老挝的夜市里,商贩直接收人民币,摊位上的标价牌写着“Chinese Yuan”,方便中国游客掏钱。
民众对CNY的接受有个适应期。21世纪初,普通人出国少,听到“CNY”觉得陌生,觉得“RMB”听着更亲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出国旅游的国人多了起来,机场免税店、海外商场里,人民币的支付场景增加。
游客在曼谷的夜市买手工艺品,递上人民币,摊贩麻利地找零,交易顺畅。2010年后,跨境电商兴起,消费者在亚马逊、阿里国际站购物,支付页面上“CNY”字样越来越常见,年轻人刷手机支付,渐渐习惯了这个国际称呼。
CNY的普及还得益于金融市场的开放。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人民币跨境流动更自由,CNY在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快速攀升。新加坡、伦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相继设立,交易大厅里,CNY的交易代码频繁闪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从2010年的0.3%升至2015年的2.8%,CNY的国际地位水涨船高。
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在21世纪初迈开大步。2009年,上海、广州率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签下首批协议,结算金额虽小,却开了个好头。2010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市,跨境贸易的合同上,人民币结算条款越来越常见。2015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突破7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
2016年是个关键节点,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并列,成为全球五大货币之一。IMF的会议室里,数据报告一页页翻过,人民币的储备占比定为10.92%。
这一决定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再上一层楼,全球央行开始增持人民币资产。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债券发行中,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越来越多,CNY的代码出现在一摞摞金融文件中。
人民币的影响力在全球扩散。2014年后,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快速上升。莫斯科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中的占比达到37%,超过美元。东南亚国家也跟进,缅甸、老挝的边境市场上,人民币直接流通,商贩收下纸币,麻利地放进钱箱。越南的边贸集市,人民币的票面随处可见,交易效率高了不少。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给国际化添了把火。2020年,深圳、苏州等地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消费者用手机扫码支付,交易秒到账。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奥运村的商店里,外国运动员用数字人民币买咖啡、纪念品。
数字货币省去了纸币的运输和兑换成本,跨境支付更便捷。2023年,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城市增至26个,覆盖零售、餐饮、交通等场景,CNY的数字形态深入人心。
2023年,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79%。非洲的肯尼亚、南美的巴西,央行陆续买入人民币资产,储备池子里,CNY的份额稳步扩大。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0.9%升至2022年的7%,排名第五。贸易、投资、储备,人民币的多重角色让CNY的代码在全球金融市场熠熠生辉。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货币的胜利,更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从2009年的试点到2023年的全球流通,人民币走过了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转型路。CNY的称呼,简洁却有力,适应了全球化的节奏;RMB的称呼,亲切而接地气,承载了国内的文化记忆。
两者并存,既是货币的智慧,也是中国经济开放的缩影。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还会继续,CNY的足迹将遍布更多角落。
来源:卡比獸p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