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若是大二学生,确诊中度抑郁已经半年,小若的抑郁来源于出国留学。本来成绩名列前茅的她一度高考失利,和家里商量后选择出国留学,花了家里大半积蓄,加上自己的努力,终于申请到一所排名靠前的学校。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
爱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是让自己活得很好
小若在持续吃药,但是情况反反复复,没有真正好转,自己决定来做咨询。目前小若存在中度抑郁,轻度焦虑,影响到了饮食睡眠,白天感觉虚弱没有力气,也没有胃口吃饭。海外留学本身就容易感到孤单,而现实与期望的落差,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种种不如意的留学环境又让小若失去信心,被负面情绪裹挟着,丧失行动力。在温和、包容的咨询师面前,小若抑制不住地流泪:“有时老师语速过快我会听不懂,可是其他国际学生那么轻松,我的压力好大。”进一步探寻压力的来源时得知,小若从小自尊心比较强,对自己要求很高,对于出国留学花了父母好多钱充满愧疚,觉得一定要保持优秀,否则对不起父母。于是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想要弥补高考失利,重新证明自己。咨询师用拉橡皮筋来做比喻,橡皮筋拉伸到一定长度要放松,才能保持弹性,而一直用力拉伸就会断裂。小若有所思考,她说自己很想要做有弹性的橡皮筋,可是不努力就无法变得优秀。咨询师引导她用量尺化技术对“成绩优秀”这一笼统概念进行量化评估,如果一个年级有200名学生,为前三十名学生的优秀程度打个分,0分代表一点也不优秀,10分代表很优秀。你打几分?小若:9分吧咨询师:前二十名呢?小若:9.5分咨询师:第十名?第八名?第一名呢?当回到自己的角色上,第一名的你优秀吗?第五名的你优秀吗?第十名的你优秀吗?一连串的问句中,接连回答“优秀”,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评价信念,不是只有前几名的自己是优秀的,第十名就糟糕至极。她已经感受到“竭尽全力还无法拿到高分”的认知带给她的挫败和无力感,需要改变这样的不合理期待。当考试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不再过度失意;多看到自己的长处,从已经做到的事情里肯定自己;晚饭后散步十分钟,让自己放松。在人际关系方面,因为文化、语言的差异,小若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容易紧张焦虑,内心十分孤独。小若表示,“我可能真的不会交朋友,和很多人都相处不好。” 因为时差和国内朋友可以聊的越来越少,也渐渐疏远。每个人都是自我问题的专家,有着被忽视的积极资源,尽管小若现在有很多负面想法,咨询师却在和她交谈中感受到她逻辑清晰,表达顺畅,有温柔体贴的一面。如果将自己定义为是一个不会交际,没有闪光点的人,思维就会变得狭隘,被无力感重重包围,咨询师从她的讲述中抓住例外时刻,她有过很多和别人相处很开心的时候,比如一次汇报中获得大家认可,擅长弹吉他被室友表扬。问题会影响我,但不能控制我,这些例外让小若看到自己努力寻找可行的方法,事情是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增强自己的行动力。通过几次咨询的讨论,小若厘清了自己对于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从无力感和自责中脱离出来。二
驱散迷雾,重新起航
刚来的时候,小若对咨询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咨询师可以直接告诉自己该如何前行,但在8次咨询后,发现咨询师没有给出具体建议,但却获得了很多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小若说道,“虽然会有消极的想法,但是我不会太难受,我想要多关心自己的感受,接受现在的自己。”她之前和学校申请了休学一年,想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积攒能量,她开始对一些事情生出了向往,在笔记本上写了计划,做到一个就划掉一个。她能更有力地面对内心的冲突,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憧憬未来。与父母的关系现在会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卸下内疚感,努力做自己。 无需下载即可在线查看~来源:医学界精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