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韦其麟先生90岁寿辰,也是其长诗《百鸟衣》发表70周年。5月10日,《百鸟衣》发表70周年暨韦其麟作品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作家协会致贺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韦其麟先生表达诚挚的祝福。
今年是韦其麟先生90岁寿辰,也是其长诗《百鸟衣》发表70周年。5月10日,《百鸟衣》发表70周年暨韦其麟作品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作家协会致贺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韦其麟先生表达诚挚的祝福。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作家陈建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韩流,《文艺报》总编辑刘颋,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广西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程小华,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谢仁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以及广西近百名评论家、学者参加会议。
陈奕君在讲话中回顾了韦其麟先生的创作历程和文学成就。她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学事业发展和文学桂军品牌打造,广西文学迎来最好发展时期。希望全区广大作家以韦其麟先生为标杆和榜样,当好文学桂军的“火炬手”,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广大评论家要当好广西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引路人”,帮助更多广西作品登上国家级平台和世界文艺舞台。广西各级文联作协要当好精品创作的“加油站”,持续推动广西文学出精品、出人才,努力开创广西文学和文艺评论事业新局面。
陈建功在致辞中说,韦其麟及其长诗《百鸟衣》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早已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也都有相应的论述。借着这次会议的契机重读《百鸟衣》,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部作品以诗人的主体性创造,弘扬“富于民族、地域色彩的抒情艺术”,成为了壮族叙事长诗中的经典。韦其麟的贡献不仅表现为对民间故事的敏锐采撷,而且展现为对本民族诗学禀赋的传承和浪漫主义的创造。诗作不仅表现了壮民族的独特想象力,而且也展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修辞神采。他为人谦和、低调,为文讲究素朴之美、真挚之美,体现了为人与为文的统一。
夏潮表示,70年前,以鞭挞黑暗与邪恶、赞美善良与爱情为主题的长诗《百鸟衣》的问世,不仅筑就了壮族诗歌史的一座高峰,也是壮族作家艺术家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奉献和丰富。《百鸟衣》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才能更好地塑造出吸引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才能刻画出所塑造人物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才能为时代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严霜说,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是激励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传承老一辈文艺家崇高的精神品格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努力推动广西文学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广西文联将深入组织开展“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引领风尚的作用,团结引领全区文艺界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实干为要、勇毅前行,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的时代经典,以更积极的作为、更自信的创作、更丰硕的成果共同织就属于新时代的“百鸟衣”。
刘颋以“浪漫”“热烈”“纯粹”三个词语概括自己重读《百鸟衣》的感受,“韦老在他20岁左右带着青春的热烈、青春的力量写下了这部作品;他的浪漫是纯粹的,他的热烈也是纯粹的”。在创作中,诗人对传统民间素材进行现代化重塑,设置了为自由和爱情而远行的结尾,赋予了主人公强烈的主体性。长诗大量使用了赋比兴手法,整个叙事流畅、通透。这背后彰显的是,诗人富有生活的激情,对生活细节和情感细节有细腻把握,从而讲述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张燕玲谈到,70年来,韦其麟先生挺立的文人风骨、高洁的为人和烂漫的诗意,一直标示着广西文艺的一个精神高度;韦其麟与陆地一起,以自己的作品,彰显着文学南方的美丽,构筑起广西当代文学的基石。可以说,《百鸟衣》是一部民族性与现代感交织共融的民族文学的经典之作。1955年已经接受现代文明、现代价值教育的武汉大学二年级学生韦其麟,既对自己民族有深刻的了解,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又从时代和现实出发,融汇历史与现实,注入新中国现代青年的情感与审美自觉。他有了张扬主体性的尊严与人格的最初自觉,比如故事结尾创造性地让男女主人公双双逃离官府,骑马奔向“不知道什么地方”的远方,使民间传说的主题精神从官府“庙堂”指向“江湖”人间,指向对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追求,指向“人的文学”。由此,韦其麟也完成了把民间传说转化为文人创作的转变。韦其麟的这种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颇具现代感。
刘大先说,韦其麟《百鸟衣》显示了口头文学与文字文学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其70年的传播史正是一部活态的文学经典生成史。《百鸟衣》等一批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文化秩序建立阶段中“可感性的再分配”。这是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之间分野的弥合,也是既有文学等级结构的打破与重组,更是人民文艺的发明与创造,不同地方、民族、文类、题材与美学于此得以获得其新的生机、风格与气象。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种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唐正柱、张柱林、刘铁群、洪德志、陈祖君、钟世华、曾攀、罗瑞宁、董迎春、黎学锐、陈爱中、李雪梅、张俊显、丘文桥、黄文富等广西评论家先后发言。大家表示,《百鸟衣》取材于民间素材,但诗人在创作中对故事进行了全新的艺术重构,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全新的文艺创作。这部作品诞生于韦其麟青春时期,是其童年经验与青春激情共振的产物,其纯净、明媚等特质与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完美融合。与此同时,诗人将具有“仙化”意味的故事转化为更具现实色彩的生活故事,使之有效融入当时的主流叙事话语之中。当下文学创作应从《百鸟衣》中汲取经验,自觉进行新的文艺创造,处理好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大家还谈到,除了依托民间传说、故事进行创作,韦其麟还有其他更多题材、更多风格类型的作品。因此,全面评价韦其麟的创作成就,需要评论家跳出原有的刻板印象,重新阅读其新时期以来的作品,看到诗人随时代而变的创作状态,认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现代意识和技法。
“这个研讨会的召开,对我是一份关爱和信任,令我感到温暖。这个温暖,不是自然界的温暖,不是阳光的温暖,也不是火焰的温暖,是人间的一种热心和好意的温暖。”韦其麟通过视频对与会者表示感谢。他说,年轻的时候,通过师长的教导和自己的阅读,深深地感受到,作家和诗人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良心。随着经历的增多,进一步认识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备一些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自己恰好缺乏这些重要的条件。“所以,人们把这个作家和诗人的称号放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不合格的。在漫长的人生当中,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虽然也学习写作,但是作品很少。所以,大家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对我当然是一种难得的勉励和抚慰,使我感到温暖,但同时也使我感到惭愧。祝福大家,祝我们的文学事业不断繁荣。”
研讨会现场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度广西文艺评论培训班”同期举行。参加培训的评论家们通过此次研讨会,共同致敬韦其麟先生。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