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禅林宝训》《唐宋高僧传》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禅林宝训》《唐宋高僧传》
禅宗有一句话:“即心是佛,离心无佛。”永明延寿大师作为净土宗六祖、禅宗法眼宗三祖,他不仅身兼两宗祖师,还被后人尊为阿弥陀佛的化身。
大师一生弘扬禅净双修,曾创立“四点观心法”,被视为修行人直指本心的殊胜法门。
究竟这“四点观心法”有何奥妙?
大师又是如何点出修行关键的呢?
五代至宋初年间,中国佛教各宗派兴盛,各持己见。
永明延寿大师在杭州慧日永明寺(今净慈寺)住持期间,每日课诵不辍,日行一百零八事,夜则独往别峰念佛行道。
他精通诸宗教义,博采众法,将禅宗与净土融为一体,创立了契合世人根机的修行法门。
一日,一位来自洛阳的高僧前来拜访永明大师。
此僧虽已修行多年,精通经论,却总觉心中疑惑未解。
他向大师深深一拜:“弟子多年用功,苦读经论,也常入定打坐,却总觉心中散乱,难得片刻安宁。
听闻大师有独特观心之法,特来请益。”
永明大师微微一笑:“汝心散乱,非外物所扰,乃自心生灭不停。今日为汝说’四点观心法’,若能参透,当下即是菩提。”寺中众僧闻言,纷纷静下心来,恭敬聆听。
大师取出一张素纸,在上面点了四个墨点,呈现如同“井”字一般。众人不解其意,只见大师指着第一个点道:“第一点,观心如水。”
大师问道:“汝等见过清澈池水否?”众人点头。
“水能映物,不失其相,却不执著。
我等之心亦如是。
念起念灭,了了分明,不即不离。
凡夫之人,见物生心,心随境转,犹如波涛汹涌。
若能观心如水,清澈映物而不执著,即得定力。”
大师取出一盏油灯,置于水盆之上,灯光映照水面,水中灯影清晰可见。
“汝看,水中之灯非灯而见灯相,我等之心亦如是。
见物知物,了了分明,却不为物所缚。
《维摩诘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观心如水,方能照见本来面目。”
众僧若有所悟,那位洛阳高僧双手合十:“大师慧眼如炬,此一点已令弟子茅塞顿开。”
永明大师又指第二点道:“第二点,观心如灯。”大师拿起桌上油灯:“灯能破暗,暗不能灭灯。
我心觉性,亦是如此。”他将灯罩取下,灯光顿时明亮照耀整个法堂。
“灯光所照之处,一切昭然可见,无有暗藏。
我等之心若能如灯,观照自身,无明烦恼从何而起?
起处若明,即是智慧光明。”
大师又说:“菩萨修行,以智慧灯照破无明暗室。我等凡夫,往往被贪嗔痴三毒所蒙蔽,犹如暗室中人,不见东西。若能观心如灯,内照起心动念,外照世间万物,了了分明,无有障碍,即是般若智慧。”
那洛阳高僧面露喜色:“妙哉!灯光所照,无有障碍,正是心之本性。”
永明大师点点头,指向第三点道:“第三点,观心如镜。”大师拿出一面铜镜,对着众人:“镜能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增不减。我等之心若能如镜,万法显现而不留痕,即是解脱。”
大师将镜子对向窗外花园:“镜中花影非真花,亦非无花。《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皆如镜中之影,了不可得,何须执著?心若如镜,物来即照,照而不著,即是空慧。”
洛阳高僧眉头舒展:“大师此言,令弟子顿解多年疑惑。我等执著外境为实,正如认镜中花影为真花,徒增烦恼。”
永明大师微笑点头,最后指向第四点道:“第四点,观心如空。”大师指向窗外广阔天空:“天空广大无边,包容万物而不染著。
云来云去,鸟飞鸟落,天空何曾增减?
我等之心本如虚空,无有边际,无有障碍。
凡夫不知,妄自局限,以为心有小大,有净秽,有生灭,皆是妄想。”
大师声音忽然提高:“若能观心如空,不见有一法可得,不见有一法可舍,一切放下,当下即是菩提。”
那洛阳高僧忽然双眼湿润:“大师四点观心,如甘露灌顶。
弟子困扰多年的心结,今日豁然开解。
只是…”他犹豫片刻,“弟子虽闻四点观心法,却不知如何在日常修行中真正做到?
世间繁杂,尘事纷扰,我心常随境转,难以安住。”
永明大师目光如电,深深看着他:“汝问极是。四点观心虽明了心性,却未点出修行关键。”大厅内一片寂静,众僧屏息以待。
大师手指轻叩桌面,语出惊人:“观水观灯观镜观空,皆是方便。修行真正关键,唯在一’信’字!”
众僧愕然,那洛阳高僧更是不解:“大师何出此言?信之一字,如何能胜过观心之法?”
永明大师缓缓起身,在法堂中行走:“水可干,灯可灭,镜可破,唯有信心不可动摇。汝观世间学道之人,何以千人修行,难有一人成就?非智慧不足,乃信心不具!”
大师目光扫过堂中每一位僧人:“信自心即是佛心,信一念即具万法,信烦恼即是菩提,信生死即是涅槃。若无此信,观水则执著清净,观灯则贪求光明,观镜则求物映现,观空则落入顽空。皆是著相修行,非究竟法。”
“信心铭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祖师所言信心,非外求之信,乃信自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与佛无二。若能信此,一切观法自然现前,不假外求。”
大师面色庄严,语气恳切:“我一生提倡禅净双修,亦是基于此信。
信净土决定往生,信禅宗顿悟成佛,二法圆融,不相妨碍。
四料简中所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正是信心具足者的境界。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此四句皆以信为根本!”
那洛阳高僧双腿一软,当下跪倒:“大师慈悲,点醒迷津!弟子多年著相修行,难得实益,原来皆因信心未立。今闻大师开示,如醍醐灌顶,实乃多生善根。”
永明大师双手合十:“佛法无多子,信心为根本。祖师西来,唯传心印。《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若立,观水观灯观镜观空,皆成妙用;信心若无,纵使穷尽三藏十二部经,亦是门外汉。”
那日听法的僧众,闻大师如此开示,无不恍然大悟。后来洛阳高僧以信心念佛,兼修禅观,七日之内,见西方三圣现前授记。永明大师所传四点观心法,加上信心为要,自此广为流传,成为后世禅净行人的指南。
大师一生弘扬禅净双修,著有《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等九十七卷,被历代尊为“震旦第一导师”。他提出的“四点观心法”与“信心为本”的教导,直指众生心性,平实易行,尤其适合末法时代根机薄弱的修行人。
《宗镜录》中记载,大师曾言:“心为万法之源,信为修行之母。若能信自心是佛,即与诸佛同体;若能信自心作佛,即与诸佛同行。观心而不信心,如有目无足,终难到达彼岸。”
信心所指,非迷信盲从,乃是对自心本具如来智慧的深信不疑。观水能见心之清净,观灯能见心之光明,观镜能见心之映物,观空能见心之广大。若无信心为本,即如无根之树,终不能成就菩提妙果。
大师圆寂后,曾有人入冥府见阎罗王礼拜永明大师画像。
问其故,主吏答道:“凡人死后,皆须经吾处定其生处,唯永明大师径生西方,上品上生。”可见大师一生持戒精严,净业成就,确实是末法时代难得的善知识。
他所传“四点观心法”,正是融摄佛法精髓,直指人心的殊胜法门。
来源:墨香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