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给在南京当兵、后又嫁在南京的独生女,吃到家乡的杨梅,1952年出生的乔春龙,从老家宜兴市湖㳇镇竹海村来到南京溧水区石湫街道横山社区,一口气承包了胡家店村300多亩荒山种杨梅。承包期50年,承包费用一次性缴纳。
2015年,杨梅第一次丰收的季节,乔春龙夫妇在树下采摘。
【写在前面】
为了给在南京当兵、后又嫁在南京的独生女,吃到家乡的杨梅,1952年出生的乔春龙,从老家宜兴市湖㳇镇竹海村来到南京溧水区石湫街道横山社区,一口气承包了胡家店村300多亩荒山种杨梅。承包期50年,承包费用一次性缴纳。
签订合同的那一年是2004年,当时的乔春龙已经52岁。作为一种典型的乔木,杨梅从播种、移栽到首次结果,一般需要4—5年,盛果期要在8年后。以8年的劳作,换一份对女儿的宠爱,这份爱漫长而又深沉。
长期在南京生活的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杨梅赋》中遥想杨梅,曾有“南方珍果,首及杨梅”的赞誉。然而南京地区纬度较高,传统上被认为不适合杨梅种植,历史上大多从浙江、福建等地输入。乔春龙以退伍老兵的坚韧,在荒芜的山区苦干18年,硬是在横山地区的小气候中,成功地把宜兴古杨梅树种移栽到南京,并带动邻里乡亲种植杨梅1500多亩。
2025年4月11日,“长者故事”公益口述史项目,走进南京溧水芊芊杨梅合作社,聆听乔春龙、乔慧云父女杨梅树下相守青山的田园梦想。
父亲乔春龙
在南京首开杨梅大面积种植
二十年,种下满山的幸福
【口述内容】
我女儿1997年参军以后就在南京,喜欢吃杨梅。南京没有人种杨梅。我说:如果你在南京成家立业,我就到南京种杨梅。
我从地图上找到南京西横山,跟村领导交流,希望租期长一点,种杨梅,搞特色农业,你们这里没有的我来种。为什么敢租50年?因为我经常关心国家的形势。我跟女儿讲农民也要学习。为什么农民也要学习呢?掌握国家的政策。八十年代搞土地承包,到我来的2003年、2004年来的时候,已经讲科技种地、机械化种地。我思想就有一个概念,土地将来肯定会流转。
杨梅是个好水果,但种杨梅的要求比较高。首先,环境要好。因为杨梅没有皮,鲜果有缝隙,容易吸尘。如果种在污染的地方,马路边上,工厂边上,那个杨梅就不好了。土质要求也很高,只有环境好的地方才能种出杨梅。
杨梅树是最好的树种,它的根系很发达,就像网一样在地上、地下。江西、广西那些地方经常有自然灾害,他们就种杨梅树来预防水土流失,预防自然灾害。
但杨梅树怕白蚁、怕涝,很娇气。喜用含钾量比较高的草木灰、豆饼、菜饼等肥料,除了羊粪以外什么粪肥都不能施。
我虽然是农民,但也是从部队出来的,很早就知道:生态好的地方对人越有利,所以每个人都要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离开人没有问题,但我们人绝对离不开大自然。所以我决定种杨梅树。一个是南京没有,第二它是最佳的生态林,它的放氧量是松树的两倍。
初到溧水西横山准备种杨梅的乔春龙。
开荒的时候,山上没有一条路。我就买了30几把锄头,雇了人,每天在这里开荒。先把杨梅树种上去,然后就开荒,每天要劳动12个小时。我知道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坚持。共产党的政策好,我们要响应政策,农民要以农为主。我们农民也要与时俱进,要舍得吃苦,最后肯定胜利。
种的时候遇到不少困难。第一我是外乡人到这里来,这里的村民也不太理解,都说我是一个呆子,这个山一点效益没有,都是石头山。说我脑子坏掉了,将来哭着走。但他们不知道我种这个杨梅就需要这种地势,就需要这种带有石头的土壤。
也有很多专家不看好,说南京种不出杨梅。他们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我们气候在变暖,极端天气比以往也少了。这里还有一个小环境、小气候的问题。考察的时候,我就看到这个地方长了很多蕨菜,蕨菜在我们宜兴就叫杨梅草。我一看这个山上到处有蕨菜,那肯定能种出杨梅。我就凭这个经验自信一定能种出杨梅,所以把杨梅种出来了。
来的时候很艰苦,下雨天就在山上搭一个草棚,就在里面生活。我来的时候,亲戚朋友,包括我夫人都不看好。我自己硬要来。溧水有青梅、蓝莓、黑莓,我想我来搞杨梅,为溧水增加一个品种。就是抱着一定的理念、一定的信念,就在这里把杨梅种出来了,心里也很开心。
2018年6月,乔春龙(三排右五)参加溧水区供销社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3年,我的杨梅挂果了,整整9年。第10年我的杨梅开始有效益。南京来了很多人来采摘杨梅,都很开心。
我们虽然是农民,但也经常学习,经常观察,种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项目要选好,然后懂得吃苦,懂得耐劳,懂得坚持,那肯定还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我种出来以后,也带动了很多村民种杨梅。溧水本来就我一家,现在有几十家了,从7—8亩开始,现在已经有1000—2000亩杨梅了。
每年,我光为溧水提供杨梅树的苗就有3万多棵。不管什么人来找我来买杨梅树,我都帮忙支持,给予技术指导,教他们怎么种,怎么修枝,什么时间施什么肥料。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人一辈子有限,但是要把有限的时间,把我们的生活搞好,我们要为后代着想,要为子孙造福。盲目的生活那是无聊的。我们人也是一样,就像老黄牛你耕田也是老,不耕田也是老。我们既干了活又锻炼了身体,创造了效益。能够做贡献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做贡献,什么事情不能有依赖思想。
所以我讲农民还是要靠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动脑子,要多看、多学、多关注,然后自己就有灵感,不要每天打麻将。我常跟村民宣传什么是生态树,什么是经济林,跟他们讲,家家户户种点桃子、种点李子,各种水果种一点,你们小孩子回家,将来念了大学回家还勤快一点、将来儿子找老婆都好找一些。
人都是一样的,你搞好了就有人来,搞得不好谁来呢?儿女都不愿意回家。
我们古话叫什么?就地就不穷。要学习,要动脑子,要舍得吃苦耐劳,不要老想着去走近道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农民就要踏踏实实的。
【历史现场】
历史上,浙江余姚等地盛产杨梅。相传有古杨梅树种名为荸荠,种植历史有2000多年。乔春龙介绍说:《本草纲目》里有杨梅的记载,杨梅能够除湿解乏、抗暑抗炎。为此,乔春龙特地从老家宜兴带来古杨梅树种,种植过程,遵循老法,绝不使用甜蜜素、膨大剂、催熟剂。头几年,在宜兴与溧水之间,50多岁的乔春龙,开着农用车,运苗、运肥料,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无论下雨下雪。
1970年,18岁的乔春龙参军,驻地为陕西宝鸡市。乔春龙介绍说:人遇到困难时要去想怎么去克服困难。要有闯劲,要有决心。没有决心是做不出事情来的,干什么事情都要有狠心。一般情况下,我这个决心是坚硬的不得了。
父亲乔春龙
七十四岁还在学习开挖机
心态要好,要能吃苦耐劳
【口述内容】
2015年,杨梅收成好了起来,杨梅和相关产品一年能够卖70万到80万元钱。因为当时防疫,路口有视频,杨梅节那天,来了1900多辆车来摘杨梅、买杨梅。
我们的有机杨梅20元一斤,成本比人家高。比如除草,人家是打草甘膦,那个有毒。我这儿是人工除草,用镰刀砍,用机器砸,绝对不打药水。有一年端午节前,一个采购杨梅的人来,建议我给杨梅打催熟剂,可以赶上节日卖个好价钱。我说你赶紧走,不走我要举报你。
杨梅树能长到3米多高。但我们没有搞林下经济,没有套种,因为我相信老话,一地不出三宝,种了这个顾不到那个。所以我也建议搞农业项目的人要集中力量搞一样东西。你要种桃子,又要种李子,又要种杨梅,又要去养鸡又要去养猪,你搞不好的,要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去办一件事情,把它办好,甚至于把这件事要做到极致那是更了不起。
我今年74岁,虽然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但能弄微信,70岁的时候还换了长期驾照。考试的时候,20道题目,我7分钟就完成了。我相信古话,人学到老活到老。
人身体好有多种因素,首先是心态要乐观,要有爱心。做了好事,人家感谢他,他心里就开心。在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杨梅树时,我与他们交朋友,教他们勤除草,保生态。有村民要搞运输,没有钱买拖拉机,我借钱给他。山里原来没有路,我就出钱修路。
另外就是吃苦耐劳能使身体好。有一年下大雨,把我住在山上的那个棚子都掀掉了,一个人在山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就抓了一个布兜在头上,在山上住了一夜。开荒的时候,冬天,我搞个盆子在外面洗。后来在山上挖个洞,在洞里烧水洗澡。有时,在山上垒个土坑,放个大锅,把水烧热了,在锅子里洗。有一年过年,我一个人在山上修路,过年八天连电话都没有接到一个。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什么时候都美。夏天中午要热一些,晚上特别舒服,太阳下山的时候很美。我不嫌虫子多,生态好才有虫子,生态不好的地方连虫子都没有。什么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生态要平衡。为什么很多土地我还没有开发种杨梅?因为种东西不能千篇一律。产品结构很重要,什么东西都要讲究一个平衡。
我要干到干不动那天为止,现在还学习开挖机。杨梅园现在有两个长年雇工,好多事情都是我们家里人自己干。虽然宜兴老家的房子还在,但我已经完全把这当作第二故乡。
【历史现场】
乔春龙承包的荒山是溧水西横山里的立冒山,50年期的费用一次性缴清。开荒种杨梅,需要长期投入,在当地雇工当时每天每一个人20多元钱。乔春龙说:除积累外,还找亲戚借了一些,基本上没有拿过银行贷款。老家宜兴农副产品成熟后,乔春龙就赶回去卖掉,赚的钱投到溧水种杨梅。
直到2015年,杨梅园有了良好的收益。乔春龙说:这20多年来,我没有觉得有过不下去的时候,没钱就借一点。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越搞越有劲。更重要的是,在溧水种杨梅,可以与在南京的女儿靠得近一些,一家子在一起安安稳稳的就叫幸福。
女儿乔慧云
雪再大,也压不垮爸爸的腰
从城市到山间,全家人其乐融融
【口述内容】
2004年,有一天接到我爸的电话,说包了一个山头,让我过去看看。我说包山头,山上有啥啊?他说有好多很粗的柴火。我说多少钱啊?他说目前谈下来大概几十万。我就想,50年,可以呀,柴火卖卖也是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过来看,哪是什么好地方啊,全是杂七杂八的树。我对我爸说:这个不行,你找养老的地方也不能找这个地方呀。因为我爸是部队出来的,向来脾气倔。我就说你要是愿意的话你就搞吧。
第一批杨梅树种了3000—4000棵,我真没想到他要种这么多。2005年那一年,第一批小苗种下去,柴火杂树就不讲了,那个地哦,根本就挖不下去,全是石头,简直就是在石缝里面种树,我爸的手上全是血泡,真的很苦。
2008年下大雪,种的第一批树死了50%哦,被雪压掉,后来又补种。年三十,哪是过年啊,我们全家帮着他一起在田里,在山里面打雪,你不打树就要被雪压断掉,那个雪很厚。2009年,我奶奶身体不好,冬天这边下的雪也很大,齐腰深。不通车,我爸就走回老家,走了一天。可能是感动了老天爷,我爸半路上碰到一辆去杭州、走错道的车,就带上了他。
2011年、2012年的样子,我们家的杨梅树挂果了。第一棵杨梅树挂果,长出了几颗杨梅,把我爸高兴的不得了,从来滴酒不沾的人那天喝了点小酒。前面有专家说种不出杨梅,投资又这么大,其实,我爸压力还是很大的。2013年,杨梅多了,《金陵晚报》的一个记者帮助我们做了一篇报道,大家都知道我们杨梅园了。我爸也很开明,懂得营销,就邀请一些媒体和知名人士办杨梅节。
乔春龙、乔慧云父女。
2015年,我从一家合资企业离职,来到杨梅园,与我父母一起创业。我老公也很支持,也来到杨梅园。那时的杨梅园只有杨梅,啥设施都没有。我们来了之后,就把配套设施做起来,客服中心、民宿都慢慢地弄起来了,还在山上建了很多凉亭
我们的最终客户是谁?我跟我爸两个人坐下来谈过这个问题,坚信普通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种出有机水果,以便宜的价格,让普通老百姓吃得起健康食品,这是我们的理念。我们做观光采摘,不找中间商,让大家直接到山上吃到最新鲜的水果,这就是我跟我爸爸确定的营销方案。
我们通过杨梅节来引流,到目前已经办了11届杨梅节,来采摘杨梅的人很多。
我觉得我们的家庭目前这种状态非常好,能够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杨梅,做民宿,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给大家提供健康水果。来到西横山,能够更多地接触自然,享受自然,还是很开心的。在我思维上有偏差的时候,我爸爸就会拉我一把,告诉我人要懂得满足,要实时地回顾一下,看看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太喧杂、太暴躁了。我觉得有一个聪明、勤劳的父亲,就是非常幸福,非常幸福。
我爸的这个杨梅园,带动了溧水很多农户种杨梅,杨梅协会成立后,我们被选为会长单位。如果说我们这个区域,我们整个石湫街道都能把杨梅产业发展好,就能够振兴乡村经济。
我们村上的老人现在都能够丰衣足食,都在开开心心享受晚年。杨梅园的生态环境,不仅能种好杨梅,而且可以与养老产业结合起来,这方面的前景很好。
【历史现场】
从武警部队转业的第二天,乔慧云就找到一家待遇很不错的外资公司工作。老公在北京陪女儿学琴,自己就南京、溧水两地跑。为什么要放弃城里的工作,与父亲一起种杨梅?爱笑的乔慧云说:我爸爸和我妈妈在这边,这么辛苦,我也看在眼里的。现在能够通过种杨梅过日子,全家人守在一起,自然环境又很优美,这样一种宁静的幸福,拿什么都换不来。
如今的芊芊杨梅园,杨梅种植面积已有300多亩,平均年产杨梅15万斤。杨梅鲜果、杨梅酒、杨梅汁很受欢迎。乔慧云指着夕阳下的青山说:大自然是最慷慨的,只要双手去奉献,一切都会有。
【采集时间】2025年4月11日
【采集地点】南京溧水芊芊杨梅园
【采集整理】南京智荟康养研究院
来源:长三角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