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大学,Cell+1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5:39 1

摘要:2025 年 5 月 8 日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高昂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 Cell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菌抗噬菌体免疫的新机制。该研究是高昂团队继 2022 年 Nature 成果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2025 年 5 月 8 日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高昂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 Cell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菌抗噬菌体免疫的新机制。该研究是高昂团队继 2022 年 Nature 成果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文章题为 Cyclic dinucleotide-induced filamentous assembly of phospholipases governs broad CBASS immunity,揭示了 CBASS 系统磷脂酶类效应蛋白在响应环状寡核苷酸分子后,自组装形成超分子纤维结构,进而降解细菌内膜完成细胞杀伤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细菌免疫应答的多样性,也为开发新型抗病毒策略和可控细胞裂解工具提供了理论依据。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高昂教授为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靖格为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学为该项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

亿万年的时间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不断进行着攻击-防御-反击的战斗。为了阻止噬菌体入侵,细菌进化出一系列复杂而精巧的抗噬菌体防御系统,又被称为「原核生物的免疫系统」。其中,基于环状寡核苷酸的抗噬菌体信号传导系统(CBASS,cyclic-oligonucleotide-based anti-phage signaling systems)备受关注。该系统在响应噬菌体感染后被激活,通过合成环状寡核苷酸第二信使分子,迅速放大信号,进而激活下游效应蛋白,引发细胞杀伤作用,导致细菌在噬菌体复制完成前死亡,阻止了噬菌体的复制和扩散。

CBASS 系统是一个庞大且高度多样化的防御系统,存在于超过 10% 的细菌与古细菌中。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与高等生物 cGAS-STING 免疫通路具有明确的进化同源性。然而,CBASS 系统中最早被发现、分布最广的磷脂酶类效应蛋白如何被激活并发挥细胞杀伤功能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是领域内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团队历时五年攻坚克难,经过持续探索与系统研究,最终成功解析了这一关键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在未被激活的静息状态下,来源于大肠杆菌的 CBASS 磷脂酶类效应蛋白 CapE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且底物通道处于封闭状态。该效应蛋白与环状寡核苷酸信号分子 cUA 的亲和力极高。进一步实验发现,向 CapE 溶液中加入 cUA 后,蛋白从溶液状态转变为凝胶态。冷冻电镜结构分析表明,cUA 的结合触发 CapE 发生关键构象变化,CapE 二聚体以「头尾相接」的方式线性堆叠,自组装形成纤维状超分子复合物。纤维状复合物的形成使得通往酶活中心的底物通道开放,原本隐藏的催化位点暴露,促使效应蛋白从静息态转变为活化状态。活化后的 CapE 磷脂酶类效应蛋白能够高效裂解细胞膜,最终导致细胞裂解和死亡。

研究者通过对上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 CapE 在识别 cUA、分子自组装及催化活化过程中的关键位点。随后,结合定点突变及噬菌体感染实验,系统地验证了这些关键位点对 CapE 抗噬菌体功能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模拟 CapE 被 cUA 激活后裂解细胞膜的过程,研究者采用脂质体模拟细胞膜结构,并加入 CapE 与 cUA 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CapE 在响应 cUA 后能够通过自组装介导膜裂解。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和超分辨荧光成像,观察到噬菌体感染过程中,CapE 在细菌细胞内聚集并形成纤维状结构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发现来源于霍乱弧菌的类似效应蛋白 CapV(CapE 同源蛋白)在结合第二信使分子 3′3′-cGAMP 后,同样可形成纤维状结构,提示通过超分子组装执行细胞杀伤功能可能是 CBASS 磷脂酶类效应蛋白的保守机制。此外,磷脂酶类效应蛋白在结合环状寡核苷酸后形成的超分子纤维结构,与真核细胞中 cGAS-STING 通路激活后的多聚化组装现象非常相似。这就像是数亿年前的一次基因「分家」,细菌选择直接裂解细胞阻断病毒传播,而人类细胞则演化出更精细的免疫应答 —— 但它们的核心逻辑惊人一致。

CBASS 磷脂酶类效应蛋白的抗噬菌体免疫机制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 CBASS 系统磷脂酶类效应蛋白响应环状寡核苷酸信号分子后的自组装及细胞杀伤机制,为深刻理解细菌抗病毒系统的作用模式提供了关键信息,并为基于该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高昂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细菌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特别聚焦于环二核苷酸信使分子在细菌防御、代谢调控及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核心功能。入职以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系统性工作(Cell 2025;Nature 2022;Nat Commun 2025;Nat Commun 2024)。

王靖格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2018 年 9 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霍毅欣教授,2020 年 9 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昂教授。研究方向为细菌抗噬菌体免疫机制。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来源:正豪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