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于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主持,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应急管理部地
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于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主持,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潘照虎,青海省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校长韩长青出席。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 申展利:
各 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今年聚焦排查群众身边灾害隐患这个主题,就是要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涉灾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动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就是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参与防灾减灾实践,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今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希望通过发布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地震是什么、平时怎么防、遇到怎么办。今天的发布会由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我们邀请到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先生,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先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先生,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潘照虎先生,青海省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校长韩长青先生,一会请他们与大家现场交流。今天还有5位北京市的应急科普志愿者来到发布会现场观摩,他们不但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积极参与救援工作,还长期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为防震减灾事业贡献力量,欢迎你们!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紧盯震情跟踪研判,依托手机、电视、应急广播等渠道,让预警服务信息快速精准触达公众。二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重点地区房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提升,推进老旧房屋、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重要工程设施的抗震加固,持续消除危化品厂库、油气管线、水库等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隐患。三是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针对高原高寒、高温雨季等极端情况,做好应对断网、断路、断电的准备,做好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和群众安置的准备。四是夯实防震减灾救灾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的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提升公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震减灾既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希望我们接下来的互动环节,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地震致灾规律,掌握更多的地震安全知识。
下面,大家可以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南方都市报记者:
地震的预测、预报、预警如何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申展利:
这个问题我们请王行舟司长回答,他长期从事地震预报预警工作,多次赴地震灾区救援,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非常有经验。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 王行舟:
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我们还有很多人不太清楚地震预测、预报、预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给大家作个介绍。地震预测是通过我们观测到的各种地震监测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的行为,当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多地震是难以做到精确预测的;地震预报是政府按照程序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进行发布的行为;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使用我们的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系统,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向目标地区的公众发出警报和提示的行为。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主要区别是在时间上。地震预测和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的行为,其中地震预测属于科学研究行为,其产出的预测意见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预报属于政府行为,由政府按照程序来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公众发出的警报,用来提醒公众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以减小或避免地震灾害损失。
总之,地震预测就是研判风险,地震预报就是震前提醒,地震预警就是震时警报。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有这样一种言论,有人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有人会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请问是否科学?
申展利:
这个问题我们请邹文卫老师来回答,他长期从事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是地震科普方面的专家。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 邹文卫:
谢谢 您的提问。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我先说一下两个结论。第一,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第二,我们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我再说一下,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此前看到报道,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韩校长学校的学生安全迅速完成了撤离,请问学校在平时和地震发生时都是怎样做的?
申展利:
学 校的安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发布会专门邀请到韩校长。韩校长所在学校在积石山6.2级地震中,270名学生在三分钟内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首先我们向韩校长致敬!韩校长,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做法。
青海省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校长 韩长青:
谢谢 您的提问。您刚才讲到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学校的真实案例。2023年12月18日晚上10点,我们学校针对270名住校生开展了夜间的应急逃生演练。当晚11时58分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了,当时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全体住校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在三分钟内迅速撤离到了操场,没有一个人受伤。当看到全体师生平安地站在操场上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开展的每一次地震演练、每一次安全教育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经历,小的时候,我看过一部讲述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我感到生命在地震灾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这些年来,我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一些地震安全知识,特别是当了校长以后,把每个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也希望把这种地震安全知识传递给孩子们,我们学校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周开展一次地震逃生演练。演练当中注重“两个环节、两个目标”,准备环节做到预案切实可行,指令明确清晰,人员精准到位,演练环节做到仿真训练,扎实有效;达到有序安全的目标和最短撤离时间的目标。通过平时的演练,孩子们的地震逃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使孩子们避免了在危险面前手足无措,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经过“12·18”积石山地震紧急疏散以后,给全校师生,尤其是孩子们的一生上了一节重要的安全课,也提醒我们,学习地震避险知识、提高地震避险能力的重要性。最后,我想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生命更是如此。谢谢!
科普时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在等级较高的地震发生之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会发布地震烈度图,请问地震烈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与地震的震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邹文卫: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科普中最基本的问题。地震有强有弱、有大有小,但衡量地震的标尺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地震震级,它代表着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另外一个是地震烈度,这个地震烈度可能是一般公众不太在意或注意的,实际上地震烈度跟我们感觉到的地震更是息息相关的,它表示了一次地震对地表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烈度的区域不止一个。随着地震能量的释放,离震中越远,其烈度就越低,震中就是地震发生的位置。比如说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是11度,100公里之外天津的烈度是8度,而更远一点北京的烈度是6度。随着地震波的进一步衰减,到河北石家庄的烈度就只有5度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一次大的地震过后,应急管理和地震部门都要组织业务人员通过仪器测量、现场调查等方法,圈定这次地震的烈度区域,并形成地震烈度图向社会公布,指导当地的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谢谢!
总台央视新闻记者:
我们都知道地震发生后,很多民众都收到过地震预警信息,请问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是按什么原则来推送的?收到地震预警后应该第一时间做哪些事?
王行舟:
您的这个问题含有三个小的问题,从地震预警原理到地震预警信息的推送以及我们所应该采取的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逐一进行回答。首先介绍一下地震预警的原理,我们知道地震发生后,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有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带来一个小的道具,我会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进行讲解。
大家可以看见我的手,这个在进行上下的振动,那么这个波也是上下传播。这种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保持一致的,我们就称为纵波。纵波速度比较快,每秒大约是6公里,但是它的破坏力比较小。大家再来看,我的手在下边左右晃动,但是这个波还是上下传播,这种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我们就称为横波,横波速度比较慢,大概是每秒4公里,但是它带来的破坏力会比较大。我们知道了纵波的速度比横波的速度快,也就是纵波会首先传到地面上来,这也就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为什么震中附近的群众会首先感觉到上下振动,然后再左右摇晃的原因。我们对纵波和横波的特征有了了解,再来介绍地震预警的原理就容易理解了。
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首先记录到的就是纵波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的预警系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的地点,同时来推测地震动的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者避免地震灾害损失。我们都知道手机和电视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而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总结一下,地震预警就是通过纵波、横波、电磁波的速度差,利用我们密集布设的地震仪器和我们预警系统的快速算法共同来实现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地震预警信息的推送原则。首先,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并不是所有地震我们都发布预警信息。一般来说,当预估震级大于4级,或预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的时候,我们才对外发布预警信息,这种地震一般震感比较强或者可能会带来破坏。我们会采取精准推送,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区分不同的预警级别。在预估地震动比较强的地区,比如预估烈度达到了5度以上的区域,我们就会发布红色或者橙色的警报,以提醒公众尽快躲避;对于预估的地震动比较弱的地区,我们会发布黄色或者是蓝色的提示以避免大家恐慌。一般来说,我们只会对可能发生破坏的地区或者是会有震感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比如,河北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就会对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而不会无差别地向全国进行推送。
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布预警信息呢?主要是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和社区的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同步发送预警信息,尽最大努力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范围。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款地震预警小程序,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搜索“中国地震台网”微信预警小程序获取全国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当然也可以添加各个省的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获取区域性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你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做,这主要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你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你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谢谢。
新华社记者: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请问应急管理部在应急避难场所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目前居民生活区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是怎样的?
申展利:
这个问题我们请高玉峰先生来回答,他曾经主持或者参与制定了十多项应急避难场所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对这方面非常熟悉。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 高玉峰:
谢谢 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近些年,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一些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4项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动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7项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建设、管护、使用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二是打造全国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动态汇聚、资源统筹和备案管理,不断提升平时状态和应急状态下的管理能力。三是贯彻实施政策制度标准,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调查评估、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和管护使用等工作,由过去分散建设和管理,向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使用等方面转变,努力建好、管好、用好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来临时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一是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大家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二是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三是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这里也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护,并利用多种渠道向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信息,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谢谢!
总台央视中文国际记者:
我们关注到,缅甸地震中有一位被困125小时的男子成功获救,超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以往也有这种成功获救的案例。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申展利:
这个问题我们请潘照虎先生来回答。他是中国救援队的队员,而且参与过莫桑比克热带风暴国际救援,还有土耳其地震国际救援,再一个就是缅甸地震国际救援。刚才您提到的这个被救出来的缅甸人员就是潘照虎先生参与救援的。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 潘照虎: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两个在地震灾害中闪耀的生命奇迹,以及一些关于地震求生的重要知识。在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的第6名幸存者。他被埋压在建筑废墟深层长达156个小时,他的呼救声和敲击声很难传达到地面,直到救援队伍利用挖掘机剥离建筑废墟时,他的敲击声和喊话才被听到。他当时被困于自己家中的卧室,建筑倒塌以后,他的左脚被建筑废墟紧紧埋压,导致他无法移动寻找食物,只能依靠尿液来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幸运的是土耳其震区高湿度环境,减少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当时他的活动空间非常狭小,他被埋压的位置比较深,为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温层,抵御了夜间的低温。再加上他自己的身材比较魁梧,靠消耗自己的脂肪来维持生机,到最后他获救的时候他的体重锐减了20斤左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今年3月份,缅甸地震灾害中我们营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当时他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层的客房内,当地气温持续高达43℃,他被困废墟长达125个小时,他仅仅靠一罐收集来的粉末状饮料维持生命,实在没水了只能混着尿液饮用。他非常聪明,一开始不盲目呼救,保存体力,等听到我们救援队靠近的动静时,他才大声呼喊和敲击,最终成功获救。
综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到被困者在被困期间科学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对灾难时顽强的求生意志以及坚韧的精神是获救的关键因素。结合多起救援实例,我想向大家分享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当灾难发生后,被困废墟当中,我们首先要为自己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个安全空间,比如说废弃的建筑构件,甚至于说坚固的家具等,为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相对安全的空间。然后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如果说你受伤了,有出血情况,就要紧急止血,避免伤情恶化。然后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如果说实在没有水的话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环境,比如说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第二,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实际的救援实例和救援知识、求生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地震灾害当中的求生技能,也向每一位在灾害面前顽强求生的生命致敬,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有人说,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邹文卫:
这个问题实际我以前也关注过,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因此,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刚才王司长所说的伏地、遮挡、手抓牢。当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谢谢!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每次地震发生后,都会通报震源深度,请问震源深度与地震破坏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行舟:
对于 震源深度与地震破坏力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同样的震级,震源越浅,则破坏力越大;震源越深,则破坏力越小。刚才已经介绍了,地震发生以后,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位置向四周传播。如果震源比较浅,也就是说震源到我们地表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地震波在从下往上传播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会比较少,传到地表的能量就比较大,给地表造成的破坏也就会大;反之,如果震源比较深,那它对地表的破坏就会比较小。一般来讲,我们把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的我们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公里的我们就称为“深源地震”。我们国家的地震大多数都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主要是分布在青藏高原,深源地震主要是分布在东北地区,比如2002年吉林汪清就发生了一次7.2级的地震,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达到了540公里,东北全境和华北的部分地区都有震感,但是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对建筑物的损坏。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现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发生地震很难第一时间跑到空旷的户外,在室内应该如何更科学有效避险?有人说应该躲在卫生间,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邹文卫: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居住在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刚才我介绍过地震震级和强震动时间的关系,住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想要跑出来的可能性是极低的。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在这里我想重复一下刚才的“七字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我这里有一个模型,大家看一下,这就是典型动作。什么叫做“伏地”呢?就是在我们遇到地震的时候,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另外一个叫做“遮挡”,就是我们旁边如果有坚固的物体,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遮挡物,可以避免上面坠落物对你的伤害。如果旁边没有固定物,那我们就要用双手或者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之类的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就像模型演示的这样,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被甩出遮挡物之外,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地震时要做到“伏地、遮挡、手抓牢”。
至于躲到卫生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刚才介绍了地震避险的原则,我们尽量还是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尽量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家庭平时可以提前做好哪些防震应急准备,有一些什么样的防护措施?
申展利: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养成良好的备灾习惯,做好家庭应急准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是排查安全隐患,如家电线路、燃气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调等易倒家具家电是否稳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二是准备应急物品,用家庭应急包,储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救生哨、保温毯等物品。三是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灭火器使用等应急技能。四是熟悉逃生路线,让家人了解周边地震避难场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底、临灾不慌。谢谢!
我刚才注意到,现场也有应急志愿者在示意,我们请这位应急志愿者来提问。
北京市应急科普志愿者:
邹文卫:
谢谢这位志愿者的提问。凡是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某级地震”,这肯定是地震谣言,不可信。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确信这是地震谣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大概发生几百万次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每年也有10余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千余次,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形成的机理,地震的孕育发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世界公认,目前地震预测是科学难题,现在仅仅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如果听说或者碰到这些问题的话,就可以判断,只要是时间、地点和震级非常准确,那肯定是地震谣言。另外,这些地震谣言反复出现,只不过是换成了当地的地名而已。
我特别强调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希望社会公众切勿相信与地震相关的非官方消息,大家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谢谢!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