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并采取多种措施以应对肥胖问题。在2021年时中国成年超重/肥胖人数已达4.02亿,位居全球首位[1];若不加以控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2]。如此严峻形势下,减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帮助临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并采取多种措施以应对肥胖问题。在2021年时中国成年超重/肥胖人数已达4.02亿,位居全球首位[1];若不加以控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2]。如此严峻形势下,减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了解肥胖管理现状及流程,本刊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海霞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张海清教授,共同探讨肥胖诊疗路径的指南推荐及临床实践,并分享减重中心建设经验。
一、肥胖管理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指南优化策略,关注国人BMI诊疗切点
我国已正式将肥胖症定为疾病,并陆续发布多个防控指南及专家共识,但临床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刘海霞教授指出,国内外肥胖管理指南防治理念总体一致,差异主要在于国外对生活方式干预的个性化和细致化以及对新型药物治疗方法的快速采纳,这也为我国未来肥胖治疗的改进提供经验和启示。例如,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作为辅助手段,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受到较多限制,包括可应用药物种类有限,手术治疗面临技术和经济等多重障碍[3]。随着 “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的正式实施,肥胖管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未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和优化肥胖防治策略,相信我国能更好应对肥胖挑战。
国内外肥胖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基于体重指数(BMI)的诊疗切点不同。张海清教授介绍,由于人种差异和营养状态等因素,我国诊断超重/肥胖的BMI切点相对更低,成人BMI达到24kg/m2且低于28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症[4];而国际上(WHO)BMI诊断切点分别为25kg/m2和30kg/m2[5]。相应地,我国应用减重药物和代谢手术的BMI切点也较低。以减重药物为例,我国指南建议肥胖(BMI≥28 kg/m2)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以及超重(BMI≥24 kg/m2)患者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时,可起始减重药物治疗[6];而美国指南建议的相应BMI切点分别为30kg/m2和27kg/m2[7,8]。
二、肥胖管理流程:以指南诊疗路径为蓝本,临床实践落地规范化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超重和肥胖程度、肥胖症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进行肥胖管理,那么具体管理流程如何呢?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制定超重和肥胖症诊疗路径,提供实用性操作的基准流程(图1)[4]。
张海清教授解释,该诊疗路径基于BMI将超重/肥胖患者分为4大类情况:BMI 24.0~肥胖程度越严重、肥胖相关疾病风险越高,则干预手段越积极,按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减重药物→代谢手术来层层递进。
刘海霞教授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进行肥胖的规范化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诊断肥胖的第一步通常需鉴别患者属于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应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原发性肥胖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分级和合并症评估,并基于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BMI较大或合并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减重药物、必要时采取减重代谢手术治疗。
图1. 超重和肥胖症诊疗路径
三、合理使用减重药物:充分利用创新疗法,患者健康获益更全面
减重药物作为减重管理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使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张海清教授回顾,减重药物研发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历经大浪淘沙之后,有效且安全的药物终浮出水面。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4]。
刘海霞教授进一步介绍,司美格鲁肽2.4mg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剂,适用于肥胖(BMI≥30 kg/m2)或超重(27≤BMI<30 kg/m2)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成人患者。STEP系列研究共包含14项多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超过2.5万例超重/肥胖患者,全面评估了司美格鲁肽2.4mg在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时长均超过一年,最长达到三年以上。结果证实,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司美格鲁肽2.4mg显著降低体重达15%~17%(图2),约70%患者减重幅度超过10%[9-16]。而且,司美格鲁肽2.4mg主要减少患者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腹内脂肪堆积,而对瘦体重(肌肉组织)的影响较小[9]。
图2. 司美格鲁肽2.4mg减重效果显著
除减重外,司美格鲁肽2.4mg还可带来多重获益,显著改善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同时改善躯体功能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图3)。SELECT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2.4mg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在超重或肥胖且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20%[17]。刘海霞教授特别强调,肥胖管理的不仅仅是体重,更是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旨在让患者实现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司美格鲁肽2.4mg能够带来减重、代谢、心血管、心理健康等多重获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图3. 司美格鲁肽2.4mg带来多重健康获益
四、减重中心建设与发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内分泌科发挥“先锋”作用
体重管理最新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减重中心/门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张海清教授分享了其医院减重中心建设的经验与体会,山东省立医院自2005起成立肥胖门诊,2015年开设减重与代谢门诊,近几年一直在积极筹备建设减重中心,这与国家倡导的理念完全契合。理想的体重管理中心必须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好有个固定场所,方便患者就诊,提高诊疗效率。在体重管理的多学科团队中,内分泌科作为核心成员应充当“穿针引线”的组织者角色,负责协调各学科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医院优质资源,为患者提供高效医疗服务。目前,我们减重中心正在逐步摸索与完善之中,相信未来会更好。
刘海霞教授表示,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病所带来的危害非常大,内分泌科是源头科室,我们希望以内分泌科医生为主导,从源头上将肥胖相关的一系列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即实现“上医治未病”,早期干预甚至逆转糖尿病等疾病的进程。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22年由内分泌科牵头,联合运动医学、营养科、减重外科及其他多个肥胖相关科室,共同成立了多学科诊疗的体重管理和糖尿病缓解诊疗中心。在肥胖管理过程中,内分泌科要充当先锋,把好第一关,仔细评估肥胖病因、肥胖分级和相关合并症,对多种代谢紊乱进行综合管理,在多学科协作下,实现对肥胖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五、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持之下,我国正不断完善和优化肥胖防治策略,积极建设和发展多学科诊疗的减重中心,体重管理事业加速进入“快车道”,力争与国际最新模式和理念接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推荐的肥胖诊疗路径,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肥胖症的管理应是综合性的,通过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以及减重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实现长期管理目标。体重管理涉及多学科,其中内分泌科应勇担重任,发挥“先锋”和主导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打好这场减重战役,重塑国民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GBD 2021 Adult BMI Collaborators. Lancet. 2025; 405(10481): 813-838.
2.中国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3.何心,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11): 1266-1271.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肥胖症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1): 6-30.
5.Rubino F,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Mar;13(3):221-262.
6.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3(11):1-55.
7.APOVIAN C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100(2):342-362.
8.GARVEY WT, et al. Endocr Pract. 2016;22(7):842-884.
9.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STEP 1
10.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STEP 2
11.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STEP 3
12.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STEP 4
13.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STEP 5
14.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3): 193-206. STEP 6
15.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 184-195. STEP 7
16.McGowan BM,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9): 631-642. STEP 10
17.Lincoff MA, et al. N Engl J Med. 2023;389:2221-2232.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