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载深耕,陈植让《园冶》的东方美学照进现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18 1

摘要:当我们今天翻开《园冶》时,惊叹于300多年前计成的造园技法,很少有人会想到陈植,但你知道嘛,没有陈植,《园冶》很可能永远不会在国内重见天日。

本期内容基于《陈植〈园冶〉研究评述》

当我们今天翻开《园冶》时,惊叹于300多年前计成的造园技法,很少有人会想到陈植,但你知道嘛,没有陈植,《园冶》很可能永远不会在国内重见天日。

这是为啥呢?陈植和《园冶》之间又有哪些故事,且听小蚂哥慢慢道来。

时间往回125年,19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这被视为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诞生。直到今天我们的高校大多教授的重点还是西方的规划设计,可见影响之深。

1900年哈佛

但其实中国造园的专著《园冶》早在1631年就完成了,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只能在民间流传,最后还辗转流入了日本,变成了日本造园的“圣经”。

日内阁藏明刻孤本《园冶》

1916年日本高校创立造园课程,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权威学者,本多静六和原熙教授就为了学科定名争论不休,最后他们在《园冶》中郑元勋的中发现了“造园”一词,如获至宝。

日本公园之父本多静六

他们认为“造园”二字言简意赅,含义甚广,不仅可以指代古代的私家园林,还能对应现代的公园、公共空间,所以从此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均以“造园”来命名。

图为本多静六设计的大濠公园

陈植在日本留学,刚好师从本多静六,这也让他阴差阳错地看到了这本源自中国的造园宝典。

1921年陈植在老师本多静六的造园研究室见到了《园冶》的明代木刻本。这让陈植突然意识到“造园”一词并非源自日本,而是中国首创

他深感《园冶》作为“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的价值被埋没,但日本对于藏书流通有严格规定,尤其是涉及中国古籍时,常以“保护文化财产”为由限制传播,所以陈植没能在留学的时候把《园冶》抄写带回国内。

1923年陈植留学回国后,开始在各地的书肆中寻觅《园冶》,但找寻了十年都未曾找到。这期间他也委托日本友人代抄《园冶》,但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中日冲突加剧,抄录计划被迫中止,之后日本侵华,学术交流渠道被破坏,这条路算是被堵死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同年,另一位大佬朱启钤在北平图书馆发现了《园冶》明刻本的前两卷,参考家藏抄本补成3卷,算是基本还原了《园冶》。

而且朱启钤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我们熟悉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都是其成员。

刘敦桢、朱启钤、梁思成等

营造学社毕竟人多,效率高,1932年就整理出版了《园冶》,这一版由于出自营造学社,也被称为“营造本”。

但营造学社的研究重心在建筑学,虽然出版了《园冶》,并未对其深入展开研究。

陈植听闻《园冶》出版,欣喜若狂,立即托人求购,还说到:“三百年前之世界造园学名著,竟能重刊与国人相见,诚我国造园科学及其艺术复兴时期之一大幸事。”

其实在寻觅《园冶》的过程中,陈植还做了很多,他不仅出版了《造林要义》(1929)和《造园学概论》(1935),还屡次给学生和民众科普“造园”并不是源自日本,而是出自崇祯时计成写的《园冶》。

他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统一高校必修课程训令中,“造园学”成为官方颁布的课程名称。也算是给“造园”正了名。

抗战爆发后,陈植辗转于昆明,在云南大学农学院教书,1944年发表了《记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氏》一文,文中再次强调了造园并不是“新兴学科”,而是“中兴”,中国自古就有造园之学,以《园冶》诞生来算,“自崇祯迄今,亦已三百余年”。

前正中陈植

陈植不断宣传《园冶》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在《陈植造园文集》中提到“我国好学之士,相继负笈前往者,实繁有徒,归国后,每好以西洋式庭园相标榜”,而对于中国传统造园技法如掇山之术则茫然不知,是为数典忘祖。

爱笑的男孩~

对比一下现今,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小蚂哥就曾和很多风园的海归硕博交流过,大多只听说过《园冶》,却拿着西方规划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大加批判,听得人无语又可笑。

民国时天津西洋建筑前花园

建国后,50年代中苏蜜月期,中国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高校也开始效仿苏联重视历史的研究,受此影响,刘敦桢开始了对苏州园林全面的考察测绘。

刘敦桢在给各位学者介绍苏州古典园林研究成果

而陈植再次开始宣传《园冶》,促成了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重印《园冶》,这一版本被称为“城建本”。

“城建本”问世后,为了让大多数没有文言文基础的读者看懂《园冶》,陈植开始了延续30多年的注释工作。

看过《园冶》的朋友都知道,书中用词古奥,骈四骊六,并杂陈当日苏州土话,没点文化,还真是在看天书一般。

陈植这次的注释工作也并不是孤身一人,刘敦桢给了他很多古建名词的帮助,刘致平也对书稿进行了校补。

到1964年,注释初稿已经完成,但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手稿被迫尘封十余年。在此期间,陈植冒着风险保存手稿,甚至将其藏于煤堆中以避查抄。

陈从周评论陈植的“文革”岁月:“观其于艰难困顿之时,胸怀坦荡,屏世事而寄于丛残卷帙之中,人所难堪者,而先生恬然安之,毅然任之。”

1971年春,局势略有好转,陈植将《园冶注释》书稿寄到上海请陈从周校阅,“以饷同好,兼备不测”。陈从周受此托付,因当时公开出版无望,只能油印留作副本,在小范围内流传。

有了油印本的基础,1978年,“文革”刚结束,此书得以提上出版日程。1981年,《园冶注释》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但这版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问题,比如译文翻译直白,很多典故并未提及,很多文化也没有解释其出处,另外还有很多断句标点,图文编排等等诸多问题,但对于园林建筑知识基本没有错误,这已然很难得了。

对此,87岁的陈植在1985年开始修订,当时他已经病体沉疴,执笔困难,只能口述,仍在病榻上逐字校对,修订300多处,并于1988年推出修订版。从启动注释到第二版出版,总耗时约30年。

修订版出版的第二年,1989 年 9 月 20 日陈植在南京逝世,这一本《园冶注释》是他给世上留下的最后一件礼物。

写到这,小蚂哥特别感慨,能把一件事做一辈子,时间能有几人呢?我在拆解《园冶》时,这本《园冶注释》一直在我的手边,注释中提及的文献典籍、人物背景、营造技法,也成为了我深度研究的索引。

迄今为止,陈植仍是研究《园冶》时间最长,贡献最突出的学者,当我们今天翻开《园冶》时,得记得有一位叫陈植的学者在背后的奉献和付出。

陈植晚年指导工作

这期先聊到这,更多古建园林知识和背景故事,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来源:蚂蚁景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