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媒体《北青体育》的报道揭示了国足在18强赛最后两轮选人中的核心矛盾——在冲击世界杯的生死战压力下,教练组需在“挖掘潜力新人”与“确保即插即用战力”之间寻找平衡点。
5月12日据直播吧的消息,根据媒体《北青体育》的报道揭示了国足在18强赛最后两轮选人中的核心矛盾——在冲击世界杯的生死战压力下,教练组需在“挖掘潜力新人”与“确保即插即用战力”之间寻找平衡点。
6月对阵泰国、韩国的两场18强赛,国足需至少拿到1胜1平才能保留晋级希望。若战平1场即可能因净胜球劣势提前出局,教练组无法承受因新人失误导致的丢分代价。
将向余望作为“定位球战术变量”征召,利用其抢点能力(中甲头球破门占比40%)在角球、任意球中扮演奇兵,避免常规时间暴露其对抗短板。征召廖锦涛作为王上源、高天意的轮换选项,在比赛最后30分钟登场,利用其跑动能力消耗对手。
国足18强赛的选人困境,本质是中国足球“功利主义”与“长期主义”矛盾的缩影。在冲击世界杯的短期目标下,教练组谨慎选人无可厚非,但若始终回避“以赛代练”的风险,中国足球将永远陷入“打平即出局→不敢用新人→人才断层→继续打平即出局”的恶性循环。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在确保6月两场生死战不崩盘的前提下,为廖锦涛、向余望等新人设计10-15分钟的“战术实验时段”,既为未来储备力量,亦向外界传递改革信号。
来源:体育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