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怎么还没滚出职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22 1

摘要:改来改去,美化了一堆垃圾数据。近40年,微软的PPT几乎垄断了演示文稿软件市场。与其他基于计算机的技术相比,PPT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时间长得异乎寻常

改来改去,美化了一堆垃圾数据。 近40年,微软的PPT几乎垄断了演示文稿软件市场。与其他基于计算机的技术相比,PPT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时间长得异乎寻常 [1] 。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约有5亿用户每天进行约3500万次的PPT演示 [2] 。

PPT使用频次如此之高,而讽刺的是,凡是上过班的人,就讨厌做PPT。

为什么?

无孔不入的沟通工具

在企业干了几年,我挺认同美的美团京东废除PPT的决定的。当然,不是从高管的角度,是普通打工人的角度。高管只是听听汇报就对PPT极其反感,痛骂“形式主义”。事实上,熬红双眼,绞尽脑汁制作PPT的打工人,才是深受其害、深陷泥潭。

从步入职场第一天起,我就发现,开会使用PPT早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文化现象 [3] ——不管什么单位、什么机构、什么企业,什么岗位,大小事情,都可能用到过PPT。

虽然是基层员工,我却总要去“应付”各种开不完的会和做不完的PPT。无论是内部会外部会、线下会线上会、年终总结会、绩效考核会、项目经验交流会......都得辅以一份份“精美”的PPT。

好像没了PPT的辅助,这些会就开不了。有人甚至把出席会议没有使用PPT,比作不穿鞋就出门 [3] 。

打开小红书,搜“PPT”、“讨厌”,能跳出来一大堆吐槽帖。比如,“怎么会有这么麻烦又费时间的东西”、“快被PPT折磨死了”、“做PPT好痛苦”、“我跟PPT有不同戴天之仇”......

那么,PPT是职场里的万恶之源吗?我觉得不是,或者说,不一定。PPT作为沟通工具,我理解企业需要用到它,有两方面客观原因。

第一,PPT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工具。它不仅是一组文本内容,还是创建这些文本的工具,更是一种演示形式。PPT可以整合各种材料,如表格、图片、视频和音频文件;PPT的备注栏,可以记录幻灯片中无法容纳的更多信息;PPT本身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会议软件传播,使向身处不同地理位置或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受众进行演示成为可能 [4] 。

第二,PPT在企业的战略支持工具中占据特殊地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组合来构思战略想法,战略制定几乎总是以向高级管理层进行PPT演示而告终 [4] 。

正如学者奥尔顿(Oulton)说的:“PPT的问题,在于它的使用方式” [6] 。当前职场中PPT的使用,已经到了失控,或者说滥用的地步。我强烈反对的,是项目组内部的思路交流等内部会议,通通需要PPT来推进的现象——明明可以口头讨论的事,部门/小组领导硬要项目组成员以PPT的形式作汇报。只能说,部门/小组领导开会听汇报的瘾,太大。

研究发现,大量的PPT应用于企业内部

很多时候,某些部门/小组领导组织的会议没有明确目的,安排员工做的PPT也没有具体要求,导致员工为了做PPT而做PPT,完全不知道做PPT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后果自然是生产出无穷无尽的幻灯片流——充斥着项目符号列表、模糊重点的动画效果,以及分散注意力而非传递信息的卡通插图 [6] 。

不过,PPT倒确实方便了一些领导“向上汇报”。由于幻灯片的模块化特点 [4] ,Ta们可以轻松地将某几页幻灯片从一个文档复制并粘贴到个人文档中,作为量化自己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PPT小偷/汇总大师)。

项目/工作进展是通过幻灯片的数量来衡量的,时间也是以幻灯片来计量的 [4] 。部门/小组领导以PPT考核基层员工,高管却痛骂PPT华而不实,真正做PPT的基层员工有苦难言。

PPT美化+调格式

世界上最浪费生命的工作任务

PPT做的好不好,常取决于领导的审美趣味。比如,A领导喜欢高级黑模版、B领导喜欢莫兰迪配色、C领导喜欢飞入飞出的动画效果,并坚称这样会增加会议的趣味性......

根据Canva公司2024年的《视觉经济报告》,92%的领导者期望从事非设计岗位的员工具备设计技能和知识 [8] 。而真正做过PPT的人都知道,PPT就像一个黑洞,可以无止尽投入时间去包装和美化。

GFK公司的调查显示,17%的PPT是从零开始创建的,而绝大多数(78%)的PPT是基于已有PPT调整的 [7] 。也就是说,制作者进行真正内容制作的时间短,基于已有PPT作优化的时间反而多。

基于已有PPT作优化,很容易让人觉得这能节省大量时间——“我们就修改一下上个月的PPT吧”。结果,重复使用旧幻灯片带来的问题可能比它解决的问题还要多。从旧PPT中查找幻灯片,然后要确保这些幻灯片的内容是最新的,接着还要更新使其符合新模版,极其耗费时间 [7] 。

使用PPT时消耗最多时间的三项低效工作

除了设计排版,员工的大量时间用于调格式,而非专注内容优化。根据GFK的调查,员工大约有40%(平均每月8个小时)的时间用于PPT的调格式(小型、琐碎、重复性的任务) [7] 。

另一项对某组织战略制定过程的民族志研究,对一位项目经理的访谈表明:企业为战略会议做准备,往往侧重于确保图表都已备好。几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对一份PPT项目提案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目的是 “使其符合格式要求,而项目的实际内容并没有改变,只是图表的问题” [4] 。

有人说怎么不用AI?但真正使用就会发现,AI生成大纲往往不太行,章节、要点设计还得制作者完成。而即使是基于大纲生成的内容,也还需要制作者重新排版,修改字体,改颜色、放图片。当宝贵的时间被浪费在格式设置和手动编辑错误时,它会将资源从更具战略意义和潜在创收活动中转移开 [9] 。人员和工时的错误分配,可能会让企业付出巨大代价。

而即使耗时费力,很多人还是做不对PPT。研究表明,制作者经常违反心理沟通原则。研究人员选取了140个PPT进行打分,结果表明,无论是严格还是宽松的评分标准,没有一个PPT被评为没有缺陷。最常被违反的3个原则是可区分性(材料过于相似难以区分)、有限容量(呈现过多信息)和信息变化(前后页信息呈现方式变化,实际传达信息无变化) [10] 。

根据严格(深色条)和宽松(浅色条)标准评分的违反心理沟通原则的PPT百分比。A适当的知识;C兼容性;D可区分性;I信息变化;L有限容量;P感知组织;R相关性;S显著性;O过度决定

PPT难做好,也很正常。一方面,极少有研究能为设计PPT提供直接指导 [10] ;另一方面,PPT是文本、图形、解释、软件功能和与观众实时互动的复杂混合体 [11] 。这对PPT制作者的要求很高,需要进行复杂的设计决策。例如,确保幻灯片清晰易读和信息结构合理。 一项针对PPT专业人士关于他们的报告所面临挑战的调查显示:最大的挑战是浪费时间,占24%,其次是自动化和可视化(各占19%),然后是设计灵感(18%)、数据质量(12%),以及其他挑战(8%)。可见,制作引人入胜的PPT并实现生产力是一项需要平衡的工作 [9] 。

此外,市场上存在大量专业的PPT美化+格式调整服务,一些企业还设置了专门的PPT美化师/设计师岗位,其定价模式、供给需求也能从侧面印证制作高质量PPT需要投入显著的成本和专业技能。

淘宝搜“PPT美化”,显示出100页搜索结果 / 淘宝网

辛苦做的PPT

根本没人听进去

加班加点做完PPT,终于到了汇报环节。

项目组的成员,一大早挤坐在昏暗的小会议室,扯着嘶哑的熬夜嗓,和自己的同事,PK同一个项目的工作思路。大家不再聚焦于分工协作高效推进项目,而是陷入到了一场畸形的较量——比拼谁的PPT页数更多、排版更华丽。

然而,这场汇报很可能是白费口舌——你说了半天,没人听进去。领导注意力有限,你的同事或正抓紧最后的时间冲刺修改自己的PPT,或已汇报完在放空。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人们平均能专注于单一主题约18分钟。切换能重新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但总时长上限约为45分钟。而一个项目汇报往往是从世界经济趋势、政策背景等大帽子讲起,动辄70、80 张幻灯片。一个经验法则是每张幻灯片汇报2-3分钟。这意味着一个60张幻灯片的PPT应该需要2-3个小时来展示 [13] 。

而且,听PPT的人会更关注PPT而非你说了什么。一项针对209名被试者听取有PPT和无PPT报告后的对比研究表明:与无PPT相比,有PPT组的听众对演讲者的口头信息保留率较低。也就是说,PPT是以牺牲对口头信息的记忆为代价的。一旦展示幻灯片,那些主观上把PPT看的很重的人,会更专注于幻灯片上呈现的信息,而非口头传达的信息(演讲者抑制效应) [3] 。

这样的结果,是PPT的使用和设计的初衷渐渐背离。它不再被视为支持口头演示的手段,而是口头演示被视为PPT的解释性评论。因此,PPT的幻灯片成为实际的信息,而不是作为补充。而演讲者的角色则降低为“舞台工作人员”或“无形的嗓音” [3] 。你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在为PPT服务而已。

你的思考,观点,只要没呈现在PPT上,就毫无价值。

当然,你准备的PPT也很难推动决策。而如果PPT的使用导致信息传递不清、关键细节被省略或产生误解,就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澄清、返工,从而浪费时间、降低生产力,最终对项目进程产生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漩涡式"文化——每个新问题都会催生额外工作与成本,却始终无法产生实际成果 [12] 。

旋涡文化:复杂的组织常常因官僚主义的“漩涡”而陷入瘫痪,无法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勤奋如你我这样的打工人,在项目推进的迟滞中充满了无力与低成就感。热血,在做PPT中蹉跎了。

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说,时间是组织最需要视为稀缺的资源。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天25小时,也无法收回在无益会议上浪费的1个小时 [12] 。说到底,不是PPT的错,是组织的沟通与决策机制出了问题。

PPT终究只是沟通工具,它本身不如其所嵌入和强化的“沟通文化”重要。沟通文化不改,即使企业不卷PPT,还能卷WORD、EXCEL、在线文档......受苦受累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企业考核标准的,总是声量微弱的基层打工人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