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进村口,赵大伯就指挥着开车的小儿子在路边停下。这是他的习惯,每天早上六点,趁着晨光正好,他总要到田边拍上几段。村道两侧的麦田泛着金黄,几只麻雀扑棱着飞过,风吹麦浪的声音伴着清晨特有的那股泥土气息,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老赵,前边停一下,我去拿个三脚架。”
刚进村口,赵大伯就指挥着开车的小儿子在路边停下。这是他的习惯,每天早上六点,趁着晨光正好,他总要到田边拍上几段。村道两侧的麦田泛着金黄,几只麻雀扑棱着飞过,风吹麦浪的声音伴着清晨特有的那股泥土气息,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别看赵大伯今年68了,动作麻利得很,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屋里,不一会儿就抱着三脚架出来了。
“爸,您这是干啥呢?今天不是说好了去镇上领那个什么奖吗?”儿子赵小海扭头问他。
“领奖不急,这会儿光线好,多拍点素材。”赵大伯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娴熟地架好三脚架,对着金色的麦田按下了录制键。
“三十年间,我眼见着这片地从打不上粮到亩产上千斤……”他对着镜头开始讲述,声音浑厚有力,不紧不慢。
这还真不是一般的录像。赵大伯,全名赵长富,如今可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127万粉丝,每天分享他种地的心得、农村的变化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谁能想到,这个一辈子种地的老农民,竟然在68岁时靠着一部手机和朴实无华的讲述,成了网上的”网红大爷”呢?
三年前,赵大伯还只是村里普普通通的老农民。
那时候他最大的烦恼是,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好价钱。北杨村地处偏远,虽然土壤肥沃,山泉水灌溉的蔬菜口感极好,但架不住交通不便,经常是一车菜拉到市场,还没卖完就蔫了,只能贱卖出去。
“那年我种了三亩辣椒,眼看着红彤彤的,好得很。结果卖出去不到两块钱一斤,还得自己拉到六十里外的县城去卖。”赵大伯后来在视频里这样说道。
转机出现在他孙子赵小乐放暑假回家的那个夏天。
那天,赵大伯刚从地里回来,脱下草帽扇着风,汗水顺着皱纹流下来,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划出一道道小沟。孙子正拿着手机对着院子里的一窝刚出生的小猫咪拍视频。
“爷爷,你看这个小猫多可爱!”小乐指着手机屏幕上的视频说,“我发到网上,一下子有三千多人点赞呢!”
赵大伯凑过去看,戴上老花镜,满是泥垢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碰着光滑的手机屏幕。
“这么多人看?就看个猫?”他不解地问。
“对啊,人们喜欢看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小乐兴奋地说,然后眼睛一亮,“爷爷,你种了一辈子地,为什么不把你种地的故事也拍下来发到网上去呢?现在很多城里人对咱农村的事情挺感兴趣的!”
赵大伯笑了,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谁会看一个老头子种地啊?别瞎想了。”
但小乐不依不饶,当晚吃完饭,他拉着爷爷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把手教他怎么用手机拍视频、添加文字、上传到平台。
“爷爷,您就说说这辣椒是怎么种的吧,就当跟我聊天似的。”
在孙子的鼓励下,赵大伯清了清嗓子,拿着一个红彤彤的辣椒,开始结结巴巴地讲:“这个辣椒啊,种了三十多年了,从我爹那辈就开始种,咱们这边的土壤……”
那是赵大伯的第一个视频,画面有些抖,声音也不够清晰,但他那种朴实无华的讲述方式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却透过屏幕传递给了观众。
第二天早上,小乐兴奋地跑进爷爷的房间:“爷爷,你的视频有两百多人看了,还有十几个评论呢!”
赵大伯戴上老花镜,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些评论,嘴角微微上扬:
“大爷种的辣椒真好看,比超市里的强多了!” “想吃大爷种的有机蔬菜!” “这才是真正的农民,真诚质朴!”
看着这些评论,赵大伯笑得合不拢嘴。虽然才两百多次播放,但这已经让他感到莫名的兴奋和成就感。
“小乐,我们再拍一个吧,我带你去看看我的番茄地。”
就这样,在孙子的帮助下,赵大伯开始了他的短视频创作之路。
最初的几个月,播放量并不高,粉丝也只有零零散散的几百人。但赵大伯却乐在其中,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完农活后,就会拿出手机,记录下当天的农事变化。
有时候是刚发芽的豆苗,有时候是结果的黄瓜,有时候则是他独特的施肥技巧。他不懂什么拍摄技巧,就是摆正手机,一边干活一边讲,偶尔还会插科打诨,讲一些农村的笑话。
“这个黄瓜啊,我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不打农药,就用点草木灰和蒜水,虫子闻了就跑得远远的……就像我们村的王二和他媳妇似的,一见面就绕道走,哈哈哈!”
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意外地受到了城市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当他讲述自己五十多年来与土地打交道的故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让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感到亲切和怀念。
村里人刚开始都笑话他,说他老糊涂了,整天对着手机自言自语。
“老赵,你这是犯什么病了?整天拿着手机嘀嘀咕咕的,谁跟你说话呢?”村口的老王见他对着麦田说话,忍不住问道。
赵大伯嘿嘿一笑:“跟全国人民说话呢!”
这话让村里人笑了好一阵子,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但赵大伯并不在意,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种与陌生人分享的感觉。
转机出现在他发布了第78个视频之后。
那天,赵大伯正在田里除草,突然想到了一个小技巧:把除下来的草晒干后可以覆盖在菜地表面,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防止新的杂草生长。他随手拍了下来,配上自己的讲解上传了。
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突破了10万,评论区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有机种植覆盖技术吗?大爷竟然自己摸索出来了!” “太实用了!我家阳台种的花也可以用这招!” “求大爷出更多种植技巧!”
从此,赵大伯的粉丝数量开始飙升,半年后突破了10万,一年后达到了50万。
“大伯,要不咱把地里的蔬菜直接在网上卖吧?”孙子小乐提议道,此时他已经变成了爷爷的”专职助理”,负责视频剪辑和账号运营。
赵大伯半信半疑地同意了。他们在视频末尾加上了一句简单的话:“家里种的辣椒多,想吃的私信我们。”
第二天早上,他们惊讶地发现私信箱爆满,全是询问怎么购买的消息。
“咱村里的快递点能寄得了这么多东西吗?”赵大伯有些担心地问。
小乐笑着说:“爷爷,现在是电商时代,这点量不算什么!”
村里人终于不再笑话赵大伯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赵家的蔬菜不愁销路了,价格还比市场上高了一倍不止。
“赵哥,你这是咋弄的?教教我呗!”昔日的笑话主角老王,如今变成了虚心请教的学生。
赵大伯并不小气,反而乐得分享:“来来来,我教你,也不难。关键是真心实意地种,然后真心实意地说。”
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赵大伯的”网红军团”。
李婶的腌咸菜、张大姐的手工布鞋、刘叔的土蜂蜜……这些原本难以卖出村的农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找到了销路。
赵大伯成了全村人的”网络导师”,有空就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拍视频、怎么介绍产品、怎么与网友互动。
我去年夏天回村时,正好碰上赵大伯在村委会给大家开”培训课”。那场景着实有趣: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拿着智能手机,听一个同样满头白发的老人讲解如何添加背景音乐、如何剪辑视频。
有人笑着说:“咱们村是不是全国唯一一个老年人教老年人玩手机的村子?”
大伙都笑了,但笑声中透着自豪。
去年冬天,村里通了柏油路。这是赵大伯在视频里无意间提到的”心愿”实现了。
“我们村的路啊,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送菜出去都成问题。要是能修条好路,那该多好啊!”他在一段展示刚收获的胡萝卜的视频中这样感叹道。
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心愿被省里的一个官员看到了。经过实地考察,官员发现北杨村的农产品确实品质上乘,有发展潜力,于是将村里的道路改造纳入了当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路通了,村里的变化更快了。
外地客商来收购农产品的车辆进出方便了,村民们的收入节节攀升。一些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从城里回到村里创业,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甚至有人建起了小型加工厂,将村里的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即食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北杨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城里人周末专程驱车几小时来到这里,就为了买一些赵大伯视频里推荐的蔬菜和水果,顺便参观一下这个”网红村”。
“大伯,听说你们村要拍纪录片了?”我坐在赵大伯家的院子里,看着他熟练地给刚采摘的西红柿拍照。
“是啊,说是中央台的,要拍咱们村的变化。”赵大伯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花,“谁能想到啊,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上电视,让全国人民都看看咱北杨村。”
“现在粉丝有多少了?”我问。
“127万多吧,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赵大伯放下手机,给我倒了杯茶,“你知道最让我高兴的是什么吗?”
我摇摇头。
“最高兴的是,咱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以前村里冷清得很,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和小孩子。现在你看,家家户户都亮着灯,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越来越多,村子又有了生气。前几天还有两对年轻人在村里办喜事呢!”
赵大伯说着,眼睛湿润了。
“爸,到了!”儿子的声音把赵大伯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车子已经停在了县政府大楼前,今天赵大伯要去领”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的奖项。
“哎,来了!”赵大伯收起三脚架,拍了拍身上的土,迈步走进了大楼。
领奖台上,主持人这样介绍他:“下面有请’百万粉丝网红大爷’赵长富同志上台领奖!他用短视频记录农村生活,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带动全村发展电商,是新时代’农民创业者’的杰出代表!”
掌声雷动中,赵大伯有些局促地走上台,接过奖牌。主持人递过话筒,问他有什么感言。
赵大伯挠了挠头,朴实地说:“我就是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没想到老了还能用手机帮乡亲们卖菜。其实啊,咱农村有的是好东西,就是缺个’嘴’,能把好东西介绍出去。现在好了,手机就是咱的’嘴’,全国人民都能听到咱的声音了!”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回村的路上,赵大伯忍不住又拿出手机,对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按下了录制键:
“今天啊,我去领了个奖,说实话,挺不好意思的。我赵长富就是个普通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以前总觉得种地没出息,可现在才明白,种地也能有出息,关键是你用什么方式去耕耘、去收获……”
他的声音和窗外的风声混在一起,飘向远方。
儿子瞥了他一眼,笑着说:“爸,你现在是名人了,说话都不一样了。”
赵大伯放下手机,不好意思地笑了:“瞎说什么呢,我就是个老农民。”
“老农民怎么了?现在是新农民!”儿子纠正道,“数字时代的新农民!”
赵大伯笑得更开心了。是啊,他赵长富,68岁,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数字时代的新农民”,带着全村人一起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他敢于尝试的勇气和那颗永不服老的心。
“明天播什么呢?”赵大伯靠在车窗上,望着金色的麦田,轻声自语道,“对了,明天教大家怎么挑选最甜的西瓜吧!”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轻轻抚摸着手中的奖牌,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后记】
我是赵大伯的远房侄子,去年夏天回村探亲时,亲眼目睹了北杨村的变化,也见证了赵大伯从普通农民到”网红大爷”的转变。
对我来说,最震撼的不是他的粉丝数量,也不是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一个68岁的老人面对新事物时的那份好奇心和学习精神。
在城市里,我们总是抱怨变化太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赵大伯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障碍,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尝试、是否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如今,赵大伯的事迹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他的故事,也许能给更多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一些启示和勇气。
毕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你愿意拥抱变化,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就像赵大伯常说的那句话:“人这一生啊,种啥收啥,付出总会有回报。以前咱种地,收获的是粮食;现在咱种视频,收获的是希望和未来!”
来源:云朵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