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5月12日消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产业生态基本构建,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育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径,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推动“四川造”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等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加速应用,开展高危行业作业、养老行业服务机器人替代等应用试点。到2030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摘要: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产业生态基本构建,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育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
附:《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全文
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
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是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是重塑未来医疗健康、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消费娱乐等领域形态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抓链主、铸链条、建集群、促应用”的发展理念,引育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上中下游企业,推进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产业链式聚集和联动发展态势,构建“人才+技术+产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采取“抓重大创新、抓重点产品、抓重要应用”方式,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到2027年,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产业生态基本构建,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育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径,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推动“四川造”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等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加速应用,开展高危行业作业、养老行业服务机器人替代等应用试点。
到2030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3000例/年,脑机接口技术产品服务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及数字成瘾疾病患者超10万人次/年,康复设备应用超2万人次/年。推动多场景应用,持续提升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应急安全等重点领域渗透率。
二、强化创新引领
(一)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大脑功能分区与连接性、大脑可塑性原理、脑功能神经机制解析、神经环路及调控关键点、神经计算与编解码、神经网络等脑科学和类脑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大脑、身体器官、环境、机器之间动态交互、感知反馈的交互共性原理研究。
(二)突破关键技术。实行“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首台(套)等制度,重点突破神经信号采集与解码编码算法、脑机交互与反馈、多模态交互、超视距操控、基于人类动作的双臂模仿操作、人机协同与智能决策优化等关键核心自主技术,释放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集成创新动能。
(三)攻克核心器件。重点研制低功耗脑机芯片、高精度高生物相容性柔性电极、植入式微型高能量医疗级电池。发展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脑电、神经、眼动、心电、肌电、环境等智能传感器。突破多模态感知融合芯片、高灵敏度触觉反馈装置、自适应能源管理单元等新一代人机交互核心器件。
三、培育重点产品
打好“组合拳”,推动现有技术体系成熟、市场需求明确的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推动技术体系比较成熟,但尚处于快速迭代过程中的新兴产品加速培育壮大;推动技术体系未完全确立,但市场前景广阔的颠覆性产品前瞻谋划布局,加快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应用反哺研发、收益支撑创新”的良性循环,培育一批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爆款产品和知名品牌。
(一)脑机接口。支持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鼓励开放场景开展临床试验,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注册。提高关键器件供给能力,开发适配重要应用场景的软件和算法,加快脑影像机器人、脑电生理信号监测设备、闭环神经生物调控仪等设备市场化推广,全要素创新研制脑机接口整机系统装备,前瞻布局脑控机器人、脑机接口特色数字药物等前沿产品。
专栏1 脑机接口重点产品
脑机接口核心器件软件:加快推动高精度神经信号采集芯片、抗干扰无线干电极、微型高能量医疗级电池、微弱实时信号降噪算法、低延迟传输协议和轻量化解码模型、生物相容性封装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攻克类脑解码芯片、双向闭环神经调控芯片、多触点柔性电极、多模态生物传感器、神经信息双解码算法、自适应能量管理软件等新兴器件软件;前瞻布局纳米级生物传感器阵列、神经血管耦合器件、千通道复明电极阵列、实时多模态智能融合软件等颠覆性器件软件。
脑机接口关键仪器设备:加速推动高密度脑电生理监测设备、高通量基因检测设备、闭环神经调控仪、微型化多模态成像设备等临床应用;着力攻克高通量神经解码编码仪、植入式长期稳定性微型脉冲发生器、皮层全息刺激装置等新兴仪器设备;前瞻布局闭环深脑刺激装置、无线无源神经调控仪、光遗传学调控仪等前沿仪器设备。
脑机接口重点系统装备:加快提升脑影像机器人、闭环神经反馈运动增强外骨骼等装备市场占有率;着力攻克侵入式脑机接口整机系统、脑控机械臂集群协同作业系统、脑部手术机器人等新兴系统装备;前瞻布局脑控仿生人形机器人、脑机协同作业机器人、脑控纳米机器人等前沿系统装备。
脑机接口特色数字药物:加快推动脑电信号深度挖掘与神经递质水平监测、脑代谢成像分析、眼动追踪、感官输入、数字内容生产、药物传感追踪等多维技术融合,研制具有实时感知读取患者大脑状态变化、精准适配和康复治疗能力的“数字音乐药物”“数字游戏药物”“数字影视药物”“数字认知药物”“数字传感药物”等特色数字药物。
(二)新一代人机交互。加快推动人机协同外骨骼、触觉反馈手套、AR智能眼镜等规模化生产应用。提高数字人交互一体机、特种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色数字内容等新型交互产品和内容的供给能力。强化核心器件软件产业链协同能力,推动与大模型、具身智能、群体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前瞻布局全息投影交互舱、智能仿生假肢等前沿产品。
专栏2 新一代人机交互重点产品
新一代人机交互核心器件软件:加快推动高精度手势识别传感器、高灵敏度触觉反馈装置、超低功耗近场通信模块、实时手势追踪算法、柔性可穿戴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攻克多模态感知融合芯片、智能压力分布传感器、自适应能源管理单元等器件,加强多感官信息融合算法、亚毫米级多维眼动追踪算法、语音与视觉图像重建算法、大模型辅助和多模态数据交互感知算法、脑电-肌电协同解码算法及自适应交互控制软件等的研发设计;前瞻布局全息投影交互器件、意念控制接口等颠覆性器件。
新一代人机交互关键仪器设备:加快推动高精度眼动手势追踪设备、多模态触觉反馈装置等设备场景化应用;着力攻克全息光场交互仪、智能交互力反馈操作臂、情感计算分析仪等新兴仪器设备;前瞻布局自修复柔性交互电子皮肤、全息投影交互舱等前沿仪器设备。
新一代人机交互重点系统装备:加快提升多模态感知空间计算一体化AR智能眼镜、跨场景智能语音交互终端、人机协同外骨骼、特种作业机器人等的市场渗透率;着力攻克数字人全息交互一体机系统、智能家居人机协同系统、情感陪伴机器人、全息触控交互投影仪等新兴系统装备,前瞻布局自修复柔性交互外骨骼、智能仿生假肢等前沿系统装备。
新一代人机交互特色数字内容:加快攻关多模态感知交互内容生产和转换、实时云渲染和端云协同、智能响应和内容生产工具等关键技术,推进数据智能合成、三维场景实时构建、沉浸式音视频编辑制作与个性化内容生成等技术深度融合,研制“数字孪生工厂模型”“虚拟数字人直播”“多感官交互消费娱乐”“AI+XR教育培训课程”等特色数字内容。
四、丰富应用场景
(一)打造医疗健康核心场景。面向健康中国战略,支持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综合性医院,常态化开展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鼓励各类医疗、康养机构,开展神经及精神类疾病诊疗、药物及数字成瘾疾病诊疗、智能康复、健康监测等领域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的研究和应用。
(二)拓展重点行业融合场景。探索创新性和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脑机交互认知增强、疲劳状态实时监测反馈、新一代人机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技术产品在工业制造、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应急安全、公共服务、消费娱乐等领域试点应用,加速形成普惠均等、智能精准、沉浸体验的服务新范式。
(三)开放特色创新应用场景。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动态开放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分层级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景观、非遗传承等场景,实施“场景创新伙伴计划”,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集成与IP(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培育具有地理标识的原创性解决方案,推动特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创新与传播。
专栏3 重点应用场景
医疗健康场景:加快推动侵入式脑机接口、脑影像机器人、微创植入手术机器人、神经环路重塑康复机器人等整机装备应用,打造覆盖术前精准规划-术中实时导航-术后智能康复的全链条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场景。融合多模态无创技术,强化脑电情感识别与闭环神经调控,开展孤独症、抑郁症、成瘾、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推进健康监测、卒中预警、智能诊疗、机器人陪伴等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
工业制造场景:构建人、机、环境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体系,部署神经工效辅助系统、脑控机械臂及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作业者脑电、肌电及眼动数据,解析认知负荷与操作意图,自适应调整机器人协作策略,强化数字孪生与手势、神经协同控制,实现精密装配引导,开发人机协同外骨骼降低高危作业风险,提升安全性与柔性化水平。
教育培训场景:构建虚实融合、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实时干预的未来教育培训体系,部署扩展现实智慧课堂、基于脑电监测的注意力训练平台等,融合眼动追踪、情感计算等技术,实时分析学员注意力、认知负荷等生理数据,动态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教育培训模式升级。
养老服务场景:针对居家养老、社区照护及机构康养服务等领域,部署健康监测设备,实时感知老年人脑电波与生理状态,结合新一代人机交互智能终端,实现环境操控、紧急响应、认知增强、情感陪伴的智慧化养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应急安全场景:针对反恐排爆、核生化处置、地下矿井救援、水下探测、高温高危环境作业等领域,部署抗辐射机器人、防爆机器人、水陆空三栖机器人等特种装备,强化5G(第五代移动通信)远程操控、增强现实与智能感知系统深度融合,提升高危环境应急处置效能。
公共服务场景:探索政务办理、社区治理及公共场所服务等领域,推出公共服务数字人一体机,部署导览AR智能眼镜提供公共场所立体导航,打造智能数字人服务中台,实现政务咨询、事项办理的“一键通联、秒级响应”,提升跨域业务协同与民生服务效能。
消费娱乐场景:探索脑机交互、生物反馈、情感反馈、虚实结合等消费娱乐新方式,部署脑控虚拟游戏、神经反馈影院、情感互动剧场等沉浸体验场景,结合高精度脑机头环、仿生体感设备,实现虚实场景瞬时响应,重塑娱乐感知与交互维度。
特色应用场景:聚焦自然景观、历史遗迹、非遗传承等领域,探索脑控交互、情感感知、多感官融合体验、思维驱动的数字化体验新形式,打造情绪驱动和色香味多感官融合的沉浸式非遗体验、脑控互动的自然景观探索等地方文化特色应用场景。
五、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一)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强化中外合作交流,推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试用转化。支持植入式脑机接口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脑机调控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快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临床试验和注册。支持成都市创建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二)壮大企业矩阵。强化产业新赛道布局,支持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等引进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支持建设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特色楼宇,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布局“材料-器件-零部件-整机”生产制造基地,建强企业发展载体。支持设立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三)培优人才队伍。推动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头部企业,建设一批多学科技术融合的特色专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设立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开展产业专场招聘、大型人才交流活动,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依托“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加大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家、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等系列培训。举办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赛事活动,打造人才引育平台。
(四)加大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投资体系。积极争取“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上市的辅导和支持,定期组织路演、培训与咨询活动,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五)强化标准引领。实施标准领航行动,结合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发展需求、潜在伦理问题等,统筹布局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支持链主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牵头,研制国际级和国家级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试验方法、重点产品、典型应用、安全伦理等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加速产业标准应用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作为我省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点领域和新赛道,建立统筹协调、协同联动省市县(区)一体化推进机制,做好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运行监测和考核机制,加强行动计划的组织落实、督促指导和综合评估。
(二)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做优共享制造平台,支持制造企业开放人才、仓储、物流等数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高质量专利遴选、评价及推广体系。成立产业联盟、协会,发挥其在资源匹配、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格局。加强伦理规范与安全评估,贯穿产品规划和研发全过程。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定数据采集规范、临床数据脱敏标准及共享机制,加强国密算法运用,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手段,防范前沿技术应用风险。
(四)推进开放合作。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国内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分工。支持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等在我省设立创新联合体,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推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合作,主动参与治理规则和标准制定,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产业大会、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动“四川造”出川出海。
来源: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