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规范用药为何仍控制不佳?如何长期规范管理、减少症状波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6:48 1

摘要:“记得新冠疫情封控期间接诊了一位哮喘患者,他的经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位患者原本规律使用吸入激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错。某次就诊时,有位医生提醒他‘吸入激素副作用大’,于是他未与主诊医生沟通就自行停了药。后来小区突发疫情封控,他哮喘急性发作时手头竟连一支急救

“记得新冠疫情封控期间接诊了一位哮喘患者,他的经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位患者原本规律使用吸入激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错。某次就诊时,有位医生提醒他‘吸入激素副作用大’,于是他未与主诊医生沟通就自行停了药。后来小区突发疫情封控,他哮喘急性发作时手头竟连一支急救的支气管扩张剂都没有。所幸通过电话问诊,我指导他短期口服地塞米松(20mg/日)及时控制了病情。”

在《呼吸界》和《看呼吸》日前推出的2025年世界防治哮喘日特别节目“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中,全国哮喘学科领军赖克方、黄克武、张旻、李雯在直播间讲述的案例警示我们:长期规范管理就像给身体系上双重保险,不仅关乎日常的平稳状态,更能在关键时刻守住防线。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长期规范管理、减少症状波动呢?来听听四位专家的解答。

图:赖克方、黄克武、张旻、李雯齐聚直播间,苏楠教授主持

规律用药是长期规范管理的“基本功”

在临床上常有患者在使用哮喘吸入药物后症状能缓解,但一停药就复发,这提醒我们,规律用药是哮喘长期规范管理关键的“基本功”[1]。

赖克方教授告诉我们,“规律的药物治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持续用药原则。很多患者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这非常危险。因为症状消失不代表气道炎症完全消除,贸然停药容易导致复发[3]。必须遵医嘱坚持每天规律用药,不能擅自中断。”(点击蓝色字体查看:为何会出现‘无症状’的假象)

“其次是疗程管理问题。常有患者问‘需要吸多久药?’理论上这是长期治疗过程,至少要保证病情稳定三个月以上才能考虑减量。即使症状稳定三个月,通过痰嗜酸细胞检测仍发现炎症指标偏高[3],这种情况还需延长疗程。”

但是在实际治疗中,我们注意到部分患者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存在认知误区,尤其担心激素带来的副作用[2]。这种担忧常常使其无法遵守以上两个基本原则,从而导致病情控制不佳。

李雯教授告诉大家,“有些患者担心激素会引起发胖、痤疮等副作用,这种顾虑其实可以理解但不必过度担忧。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气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副作用较少,长期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安全性良好的。[3]”

“我们可以把吸入激素想象成‘气道灭火器’,它能精准扑灭气道炎症,但需要持续使用才能维持效果。就像火灾现场需要持续喷洒灭火剂防止复燃,哮喘治疗也需要长期规范用药。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但气道炎症就像暗火未灭,擅自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这就好比看到明火被扑灭就关掉灭火器,暗处的余烬很快又会引发新火情。”

定期随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定期随访可以让医患双方共同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维持更稳定的健康状态[1-2]。黄克武教授建议在随访中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生活环境是否安全:临床中发现不少控制不佳的病例,都与未能有效规避已知过敏原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特别留意生活环境中的致敏因素,比如对于存在宠物毛发过敏的患者,建议尽量避免饲养猫狗等宠物。

二是用药方法是否规范:建议每次复诊时系统评估用药情况,除了了解症状控制效果,还应重点检查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操作偏差。另外还要确认药物剂量执行情况,并了解用药体验,包括疗效感受和不良反应,这些细节都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

三是是否出现急性加重:通常要在随访时再次提醒患者,当出现预警信号时可能需要临时加强治疗[1],比如突发性胸闷或咳嗽加重、日常活动耐力下降、夜间因呼吸症状觉醒等,遇到上述情况可按照医嘱适当增加控制药物剂量。如果调整后症状持续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明显气促、说话困难等情况,需要立即联系医护人员进行专业评估。

定期评估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张旻教授告诉我们,“定期评估在哮喘患者的长期规范管理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明确哮喘控制分级、有无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是否有2型炎症、过敏状态及诱发因素、药物使用情况、共患疾病等[1-2]。”

“评估方法有多种,首先是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小气道指标和PEF反映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评估指标。呼气峰流速仪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可以居家自我监测PEF,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1]。同时,应在诊断时、开始治疗后3~6个月以及稳定之后,动态观察肺功能大小气道功能指标变化,有助于疾病诊断和评估疾病控制情况。”

“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目前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最准确的指标,可用于哮喘分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预测和急性发作风险评估[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简单易行,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替代指标。”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可以辅助哮喘诊断和分型,反映控制水平,预判和评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5]。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也很重要,血清总IgE用于判定抗IgE治疗剂量、预测疗效,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则可帮助患者进行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 GINA 2025.

[2]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3] Lipworth BJ. Systemic adverse effects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ch Intern Med. 1999;159(9):941–955.

[4] Green RH, Brightling CE, McKenna S, et al. Asthma exacerbations and sputum eosinophil cou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2.

[5] Dweik RA, et al. “An official A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terpret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levels (FeNO)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1.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9656

有效期:2026-05-09

整理:张彦;责编:Jerry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