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之前因为工作太忙,没太注意按时用药和日常护理,每次喘得厉害才临时用点缓解药。没想到这一年里急性发作了两次,咳嗽咳痰也一直不见好,这种情况会不会已经发展成重度哮喘了?”一位年轻的哮喘患者在直播间里问道。
“我之前因为工作太忙,没太注意按时用药和日常护理,每次喘得厉害才临时用点缓解药。没想到这一年里急性发作了两次,咳嗽咳痰也一直不见好,这种情况会不会已经发展成重度哮喘了?”一位年轻的哮喘患者在直播间里问道。
如何识别重度哮喘?使用吸入治疗后病情仍未有效控制的患者,应采取哪些新型治疗方式?在《呼吸界》和《看呼吸》日前推出的2025年世界防治哮喘日特别节目“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中,全国哮喘学科领军赖克方、黄克武、张旻、李雯在直播间详细解答了上述问题。
图:赖克方、黄克武、张旻、李雯齐聚直播间,苏楠教授主持
重度哮喘通常有哪些典型症状和临床特征?
赖克方教授提醒大家,“重度哮喘若未得到规范治疗,或许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比如在急性发作时气道被黏液栓完全阻塞,可能引发窒息甚至猝死。因此,及时识别和规范治疗重度哮喘至关重要[1]。”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要考虑重度哮喘的可能:第一,当规律使用中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后,仍持续出现咳嗽、胸闷、喘息、呼吸困难或咳痰等症状,在排除合并症、用药依从性等因素后,说明现有治疗方案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第二,在规范用药期间仍反复出现急性发作,甚至需要住院或ICU治疗。第三,当尝试减少药物剂量时病情立即反复,这说明病情对现有治疗方案存在高度依赖性[1]。”
李雯教授告诉我们,“临床诊断时,医生会综合以下指标判断:近1年内≥2次急性发作史(尤其需住院或ICU治疗者)、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测显示持续下降(如FEV1低于预计值的80%等专业指标)[1]。这些评估需要专业医疗设备支持,建议定期复诊监测。”
身体出现哪些异常变化时需警惕重度哮喘发作呢?“持续加重的喘憋感(尤其在夜间或凌晨)、胸部有石块压胸般的压迫感、类似猫喘声的持续性哮鸣音,以及出现口唇发绀、心率异常加快等缺氧表现[1-2],这些症状提示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生物靶向治疗成为重度哮喘治疗的重要突破口
对于已经规范使用现有吸入及口服药物治疗,但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新型治疗方式?这些治疗适合哪些患者?张旻教授结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进行了解答。
“重度哮喘患者中约80%存在2型炎症反应,其中75%左右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特征。对于这类患者,生物靶向治疗已成为重要突破口[2]。实施治疗前需进行精准评估,包括血液/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及总IgE和过敏原筛查,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靶向药物。”
“血嗜酸性粒细胞≥150/μL的患者可优先考虑抗白介素5或抗白介素5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当然也可考虑IL-4受体单抗;对于IgE介导的过敏型哮喘,抗IgE单抗是优选[2]。”
生物靶向治疗具体能带来怎样的临床改善?黄克武教授告诉大家,“临床研究显示,精准使用生物靶向治疗可带来多方面获益,比如急性发作风险降低50%-70%、口服激素用量减少或停用、肺功能改善(FEV1提升200-300毫升)、日间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等[3]。”
“随着精准医疗发展,我们现在拥有针对不同炎症类型的‘生物导弹’。通过规范评估、合理选择,不仅能帮助患者实现症状控制,更有望达到临床治愈目标[2]。这标志着哮喘治疗进入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时代,让更多患者重获自由呼吸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INA 2025.
[2]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3] Gogali A, Kostikas K, Kyriakopoulos C, et al. Biologic agents licensed for severe asth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Eur Respir Rev. 2024;33(172):23023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9654
有效期:2026-05-09
整理:张彦;责编:Jerry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