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广告公司带过两个实习生:小张每天准时交稿,但永远只按brief最低标准完成。小李每接任务先问三个问题:"这个方案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目标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什么?""行业标杆案例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三年后,小张仍是资深文案,小李已是策划总监。
上周同学会上,刚升任区域总监的老王酒后吐真言:"以前总以为升职靠拼业绩、攒人脉,现在才看懂真正拉开差距的,是看问题的底层逻辑。"
他指着手机里下属的加班打卡记录苦笑:"当年我就是这样,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我在广告公司带过两个实习生:
小张每天准时交稿,但永远只按brief最低标准完成。
小李每接任务先问三个问题:
"这个方案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目标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什么?"
"行业标杆案例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
三年后,小张仍是资深文案,小李已是策划总监。
真正的高手都懂:执行只是基础,能翻译规则的人才能制定规则。就像建筑工人和工程师的区别——前者在砌砖,后者在理解力学原理后重新设计施工标准。
前阿里P8陈姐跟我分享过关键转折:她发现团队90%的重复咨询都集中在20%的问题上,于是把个人经验整理成《新兵训练手册》,接着开发出智能应答系统。当别人还在当"人肉知识库",她已搭建起价值流转的生态链。
这印证了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把囤积的个体价值转化为可复用的系统资源,就像把死水变活泉,1份投入能产生N倍收益。
朋友老周在教培行业转型的经历值得深思:
失业后他没盲目投简历,而是画出"市场需求-个人优势-行业趋势"三角模型:
市场需求:中老年兴趣教育蓝海;
个人优势:15年语文教学经验+短视频运营副业;
行业趋势:线下线上融合OMO模式;
三个月后,他的"银发诗词直播课"单场GMV破6万,比当老师时年薪还高。
智联招聘最新数据显示,35+职场人70%遭遇晋升瓶颈,根本原因在于思维固化。就像用智能手机却只打电话,白白浪费了90%的功能。
猎头界有句行话:"35岁前看简历,35岁后看认知"。在这个AI替代率超50%的时代,真正保值的不是经验厚度,而是思维锐度。记住:能设计规则的人永远不会被规则淘汰,因为TA们掌握着职场游戏的源代码。
您是否仍在用智能手机却只打电话聊微信,白白浪费了90%的功能?
来源:HI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