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的地下党员——侯尚礼。1922年11月15日,他出生于这片土地,彼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觊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期的侯尚礼,目睹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艰辛,心中逐渐萌生
侯尚礼 解放西北”纪念章
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的地下党员——侯尚礼。1922年11月15日,他出生于这片土地,彼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觊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期的侯尚礼,目睹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艰辛,心中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这份信念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侯尚礼接触到进步思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坚定信仰,他在陕西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就读时,毅然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中共眉县地下党员、游击队员。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地下工作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面临生命危险。但侯尚礼毫不畏惧,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坚定的意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秘密开展工作,传递情报、发动群众,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西北战场的局势也愈发紧张。5月19日,这一天成为了侯尚礼革命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眉县地下党组织发出号召,动员各方力量为迎接解放,支援前线做准备。侯尚礼积极响应,他深知这是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的关键时刻,容不得半点犹豫。他充分发挥自身在当地的影响力,迅速行动起来,响应眉县渭北东片负责人赵振华的号召,带头参加,并联合本村的侯守一以及河池村的李应章、侯致荣和孙家村的孙玲生等9名同志,在常兴火车站将国民党滞留的20万斤大米、面粉等粮食物资,在赵振华、侯尚礼和同志们周密计划和部署,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接近火车站,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行动能力,出其不意地控制了火车站的守卫,成功截获了这批宝贵的粮食。
粮食到手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守护这批粮食,侯尚礼带领大家严阵以待,在火车站周围设置警戒,克服了疲惫和恐惧,在漆黑的夜晚坚守岗位,守护了整整一个通宵。每一秒的等待都充满煎熬,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最终,在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这批粮食顺利转交给了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六师粮秣科科长张克飞。这20万斤大米、面粉及时补充到了前线部队,为扶眉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的一场关键战役,对解放大西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场战役中,充足的物资供应让解放军战士们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投入战斗,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扶眉战役胜利后,侯尚礼和一同参与行动的赵振华等人,凭借着截粮护粮送粮行动中的突出贡献,受到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隆重表彰,并被授予“解放西北”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不仅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它承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记录着侯尚礼和同志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解放后,侯尚礼继续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他将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他积极投身于眉县林业果业的发展,带领乡亲们发展苹果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在他的努力下,家乡的面貌逐渐发生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侯尚礼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幸福奉献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眉县儿女,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朽的精神丰碑。每当人们提起那段峥嵘岁月,每当看到“解放西北”纪念章熠熠生辉,侯尚礼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就会如同一束阳光,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个为了理想信念不惜一切的革命先辈。
摘自《扶眉战役》第四卷
作者简介:
作者侯省彦2024年9月27日在2024年第三季度《陕西好人》发布仪式上的留影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