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可预防的疾病和死亡,吸烟是“头号杀手”。不少吸烟者都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戒烟时往往难以摆脱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20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年服务量超万人次,折射出公众对专业戒烟服务的迫切需求。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谭星宇本报记者 田雨汀
对于可预防的疾病和死亡,吸烟是“头号杀手”。不少吸烟者都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戒烟时往往难以摆脱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20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年服务量超万人次,折射出公众对专业戒烟服务的迫切需求。
为了普及科学戒烟理念,3月1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爱卫办、北京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共同推出创新举措——将全市20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全面接入主流电子地图平台,实现规范化戒烟门诊“电子地图”全覆盖。市民直接搜索“戒烟门诊”就可查询附近医院位置,部分医院还可通过地图直接挂号。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规范化戒烟门诊。该门诊设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口挂有“戒烟门诊”和“慢阻肺专业”的牌子,内部的布置和普通诊室基本无异,只是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几盒戒烟药。当天坐诊的专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谭星宇,她告诉记者,半天接诊了二三十位患者,其中挂戒烟门诊号的只有四五位。“虽然只占两成左右,但实际需要戒烟的人很多。许多慢阻肺患者都是老烟民,发现肺出了问题才不得不戒烟,但其实这时候肺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了。”谭星宇说,来到戒烟门诊的患者,通常是有戒烟意愿但行动力不足,也有部分患者是因新发哮喘、慢阻肺等疾病前来就诊,在对症用药的同时需要接受戒烟治疗。
今年42岁的易先生是位程序员,加班、熬夜、应酬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压力大时他喜欢抽几根烟解解压。不过,最近一年来,易先生发现自己稍微运动就喘不过来气,心悸也十分严重,于是到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肺功能下降。在服用医生开的药后,他感觉症状并未明显好转。担心自己患上慢阻肺,易先生挂了谭星宇医生的号,在更换药物的同时,也请她为自己开具了戒烟药的处方。“易先生的案例非常典型,42岁正值壮年,身体功能本不该如此,但由于烟龄太长,肺部‘吃不消’,才会一动就喘。如果能马上戒烟,积极用药,会有很大好转。”谭星宇分析说。
很多人不理解,戒烟为什么还需要看病吃药。谭星宇介绍,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烟瘾也是一种疾病。吸烟成瘾也称“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传递到大脑,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提神、愉悦情绪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效应,使大脑逐渐“沦陷”。吸烟人群若吸烟量越来越大,减少或停止吸烟后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吸烟行为,可能是患上了烟草依赖。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及中日友好医院肖丹教授等团队发表的研究数据,我国41.3%的20~69岁吸烟者有戒烟意愿,约1亿人,其中超过半数患有烟草依赖。
谭星宇介绍,根据成瘾程度,烟草依赖可分为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一般来说,轻度依赖者“干戒”(指意志力戒烟法,不用任何药物治疗)就能逐渐停掉吸烟,但到中度或重度依赖,意志的力量就不够强大了,很可能需要服用戒烟药物。接受专业治疗的吸烟者,戒烟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复吸率也会有所降低。
举例来说,口服戒烟药物酒石酸伐尼克兰片或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的患者,戒烟成功率可达50%~60%,因为药物与尼古丁受体结合,能减少对吸烟的渴望和愉悦感。治疗1周后,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渐减少吸烟量,经过10~12周的完整治疗,基本可以完全戒断。尼古丁贴片、口香糖、含片等尼古丁替代疗法成功率稍低,约为30%~40%。
有很多吸烟者认为“将卷烟换成电子烟,戒烟效果更好”。但有数据显示,吸一根传统卷烟,约有不到一半的烟雾进入肺部,但电子烟是将尼古丁水溶液雾化,80%~90%的烟雾都会被吸入肺中,这就意味着可能吸入了更多尼古丁。如果患者盲目使用电子烟辅助戒烟,很容易加重烟草依赖。
戒烟百利而无一害,且越早越好。谭星宇强调,不止是有烟瘾的人群,所有吸烟者都应尽早戒烟,即使偶尔吸烟也不例外。每个吸烟者的身体里都藏着一枚“定时炸弹”,吸烟会让多种疾病风险增加。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吸烟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约为非吸烟者的两倍,而45岁前戒烟可减少90%的发病风险。对于慢阻肺、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戒烟对病情控制更是至关重要。谭星宇表示,如果有意愿戒烟,无需特殊检查,直接预约挂号并前往规范化戒烟门诊就诊即可。另外,戒烟药与慢病患者常服用的药物无相互作用,很少导致过敏等情况,且药物不经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也可以服用。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