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团队在《健康数据科学》上发表研究显示,1990~2021年,我国15~39岁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翻了一倍,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魏 琼
本报记者 张炳钰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团队在《健康数据科学》上发表研究显示,1990~2021年,我国15~39岁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翻了一倍,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诊断年龄在18~40岁的2型糖尿病为早发型糖尿病。上述研究表明,这20年来,15~39岁人群为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群体;性别上,男性负担始终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更快。研究证实,2021年,体重指数(BMI)、环境颗粒物污染、过量食用红肉、吸烟、低全谷物饮食,是早发型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肥胖是首要风险因素。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魏琼接受采访时表示,临床上,39岁以下患者占到门诊量总数的两成左右。早发糖尿病通常是由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发展过来的。刚开始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三多一少”时,血糖已经很高。近年来,糖尿病之所以会找上年轻人,与以下原因有关。
环境污染加剧。早发型糖尿病激增的20年也是我国工业及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5环境中,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清华大学研究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因PM2.5污染导致的2型糖尿病死亡率增加了2.64倍。
行为方式改变。以前,人们上下班通常靠走路或骑自行车,然而近几年随着公交、打车、自驾等的普及,年轻一代的活动时间被压缩;在办公室久坐、压力增大、睡眠不足等问题更削弱了身体的代谢能力。
饮食模式不佳。当代年轻人饮食以外卖为主,甜饮料摄入较多,高油高糖高钠问题突出;伴随运动减少,多余的能量极易转化为脂肪,引发超重或肥胖问题,促使全身炎症水平增高,胰岛功能下降。此外,随着经济条件大幅改善,食物选择极大丰富,当代年轻人红肉(猪、牛、羊肉等)食用较多,而红肉中富含的饱和脂肪可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加剧代谢紊乱。
此外,在性别差异上,男性吸烟、饮酒的情况更为普遍,应酬多导致饮食较不健康,内脏脂肪堆积较多,干扰胰岛素功能;而女性在绝经前因雌激素水平较高,其胰岛素分泌能力和敏感性相对较强。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过一篇英国牛津大学团队开展的研究,经分析455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0年的数据发现,40岁前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为同龄普通人的3.72倍。因此,当代青年及早截断这一趋势刻不容缓。魏琼表示,只要改变生活方式,年轻人的病情完全可控。建议以下两大人群及早干预,实现逆转。
青少年:增加户外运动。在保证学业的同时,青少年要加强体育训练,多运动、多晒太阳,不要因课业压力而频繁熬夜;保证均衡饮食,少吃高油、高糖食品。
上班族:多摄入全谷物。魏琼指出,一般红肉的烹饪方式用料较多、口味较重,导致不太健康,可适当用鱼、虾、鸡、鸭肉代替;主食不可不吃,但不宜吃得太精细,提高全谷物的摄入比例,比如可在早餐中加入燕麦,在蒸米饭中加入糙米,在粥中加入杂豆。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