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确诊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拿命换口感。”35岁,正是很多人事业上升、家庭稳定的阶段,但对林倩(化名)来说,这一年却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一次持续的胃胀,被确诊为胃癌中期。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从此彻底戒酒、戒糖,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10个月后复查,医生说出了一句话:“病情稳定,没有进展。”这意味着什么?她做的这些改变,真的有用吗?
胃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疾病。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死亡人数接近30万,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的癌症之一。
很多人误以为胃癌是“老年病”,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的林倩并非个案。高压工作、作息紊乱、饮食失控,这些都在悄悄推人走向高危边缘。
林倩的生活曾是典型的“都市节奏”:加班、外卖、社交应酬常伴酒,甜食是缓解压力的“慰藉”。确诊后,她做了两个决定:戒酒,戒糖。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有着明确的医学依据。
酒精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一种叫乙醛的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乙醛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饮酒,特别是烈性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增加胃癌风险。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过30克酒精(约等于750ml啤酒),胃癌风险显著升高。
糖不是直接致癌,但它间接推波助澜。糖摄入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免疫系统紊乱。而癌细胞最爱的是糖,因为它们生长迅速,需大量能量,而糖是快速能量的来源。《自然》杂志一项研究指出,高糖饮食会促进某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
林倩并不仅仅是戒酒戒糖那么简单。这10个月里,她做了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上,她遵循“低脂、低糖、高纤维”为主,少食多餐,控制总热量;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白天坚持1小时适度运动;
情绪管理,每天冥想、写日记,配合心理咨询,缓解焦虑;
定期复查,配合医生治疗,包括口服化疗药物和中医辅助。
这些改变,听起来不复杂,但能做到长期坚持,才是关键。
不少读者可能会好奇,林倩的癌细胞是不是“因为不吃糖”就没了?要明确一点,这种说法片面且不科学。截至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单靠“饿死癌细胞”能治愈癌症。
但她的生活方式改善,确实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缓癌细胞扩散,提升治疗效果。尤其是配合规范治疗,才是她病情稳定的根本原因。医生在复查中发现,林倩的肿瘤没有继续发展,没有出现转移迹象。虽然不能说“逆转”,但“控制住”就是阶段性胜利。
我们必须强调,生活方式不能替代医疗手段,但可以成为治疗的重要辅助。《中国抗癌协会胃癌诊治指南》指出,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高危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关键环节。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饮食健康、规律生活的人,在接受癌症治疗时,副作用更小、恢复更快,存活率更高。林倩的经验正是这些研究的现实映照,从“高风险生活”转向“低炎症体质”,她用行动换来了稳定。
很多人总以为“癌症离我很远”,但真正的致命往往是日复一日的忽视。
忽视胃胀、胃痛,结果错过早期筛查;
忽视饮食结构,放纵油腻、甜食和酒精;
忽视作息、压力管理,以为年轻可以“扛一扛”。
林倩的故事不是奇迹,而是一个普通人及时止损、积极配合治疗的结果。不是她击败了癌细胞,而是她不再给癌细胞机会继续发展。
胃癌并不等于死亡判决。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如果你经常胃不舒服,别忽视;如果你还在频繁饮酒、爱吃高糖高脂饮食,是时候重新评估你的生活习惯了。
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很多时候,真正难的不是改变,而是决定改变。林倩做到了,她的故事也许不能给所有人一个“治愈”的答案,但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科学生活,不给癌细胞留下机会。
资料来源:
①.李丽萍.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48-149.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0.24.107.
②.中国抗癌协会.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S].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ethyl alcohol in alcoholic beverages. IARC Monographs, 2012.
来源:富足原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