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这节骨眼上,邓中翰从美国硅谷的豪宅和高薪里抽身,硬是顶着美国的封锁回了国,他不光回来了,还带回了“星光一号”这颗中国芯,愣是把美国在芯片市场的霸权给撼动了!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它真真切切发生了。
芯片为啥叫“芯”?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心脏!可二十多年前,中国连一枚像样的芯片都造不出,科技命脉全攥在别人手里。
就在这节骨眼上,邓中翰从美国硅谷的豪宅和高薪里抽身,硬是顶着美国的封锁回了国,他不光回来了,还带回了“星光一号”这颗中国芯,愣是把美国在芯片市场的霸权给撼动了!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它真真切切发生了。
他的回归,不仅改变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运,更让美国人尝到了被"垄断"的滋味,这位年仅32岁的科研新锐带领团队攻克了半导体制造的关键难题,使我国首次掌握了高端芯片的自主生产能力,成功终结了西方技术封锁的局面。
而邓中翰博士也凭借这一重大突破被业界誉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奠基人",这位杰出的科学家随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他本可以躺着赚美元,却在人民大会堂被国旗刺痛了双眼,1999年国庆观礼时,硅谷芯片大神邓中翰发现:中国满大街的摄像头、手机、电脑,心脏部位全贴着“美国芯”。
于是他带领团队毅然回归,用抵押房子的钱,造出了中国第一颗自主芯片, 20年后,全球60%的电脑摄像头跳动“中国芯”,冬奥会安保系统靠他的技术零失误运行——原来被卡脖子时,真有人能用手撕开封锁线。
华为新机掀起千层浪,国产芯片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科技的腰杆就挺得笔直。
人们欢呼,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中国芯”!这时,一个名字总会被提起——邓中翰,有人尊称他为“中国芯片之父”,是他,放弃了美国唾手可及的荣华,一头扎回国内,亲手撕碎了那段让国人憋屈的“无芯”岁月。
西方媒体甚至打了个寒颤,说他“比核武器还恐怖”,不过一个科学家,怎么就担起了这般份量的评价?这事儿,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中国芯片产业,还在西方技术的影子里蹒跚学步,小心翼翼地模仿、追赶,偏偏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一家独大,随手一改规则,中国立刻就像被扼住了喉咙,陷入前所未有的“芯片危机”。
那种滋味,是真真切切的“卡脖子”之痛,就在这片愁云惨雾中,邓中翰的出现,仿佛预示着转机。
这个出生在南京普通人家的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娃不一样,脑袋里装满了“为什么”,逮着老师能问到对方发懵,落下个“问题少年”的雅号。
这份刨根问底的劲头,加上聪明才智,让他19岁就敲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门,这还不是他“学霸”生涯的顶点,更传奇的还在后头。
进了大学,邓中翰对知识的较真儿变本加厉,一次物理课,他觉得老师讲的思路有点绕,课后刷刷刷写了八页纸,提出了五种解题方法,直接把那位权威教授给震住了,连连称赞他是块好料。
教授爱才,把他引荐到学校顶尖的科研小组,这下如鱼得水,年仅20岁,他的量子力学论文就已发表,还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拔得头筹。
本科毕业后,他看准了当时发展迅猛的电子工程领域,选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在那里,他不仅拿到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而且成绩单上全是优秀的等级。但他并不满足,又去学习经济学,同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就这样,他成为了伯克利历史上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并都获得学位的学生,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毕业后的邓中翰,在IBM这种巨头公司待了一年,就凭着几项技术专利拿下了“IBM发明创造奖”。但他显然不是安于现状的人,转身就投身硅谷创业大潮,与人合伙创办了Pixim公司,专攻高端图像传感芯片。
公司发展迅猛,产品很快推向市场,市值一度冲到1.5亿美元。手握高薪,资源优渥,邓中翰已然是硅谷华人圈里的成功标杆。
谁能想到,1999年秋天的一次归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受邀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庆典,当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看着五星红旗升起,听着国歌激昂,广场上人们脸上的自豪笑容,像电流一样击中了他。
祖国日新月异,自己却在海外旁观。而国内核心芯片领域的窘迫,与这盛世景象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回国效力的念头疯长。
回到美国,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职,回国!美方极力挽留,许以更优厚的条件,但他心意已决,临行前,他还遭遇了美方严苛的检查,连一丝情面都不给,这反而更坚定了他。
他对着送行的华人博士们疾呼:“一起回去吧!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贝尔实验室的张辉、英特尔的杨晓东…一批技术骨干被他点燃,舍弃了美国的一切,跟着他踏上了归途。
这群怀揣着一腔热血的精英回到国内,一刻也没耽搁,立刻扎进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他们在中关村一个简陋的地下室里,创办了中星微电子,国家把研制核心芯片的重任交给了他们,承诺全力支持,“星光中国芯工程”就此启动,邓中翰任总指挥。
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资金短缺是家常便饭,实验室设备是东拼西凑借来的,连电源线都是临时拉的。最难的时候,资金链眼看就要断裂,有人抵押了房子,有人卖掉了车,几乎是赌上了全部身家。但邓中翰和他的团队,硬是咬着牙没松劲。
终于,在2001年,中国第一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星光一号”诞生了!这颗小小的芯片,宣告了中国“无芯”历史的终结。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芯”!
技术突破了,市场却不买账。邓中翰拿着“星光一号”到处推销,索尼、惠普、苹果、三星这些国际大厂,要么怀疑,要么不屑:“中国能造出好芯片?我们不信!”冷遇和白眼,让团队压力山大。邓中翰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让你们都用上‘中国芯’!”
他做到了。2005年,中星微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挂牌的芯片设计企业。这声钟响,震醒了那些曾经傲慢的国际巨头,苹果、三星、索尼纷纷回头,主动寻求合作,大量采购中星微的芯片。
到2009年,中星微的图像输入芯片已经占据全球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星光二号、三号接连问世,不断刷新纪录。
但邓中翰的目光,早已超越了消费电子。2016年,他带领团队推出了中国首枚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芯片——“星光智能一号”,这颗会学习、能思考的“数字大脑”,为安防、医疗等智能化领域打开了新大门。
更重要的是,中星微的“中国芯”成了守护国家安全的利器,公安部自2013年启动“天网工程”,中星微就是核心设计方。
邓中翰团队更是牵头制定并推广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VAC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就像给中国的视频监控系统装上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在安防、交通等关键领域,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标准的依赖。
即便是万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星微的视频传输系统和“星光智能一号”芯片,也在鸟巢、京张高铁沿线默默守护,确保了数字冬奥的安全。
邓中翰和他开创的事业,为中国芯片产业播下了火种,也激励着一代代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为中国科技的崛起添砖加瓦。
如今,华为麒麟芯片能与世界顶尖一较高下,芯片设计软件、制造设备、光刻机等关键环节,中国都在奋起直追,中科院新一代基于RISC-V架构、采用14nm工艺的芯片,更是自主化道路上的坚实一步。
面对外部的技术封锁,中国企业没有趴下,反而越挫越勇,这背后,是国家的远见卓识,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埋头苦干,更是像邓中翰这样敢为人先的拓荒者的引领,他们共同书写着中国芯片产业的传奇,也必将把“卡脖子”的阴影,彻底甩在身后。
本文信源:
红星新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需解决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可控问题》
澎湃新闻《景俊海会见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院士》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