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拷问平台责任担当 | 我来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7:24 1

摘要: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的一幕。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搜索发现,类似的短视频大量存在,主角小的十一二岁,大的十五六岁,她们穿着打扮成人化,跳着劲歌热舞。

一名模样十一二岁的女孩,上着吊带、下穿短裙,随着音乐跳舞,做出眯眼、嘟嘴、扭屁股等表情、动作……该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一些留言不堪入目。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的一幕。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搜索发现,类似的短视频大量存在,主角小的十一二岁,大的十五六岁,她们穿着打扮成人化,跳着劲歌热舞。

种种迹象显示,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已成为屡试不爽的引流利器。表面看,这是部分未成年人在名利诱惑下的迷失,但深层次问题直指平台的运行机制。在流量与算法的合谋下,未成年人的身体被物化为“毒流量”的载体,评论区则沦为性骚扰与低俗言论的温床。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以“用户偏好”为名,实则构建了一套“流量至上”的逻辑。用户随手点赞几个“擦边”视频,算法便源源不断推送类似内容。未成年人的青涩面容与成人化的舞蹈动作形成强烈反差,恰好迎合了部分用户的猎奇心理,成为平台引流的“利器”。

面对这种“毒流量”,平台的审核机制暴露出双重困境。技术上,机器审核难以识别软色情内容的隐蔽性,刻意设计的镜头角度、暗示性动作或“黑话”标签均可轻松绕过关键词筛查。人工审核虽能弥补部分漏洞,但在海量内容面前,效率与精准度难以兼得。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对儿童软色情“擦边”等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追求流量还会倾向于推荐低俗内容来吸引眼球。

遏制未成年人“擦边”乱象,平台不能继续躲在“技术中立”的幌子背后。说到底,未成年人“擦边”短视频成引流利器,拷问的是平台责任担当。作为内容生态的“守门人”,平台必须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一方面,审核机制必须穿透伪装。面对软色情内容的隐蔽性,机器审核需结合语义分析与场景识别,精准捕捉刻意设计的镜头角度与暗示性动作。人工审核则需聚焦高风险账号,针对未成年人相关视频提高复审比例,对频繁打擦边球的用户实施动态追踪。此外,完善用户举报通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擦边”视频从上传到传播的每个环节都难逃监管。

另一方面,算法逻辑需要彻底纠偏。平台应摒弃“流量即正义”的运营思维,优先过滤涉及未成年人的敏感内容,而非纵容算法迎合低俗偏好。通过优化标签系统与关键词库,阻断“校园日常”“初中生变装”等伪装标签的滥用。同时,强化年龄验证技术,例如将人脸识别与实名认证深度绑定,从源头拦截违规账号的注册与活跃。

更重要的是,重构内容生态,引导价值回归。比如,通过算法干预,让健康向上的内容覆盖更多未成年人,而非让畸形的“网红梦”占据他们的视野。唯有平台主动重塑生态,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才能避免更多孩子在“毒流量”的侵袭下迷失方向。(作者:陈广江)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