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五一假期持续至今的阿维塔12风阻系数风波,在今天又有了最新进展。5月12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要求立即删除不实言论并公开道歉的律师函。
从五一假期持续至今的阿维塔12风阻系数风波,在今天又有了最新进展。5月12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要求立即删除不实言论并公开道歉的律师函。
律师函对涉事博主提出了两点要求,立即删除在5月2日-5月10日期间所发布的针对阿维塔12汽车空气动力学的风阻系数测试不实言论,并将道歉声明在全网各平台账号上连续置顶三十日,消除给阿维塔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与品牌、品牌与品牌之间的闹剧时有上演,来回拉锯之后引出的虚假宣传、黑公关等行业现象引人深思。本次事件,不会是汽车行业的最后一次舆论风波,但或许能为“为流量而窒息”的行业风气消消火。
风波仍未停息
简单回顾一下事情始末。5月2日,一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以车主身份实测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测出来的结果是0.28。而阿维塔官方宣传是0.21,两者数据相差高达33%,引发了阿维塔涉嫌“虚假宣传”的争议。
在该博主发布视频之后,阿维塔迅速发表声明,称该博主的言论“完全失实”。该博主随后又指出阿维塔删除了12的风阻系数宣传资料,进一步引发外界对阿维塔“心虚”的质疑。
5月6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阿维塔风阻系数疑似造假的相关视频,这一举动使得事件的热度飙涨,阿维塔面临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阿维塔也是个“狠人”,5月9日直接来了一场公开的直播测试,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完成了风洞测试,以正视听。结果显示,阿维塔12在低风阻状态下(风速120KPH),风阻系数为0.2171Cd。
在充分的权威数据支持下,5月12日,阿维塔对涉事博主发出了律师函。虽然风波仍未真正停息,但随着律师函的发出,消费者对于阿维塔的质疑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
只不过,这次事件也再次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由此引出的行业标准、技术参数宣传监督、市场认知等话题,也很值得我们聊一聊。
行业标准矛盾频出
这两年汽车行业过度内卷,在价格战、流量战的裹挟下,车企闷头干技术已行不通了,品牌曝光、技术声量都很重要,于是夸大宣传的乱象频出。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智驾,从技术名称到宣传话术,都没有特别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一些品牌为了噱头,故意夸大误导,消费者无法识别真实性,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
风阻系数同样也是很多新能源汽车重点宣传的卖点,暂且不在技术层面探讨风阻系数的实际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车企的大力宣传渗透,大部分消费者都已形成了“风阻系数越低,性能越好、续航越高”的认知。
因此,风阻系数这一参数其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但就目前来说,汽车风阻测试仍缺乏国家标准,可能存在实验室数据偏差,一些车企甚至会选择性披露测试条件,然而,消费者对此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知。
还有近期热议的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设计被指出“反人类”,但车企却在产品宣传中大夸隐藏式门把手对于降低风阻系数的作用。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中,不少想买车的网友都表示无法辨别这些宣传的可信度,虽然明知隐藏式门把手容易夹手、难打开、存在逃生救援风险,但车企声称可以得到更好的风阻系数,买车时便做了取舍。
可见,汽车行业在转型阶段的技术变革,逐渐从参数之争演变成噱头之争,不管是智能驾驶、风阻系数还是隐藏式门把手,其实都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矛盾。
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说,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更加全面、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刻不容缓。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时不被流量捆绑、回归理性,才能避免跳进宣传陷阱。而车企更加应该把好宣传关,噱头换来的高流量,远不如长期、稳定的品牌信任来得有价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阿维塔12风阻系数真真假假的讨论中,马斯克参与讨论,带来了中国制造信任危机的风险。其在平台发表了“华为品牌汽车的风阻系数争议”的配文,同时质疑比亚迪、小米等品牌的参数,这或将在无形中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全球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总结
从直播实测击碎造假质疑,到一纸状告媒体博主,阿维塔展现出自身的技术自信。在最终处理结果出来之前,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应该理性“吃瓜”,不带节奏,也算是还给行业竞争一个清净的环境!(文\DAN)
来源:科学微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