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亏了您帮忙申请的创业资金,以及县残联的创业补助,我家现在种植水稻5亩、油茶2亩,今年会有个好收成哩!”林某勇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这个曾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去年靠着2亩油茶和5亩水稻,实现年收入2万余元。
“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今年油茶籽能收成多少斤?”……初夏的仙游县游洋镇龙山村,张元沐又一次叩开了残疾人林某勇的家门。
图源:仙游残联
“多亏了您帮忙申请的创业资金,以及县残联的创业补助,我家现在种植水稻5亩、油茶2亩,今年会有个好收成哩!”林某勇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这个曾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的家庭,去年靠着2亩油茶和5亩水稻,实现年收入2万余元。
55岁的张元沐是仙游县游洋镇残疾人联络员,19年来,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全镇1297名残疾人的冷暖,一头系着党和政府的牵挂。
“因碾米机发生故障导致张元沐右手截肢,评定为肢体残疾等级三级。”县残联的同志介绍,这个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的农家子弟,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难道这辈子就要困在残疾的阴影里?”在痛苦与纠结中,他选择了与命运和解,并在自考大专的课堂上重拾信念。2006年,张元沐通过考试成为游洋镇首位残疾人联络员,他立誓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角落”。
全镇17个建制村、1297名残疾人。张元沐带着8厘米厚的《残疾人保障法规汇编》开始一家家走访,每户残疾人家庭案头都摆着他手写的政策解读折页,1297份档案在入户访谈中渐次成型。“法规再厚,翻烂了就能摸到民心。”他在工作日志里这样写道。县残联的同志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满特殊符号。五星村雷某枝曾三次将他拒之门外:“办证能当饭吃?”张元沐不气馁,掰着手指算账:“新农合不用交,建房补助2万块……”两年后,雷某枝住进新房,特意在门楣刻上“沐光而生”四个字。
褪色的帆布包里,23本“民情日记”按年份码放整齐。泛黄的纸页间,特殊符号织就一张“爱心地图”:乌里村102岁的余凤治名字旁画着轮椅标志——10年间他12次上门为老人更换证件;石里村陈金海家标注着闪电符号——2019年他连夜奔走为其孩子筹得3000元助学金;兴山自然村的悬崖小道上画着惊叹号——那年暴雨突袭,他蹚着齐膝泥浆转移残疾老人……
“全镇每个残疾人的情况都在这里。”张元沐轻抚日记本,19年跋涉,他的运动鞋磨破了27双,摩托车换过4条轮胎,里程表转过12万公里。这份坚持换来全镇残疾人办证率100%,动态更新误差率始终保持为零,两项补贴准确率创下全县五连冠的佳绩。
在张元沐看来,助残工作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张元沐推动游洋镇建立“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的立体帮扶模式,让残疾人家庭挺直了腰杆。近3年来,游洋镇联合市县残联开办电商、种植技术培训班12期,136人掌握谋生技能;建立油茶、蔬菜等特色种植基地,37户家庭年均增收2.8万元;对接电商平台开展云销售培训,19名残疾人开起网店;创新“社会认领”机制,35户困难家庭获得持续帮扶;促成“合作社+残疾人”结对帮扶……数据见证着变迁:近两年游洋镇发放各类补助金82万元,改造无障碍家庭3户,20户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更让张元沐欣慰的是,他当年资助的贫困生,如今已成为助残志愿者。
寒来暑往,张元沐的“民情地图”越绘越细:谁家孩子该升学了,哪户危房需改造,何处需要无障碍设施……眼下,张元沐依然保持着清晨6点出门的习惯,摩托车后座的公文包鼓鼓囊囊——那里面装着新出台的康复政策、待审核的补助申请,还有乡亲们托他捎带的降压药。
山雾渐散,张元沐的身影又消失在蜿蜒的山道上。在他身后,油茶花正漫山遍野地绽放,洁白的花瓣上凝着露珠,青翠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位独臂联络员的故事:19年风雨兼程,他用残缺的臂膀托举起千家希望,让1297颗星星在游洋镇的夜空熠熠生辉。(郑志忠 林旭东 / 文)
责编|郑文洁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