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欧洲,关起门搞“小圈子”、对中国挥起关税大棒的国家越来越多,不是抬价加税,就是联合围堵。但偏偏有这么一个国家,不但没下手,还敞开怀抱欢迎中国人进门。连话都说得特别实在:“兄弟,来我家坐坐!”这个国家不是别人,正是匈牙利。
在欧洲,关起门搞“小圈子”、对中国挥起关税大棒的国家越来越多,不是抬价加税,就是联合围堵。但偏偏有这么一个国家,不但没下手,还敞开怀抱欢迎中国人进门。连话都说得特别实在:“兄弟,来我家坐坐!”这个国家不是别人,正是匈牙利。
这个“亲兄弟”,不仅嘴上喊得亲,关键时候真敢替中国挡刀,帮中国拆雷。文化认同、利益绑定、政治协作,样样到位。咱今天就来好好了解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中欧国家,为什么成了中国在欧洲最靠谱的盟友。
别看地图上隔着老远,匈牙利跟中国的渊源,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公元4世纪的时候,匈牙利人的祖先匈人一路西迁横扫欧洲,这支队伍据说就有匈奴人的影子。虽历史学家还在争论,但匈牙利民间一直认这个“东方血脉”。
就连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都说:“我们是从东方走来的民族,珍惜这段历史。”这个话说得不光是情怀,更是认同。
文化上也很贴近。匈牙利语虽不属于汉语语系,但语序是主谓宾,语感听起来顺耳,量词也跟汉语用法类似。举个例子,“一匹马”在匈牙利语里叫“egy ló”,听着是不是有点“中文味儿”?
吃的也对胃口。匈牙利的“炖牛肉”是用辣椒粉、大块土豆、浓汤慢炖的,跟咱们东北大锅菜差不多。不是那种西欧人吃的淡汤寡水,是实打实的“热辣炖菜”。连传统服饰,都有点像咱们改良过的唐装和旗袍。
这种文化上的默契,是很多国家模仿不来的。它不是靠外交辞令写出来的,而是一种说不清但感觉得出来的“天然默契”。
2024年中欧在电动汽车问题上掐得火热,欧盟准备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美国那边在背后推得不亦乐乎。正当大家等着看谁先对中国“下刀子”的时候,匈牙利站出来了。
10月9日在欧盟内部关于“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的投票上,匈牙利直接投了反对票。德国是因为怕伤自己产业,西班牙、瑞典这些是装糊涂弃权,只有匈牙利,是旗帜鲜明地撑中国。
更早之前,在2021年欧盟试图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声明,匈牙利一个国家就连着三次一票否决,硬是把整份声明拦下来了。你说它是“搅局者”?不,它是“护局者”——维护中欧合作的底线不被冲破。
欧尔班的说话方式也够直接:“加税只会让欧洲汽车产业出血,让老百姓失业。”这不是讲情分,这是看透了局势之后的务实选择。嘴上不说空话,手里也做实事。
别以为美国人没找过匈牙利。今年特朗普的儿子跑到匈牙利开会,高喊“中东欧国家要选边站”,谁都知道这是冲着中国来的。但匈牙利经济部长直接回怼:“你们美国连个像样的税收协议都不给,谈啥合作?我们不陪你表演。”
美国人想拉拢,中方则是实打实下场投资。2023年中国对匈牙利投资超过76亿欧元,占了匈牙利全年外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中兴全都在匈牙利扎了根,这笔账匈牙利人心里比谁都清楚。
也难怪他们说:跟中国合作,不是跟风,而是看得明白。
匈牙利不是只讲义气,还讲买卖。早在2015年,它就是第一个签约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往东看,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这几年中匈合作的项目是一项接一项,最有代表性的,是匈塞铁路。以前从贝尔格莱德坐火车到布达佩斯,要八个小时,修通之后只要三小时。铁路修通那天,中东欧的运输格局都要改写。
在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建了中东欧最大的光伏电站,连绿色转型也没落下。
新能源汽车这块,比亚迪在匈牙利设厂投产,未来要从这里向整个欧洲供货。一条“中国制造”的欧洲产线,正在多瑙河畔悄悄成型。
到了2023年,匈牙利吸收了中国对欧洲44%的投资。在欧洲这个“翻脸比翻书快”的圈子里,这种合作深度,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做到的。
中匈的关系,不光是投资贸易那么简单,它还走进了人心。布达佩斯有中文学校、有中国超市、有汉语培训班,就连匈牙利小学生都会背中国诗词。鲁迅、裴多菲的画像挂在教室里,民乐与交响融合表演,中文广播成为流行节目。
2024年4月,中匈还联合召开了第21次经济联委会,议题从AI到清洁能源,从医药到数字技术,全面升级。能走到这种“全领域协作”地步,靠的不是一时热度,而是真心实意。
在世界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谁是朋友,谁是棋手,谁在你有难时替你站出来,其实一目了然。
匈牙利不是中国最强的盟友,却是最真诚的那个。不管外部压力多大,它敢在关键时刻为中国出头、替中国说话、跟中国合作。
它不是跟风,而是共赢;不是短期,而是长情。
来源:默默学网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