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常犯的散乱毛病,禅宗祖师留下的“收心术”,让你轻松入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3:01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道言浅近说》《太乙金华宗旨》《清静经》《阴符经》《洞玄灵宝定观经》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道言浅近说》《太乙金华宗旨》《清静经》《阴符经》《洞玄灵宝定观经》

古人云:“欲烹炼大丹,先要收心一处。”修行之道,说到底就是心性之道。

无论是禅宗开悟、道家炼丹,还是儒家明心,万法归一,都以心为本。

可偏偏这个心,最难调伏。

多少人打坐几十年,依然心猿意马,杂念丛生。

为何会这样?

禅宗祖师早已指出:“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这个止念之法,历代高人都有传授,又该如何修持呢?

张三丰道长曾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

心未清时,眼勿乱闭。

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意思是说,凝神修炼并非盲目闭眼,而是先让心回归清净,然后再收摄入于气穴之中。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某日,一位弟子向空海禅师请教:“师父,我已经修学多年,可面对烦恼时依然无力。打坐时静不下来,诵经时有口无心。为什么会这样?”

空海禅师微微一笑:“如果平时散乱放逸,想在打坐时让心一下子静下来,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平日里到底是怎么用心的?”

弟子低头道:“平日里忙于杂事,心思不定。每日早晚坐禅,总想着赶紧静下心来,却总是妄念纷飞。”

“你可有这样的体会?

你特别在意的念头,对座上修的干扰也特别大。

比如你丢了钱包,或是别人说了句伤害你的话,或是你突然中奖,或是遇到多年不见的好友……这些情绪会把你的整个意识搅动起来。

即使上座后,往往还在继续回味这件事。”

弟子恍然大悟:“确实如此!每次坐禅前若有情绪波动,坐下后脑中就像煮沸的开水一般,念头翻腾不已。”

空海禅师点点头:“日常生活中必须保有正知正念。否则座下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座上,使正行不能达到良好效果。”

“那该如何保持这正知正念呢?”弟子急切地问道。

空海禅师从袖中取出一卷古籍,说道:“古德早有明示。你且听我道来。真正的收心之术,分为五个层次:一曰心中清净,二曰收视返听,三曰止于其所,四曰忘我忘物,五曰定慧等修。我今日先传你前三层。”

“第一法,心中清净。

《清静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修行首要之事,便是遣欲澄心四字。

当杂念丛生之时,不要强行制止。

以念止念会念去止存,适得其反。

要采取’漠视听缘’之法,以无所谓的态度,听其自生自灭,久之自会烟消云散。”

弟子疑惑道:“漠视听缘?那不是放任妄念吗?”

“并非放任。而是不去与妄念纠缠。妄念如过客,你不留它自然就走了。越是想赶走它,它反而越是不走。明白吗?”

弟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空海继续道:“第二法,收视返听。

《阴符经》云:’机在目。

’眼是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

《太乙金华宗旨》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

’所以在坐禅时,要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返观内照。

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除了制眼,耳也是关键。

《太乙金华宗旨》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

’修真之士在行功中,用听息之法,一心注于体内。

心入则气入,丹田得暖气而生真阳矣。

何谓听?

即耳光自听。

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

听为听其无声,视为视其无形。

如此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

弟子问道:“内听具体如何做?”

“凡坐须要静心纯气。

心何以静?

用在息上。

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

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

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

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

当耐心微微而听。

心细则息细,反之息细心也细。”

弟子恍然大悟:“原来外界声音太粗,才会妨碍入定。”

“正是。

第三法,止于其所。

这个’止’有两重含义:从入静的角度讲是止念;从意守窍位上讲是要知止。

止于其所,止于至善之地。

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讲:’艮者,止也。

修持者欲烹炼大丹,非择善固执,止于其所不能。’”

空海禅师继续道:“在行功中以意守夹脊之窍,将心火之南藏于背水之北。

水火互相交养,自然念虑不生。

此为洗心之法,也即艮背止念之功。

妄念既止则真息自现。

真息无息,真念无念。

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

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弟子似懂非懂:“师父,这艮背如何理解?”

“艮为山,山之特性就是不动。艮背即是修行人背部脊柱一线,守住不动。意念收摄,安住于此,自然能够止念。你试一试,将意念安住在背部中线上,是否感觉心更加安稳?”

弟子闭目片刻,忽然睁眼道:“果然如此!意守背脊,杂念少了许多!”

空海禅师微笑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修行,还需勤加练习。我今日传你这三法,已是收心之要诀。至于后面两层,等你前三层修得纯熟再说。”

弟子正要继续请教,忽听方丈室外铃声响起,原来已到晚课时间。空海禅师摆摆手道:“去吧,记住我教你的法门,从今日起,时时刻刻保持正知正念,不仅坐上如此,座下也是如此。”

弟子恭敬行礼,转身离去。心中暗想:原来修行的关键不仅在于上座时的用功,还在于平日里的心念保持。今日得此法门,真是千载难逢啊!

这位弟子自从得了空海禅师的指点后,开始认真修习这“收心三法”。

起初还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往往心随境转,念头飞扬。

但他不气馁,每当发现心散乱时,就立刻运用“漠视听缘”的方法,不与妄念纠缠;在安静处则练习“收视返听”,将目光内收,耳根内听;闲暇时则以意守艮背,止念于一处。

如此坚持了三个月,他发现自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上座打坐时,不再像从前那样妄念纷飞,渐渐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清明状态。诵经持咒时,也能心口合一,不再有口无心。

半年后,他再次来到空海禅师面前请教后面的修行法门。

空海禅师见他进来时,眼神清澈,步履稳健,气息悠长,便知他已得了些许功夫,微微一笑道:“看来前三法你已有所入门,接下来就传你后两层修行法门:忘我忘物与定慧等修。”

弟子双手合十,恭敬聆听。

“第四法,忘我忘物。

这里的忘,是指在修炼中的’坐忘’。

司马承祯解释过:’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

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同于大通。

’在静坐中忘我忘物,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就进入坐忘境界了。”

空海禅师继续道:“《天隐子》云:’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用存想之法,即见海底一轮红日,寂静常存。

内若有见,以充实丹田之虚境;外即无存,渐入于杳冥之境,而不知乎宇宙的存在了。

如此众念归一,神凝气定,渐趋于虚无境界。

静则气息俱沉,思念皆寂,万虑皆遣,与道冥一,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何有之乡也。”

“这种境界,就是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说的:’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视于内。

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

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

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

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

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元海之理。

合而言之,俱忘俱归于鼎而合于其内矣。

’把视、听、吸均归于鼎而合于其内,即七窍合一之功。

久之,先天炁生则可一统七窍而入于清寂之境了。”

弟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这与前面的收视返听有何不同?”

“收视返听是收心的方法,而忘我忘物是更高层次的境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结果。收视返听做到极致,自然进入忘我忘物的境界。一个是有意为之,一个是无意而至。”

“第五法,定慧等修。

《洞玄灵宝定观经》在题解中讲:’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

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

定体无念,慧照无边。

定慧等修,故名定观。

’凡欲修道,必先舍事。

外尘不入,内念不出。

一切无染无着,内观念起,务须除灭,使之安静。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

慧照常明,妄念不起。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

处静处喧,其志惟一。”

空海禅师语重心长地说:“定中发慧,就叫放任。在放任中要宽急得所,使定慧融一,同等齐修,二者不可偏废。定多则愚,慧多即狂,那是会出偏的。但慧发迟速,则不由人,所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

“因急于求慧,用后天识性代替真定之基,则无慧可生也。

若在定中不求慧而慧自生,此乃真慧也。

慧生之后,要慧而不用,韬光晦迹,此为若愚实智之举,能使寂照齐触,无染无着。

无所挂碍,智照不灭。

行之既久,契理合真,使形神合一而得道也。”

弟子双手合十,深深一拜:“师父传授如此妙法,弟子受益匪浅。”

空海禅师微笑道:“我所传授的五法,乃历代祖师所留,不是我一人之智慧。

总的讲来,在静坐修炼的行功中,应从一心清净开始,然后收视返听,并止于至善之地。

由止而定而忘,进入无人无我之境。

在定中慧照常明,同等齐修。

慧而不用,定而不愚。

如此,尘垢不染,烦恼消除,契理合真,大道可期矣。”

弟子告辞后,开始修习五法周天。

起初在忘我忘物这一层次上颇感困难,往往刚入定境,却又因执着于“我在修行”这一念头而无法真正放下。

经过数月苦修,终于有一日,在静坐中,他忽然感觉身体如同融化一般,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待出定后,只觉通体舒泰,心境开阔,仿佛换了一个人。

再过半年,他已能自如地进出定境,心中所生慧光越来越明,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某日,空海禅师召他前来,微笑着说:“你已得门而入,以后当自行体会。

记住,修行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日积月累。

心中清净,收视返听,止于其所,忘我忘物,定慧等修,这五层功夫,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整个修行的全部秘要。

你且勤加用功,自会有所成就。”

弟子深深一拜,从此更加精进修行。多年后,他成为一代宗师,将这收心五术传给了无数求道之人,使他们都能在修行路上少走弯路,早日证得菩提。

回顾这收心五术:心中清净,收视返听,止于其所,忘我忘物,定慧等修,虽然层次分明,但实际修行中却是浑然一体,相互促进的。

正如历代祖师所言,修行之道,关键在心。

能收得此心,则万法归一;收不得此心,则万法皆散。

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诚哉斯言!

‌‌​‌​‌​​‌‌‌‌​‌​​‌​​​​‌​​‌‌​​​‌​​‌‌​‌​‌‌​​‌‌‌​‌‌​​‌​​​‌‌​​​‌‌‌‌‌​​​‌‌‌‌‌​​​‌‌‌

来源:古史通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