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沙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有一位教师,常年穿梭在课堂、实验室、乡村田野和各类实践项目之间。她不是基层干部,却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服务乡村;她不是文旅专家,却一次次带领团队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她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导师,却把育人融入每一次社会服务之中,把乡村振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欣灿 长沙报道
在长沙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有一位教师,常年穿梭在课堂、实验室、乡村田野和各类实践项目之间。她不是基层干部,却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服务乡村;她不是文旅专家,却一次次带领团队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她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导师,却把育人融入每一次社会服务之中,把乡村振兴教育做得有温度、有方向、有力量。
她就是该院教师——匡睿颖。
“你把梦想交给我,我帮你落地开花”
2021年,一个学生团队满怀热情地找到匡睿颖,说他们想把一个项目发展成真正的品牌。当时,团队还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没有预算,没有清晰执行计划,甚至连注册流程都不懂。面对这样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匡睿颖没有急着指出问题,而是微笑着说:“你们把梦想交给我,我帮你们一步步落地开花。”
她带着学生深入调研地方文化资源,从调研分析到品牌策略、从视觉系统到产品实现,逐条逐项辅导。她不是“包办式”指导,而是“陪伴式”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在她的帮助下,该项目最终发展为一个拥有完整产品线和线上运营渠道的原创品牌。她常说:“不是为了教他们如何创业,而是教他们如何理解现实,回应问题。”
“我把学生当合伙人,而不是‘交作业的人’”
在她的工作室里,没有“导师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她把学生当作合伙人,一起头脑风暴,一起画图做表,一起实地走访乡村、与村干部交流、挖掘文化资源。“服务乡村是一项系统任务,我要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锤炼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她说。
她曾指导一个AI影像生成项目团队,团队成员因专业背景差异沟通受阻。匡睿颖没有简单调停,而是组织“角色互换”式讨论,引导团队在协作中找到共识。最终,项目不仅在校内展示平台中获得优异评价,还吸引了地方文创企业的合作兴趣。她鼓励学生大胆试错,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挑战。“一次失利不可怕,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复盘中获得成长。”她带着学生回顾问题、优化策略,为下一次实践积蓄力量。
“设计是工具,更是情怀;服务是过程,更是教育”
匡睿颖始终相信,服务乡村不仅是专业应用的出口,更是价值认同的起点。她将“文化+科技+社会实践”的理念融入课程,主持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参与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引导学生从“设计技能”走向“社会责任”。
她将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旅项目、服务非遗传承、支持乡村品牌建设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际服务中提升综合素养。近五年来,她所指导的学生团队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3项,荣获竞赛奖项40余次,部分项目已在乡村落地转化。她指导的《数码影像工作室的益行》项目获得湖南省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与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铜奖。该项目以“影像设计发现美好生活”为目标,开展“儿童创意美术”“影像对话世界”等公益活动,并深入湘西凤凰县、湘西保靖县、娄底新化县,拍摄品牌宣传片、纪录片、形象宣传片10余部,为地方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在她的引导下,还有几位学生毕业后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将专业所学投入基层治理与乡村建设之中,践行设计服务社会的理念。服务乡村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场价值重塑。设计也不仅是技能输出,更是文化情怀的表达。匡睿颖把这场师生成长的旅程当作一场温暖的陪伴与托举,她愿意做那个在学生犹豫时点一盏灯的人,在他们行动时一路守望的人。
她没有走进基层岗位,却用一批批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农村;她没有亲手开办企业,却通过课堂与项目,引导学生走向一条条真正“扎根泥土、心怀天下”的成长之路。
这,便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最朴素、最坚定的育人初心。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