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文物“触手可及”!宁波AR智卡亮相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8:18 1

摘要:在这里,6000年前的下王渡遗址通过儿童剧重现生机,抗战英雄的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叩击心灵,而一张薄薄的AR智卡,则让散落乡野的文化珍宝“破壁”而出。

活动现场。受访者提供

5月11日的奉化博物馆,化身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实验室”。

在这里,6000年前的下王渡遗址通过儿童剧重现生机,抗战英雄的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叩击心灵,而一张薄薄的AR智卡,则让散落乡野的文化珍宝“破壁”而出。

5月11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宁波主会场活动正式启幕,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用一场充满未来感的文博盛宴,给出了博物馆应对时代变革的宁波方案。

科技赋能:让文化记忆“可带走”

在启动仪式上,宁波首套乡村博物馆AR智卡(奉化系列)的发布引发阵阵惊叹。

这16张卡片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人们开启了通往乡村文化深处的“任意门”。轻点青云村史馆图案,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古建筑那精美的砖雕门楣在光影交错间缓缓展开;而当选择曹雪芹风筝博物馆的卡片时,屏幕上那风筝瞬间灵动起来,振翅盘旋,仿佛要带着文化记忆飞向云端。

“乡村博物馆常因位置偏远而成为‘沉睡的宝藏’。”奉化区文广旅体局局长王艳儿坦言。而AR技术打破了这一困境——方言讲述的民间传说、3D复原的文物细节、互动游戏中的农耕体验,让文化传播从“被动参观”变为“主动探索”。

启动仪式。受访者提供

科技的力量同样在两大“现象级”展览中大放异彩。宁波博物院“东方的起点”联展借助AR眼镜实现文物“开口说话”,创下参观量新纪录;弥勒博物馆“和乐人间”展则用裸眼3D技术重现敦煌壁画,2000张手绘泥板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重获新生。正如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在致辞中所言,“我们的博物馆要用科技让历史‘活’得更精彩,让文化传播得更远。”

跨界融合:重构博物馆的边界

当《山海溯源》主题纪念票在地铁闸机亮起,文化传承与绿色出行完成了一次诗意的邂逅。这场活动中,博物馆的围墙被彻底打破,展现出很强的融合力与包容性。

在“时光集市”里,老式收音机与文创蓝牙音箱并置,诉说着“旧物新生”的生活哲学;“集章大会”用30多家博物馆的特色印章,串联起一幅生动的城市文化地图。

集市现场。受访者提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馆校合作展区:奉化龙津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用《家在下王渡》儿童剧演绎史前文明,表演中流淌着对历史的敬畏;而松岙镇中心小学的《红色火种——卓兰芳》情景剧,则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第二课堂’。”一位带队教师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种跨界思维甚至延伸到蔚蓝深海。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手打造的“水下考古在中国”2.0版展览,创新性地让观众透过玻璃舷窗观摩沉船修复过程,将专业考古变成大众可感的沉浸式剧场。

“未来的博物馆,应该是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科技、教育、旅游的能量,滋养每一位观众的心灵。”“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的策展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策展理念。

人文内核:在变革中守护永恒

所有的技术狂欢,最终都回归人文价值的深沉叩问。

当天活动现场,在“青苗护宝 法润童心”普法成长营里,孩子们用五彩画笔诠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童真的画作中跃动着守护文化的初心;“椅子的秘密”幼儿创想展中,一把把经过改造的椅子成为童心对话传统的诗意媒介,展现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些动人场景印证了一点:科技是手段,而人的情感与价值才是博物馆永恒的灵魂。

观众体验文物修复。受访者提供

这一点在一些主题展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水下考古在中国”通过独创的“物件剧场”展陈方式,将宋代沉船上的青瓷与当代渔民口述史并置,还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人间烟火气。

真正的创新,是让过去照亮未来。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糖画精巧勾勒镇馆之宝,当绳编艺人以灵巧手指重现文物上的吉祥纹样,传统文化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回应着“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何为'的时代命题。

“现在的博物馆不再是‘去过’的地方,而是‘正在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文化脉搏的跳动。”当天活动现场,市民方红参观后说道。

游客打卡奉化博物馆。受访者提供

从AR智卡到智慧博物馆试点,从“海丝”主题展览到乡村博物馆集群,宁波正在构建“科技-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生态系统,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陈彩凤表示,“我们不仅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更要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文化芯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