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的敌军,由十个多师增加到十五个师以上。其兵力部署为:鄂东南地区为汤恩伯第二师、曾万钟十二师、陈耀汉五十八师、戴民权四十五师;鄂东地区为彭振山三十师、张印相三十一师、葛云龙三十三师、赵冠英六十九师、肖之楚四十四师、夏斗寅十三师、徐源臭四十八师
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虽未开始,但重兵云集,已具箭在弦上之势。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的敌军,由十个多师增加到十五个师以上。其兵力部署为:鄂东南地区为汤恩伯第二师、曾万钟十二师、陈耀汉五十八师、戴民权四十五师;鄂东地区为彭振山三十师、张印相三十一师、葛云龙三十三师、赵冠英六十九师、肖之楚四十四师、夏斗寅十三师、徐源臭四十八师;皖西地区为岳盛痘四十六师、阮肇昌五叶五师、李松山五十七师、厉式鼎第七师。另外,徐庭瑶第四师、俞济时南京警卫师等,也分别由河南、南京调来武汉;张钫第二十路军亦向信阳集结。从白雀园“肃反”到红四方面军成立期间,我们一直密切注视敌人的部署变动和增兵活动,预计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又将来临。
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和当时的敌我态势,提出了以外线出击的进攻策略,打破敌第三次“围剿”计划,占领一、两个中心城市,与湘鄂西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打通联系,为造成湘、鄂、赣、闽、豫、皖六省的整片根据地打下基础。这一战略方针,从对付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部署来看,有积极意义,但从鄂豫皖红军力量上来看,却是难以胜任的。有正确方面,也有“左”的倾向。偏差出在对总形势和自己力量的过高估计上。估计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一厢情愿,满打满算。
根据分局规定的方针,我们积极开展外线进攻。从一九三—年十一月至次年六月的八个月时间里,方面军连续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
第一个是黄安战役。我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成功歼敌。
黄安县城是南线敌人伸进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位置突出、孤立,县城附近的地盘大都在红军和游击队手里。守敌为国民党杂牌军赵冠英第六十九师,两旅四个团,战斗力不很强。该敌接防不久,人生地疏,城内粮食不多,主要靠后方运送接济。赵冠英以师部和二O六旅驻城内,二O七旅驻城外,控制环城的潘家湾、陈家畈、王家畈、课子山、长林榜、田湾铺等据点作依托,并在城西的下徐家和城北的东王家设立了两个前出据点。配属该师的敌三十师二O七团,则分驻于城南的桃花镇和城西南的高桥河,以维护通向宋埠、黄陂的运输线,保证军需供应。
赵冠英部的侧后及后方,尚有敌四个师作援应。黄安以东的麻城,为三十一师驻守,东南方向的宋埠,为三十师驻守,南面的黄陂,为三十三师驻守,西南方向的孝感,为四十四师驻守。我根据地南部敌人的一线兵力部署,呈“山”字形。
据此,我们决定从“山”字头上开刀。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兵围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以粉碎南线敌人的“进剿”部署,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方面军除以十师的两个团和七十三师分别配置在豫东南和皖西地区,配合地方武装牵制敌人外,集中十一师,十二师和十师之三十团及黄安独立团共八个团的兵力,进行黄安战役。
战役的第一步,扫清黄安外围的敌据点,切断守敌通向宋埠、黄陂的交通线。
我攻击部署为:以十一师和黄安独立团为主力,麻城赤卫军相配合,消灭桃花镇和高桥河守敌,控制交通线,并打击宋埠、黄陂、麻城等地可能来的敌援兵,以十二师和十师三十团为主力,黄安赤卫军相配合,攻歼黄安外围下徐家、东王家等前出据点的守敌,并在附近部署兵力,打击黄安来援之敌。
十月十一日夜,我军务部队从七里坪出发,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分别向敌据点发起攻击或准备打援。经十天激战,歼麻城、黄安、宋埠的援敌一部,并将下徐家、东王家、桃花镇、高桥河等据点全部攻克。胜利完成了第一步的战役计划。
第二步,紧缩包围圈,吸打援敌。
围点打援的目的,着重在打援。这是战役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
从二十一日起,我军一面以十二师及黄安独立团,担负紧缩对黄安守敌包围圈的任务;一面将十一师与黄麻赤卫军配置于黄安以南,宋埠、黄陂以北的大小峰山、五云山、嶂山地区,筑成三道阵地,准备打援。以十师三十团为总预备队,置于嶂山西侧的云台山。方面军总部位于嶂山以北的郭受九。至二十七日,我围城部队即攻占了黄安的东关、西关,黄安赤卫军一部亦抵近北关,唯城东北的课子山据点,工事坚固难克,仍在敌手中。
敌军在城里筑工事,我军在城外筑工事。他出来我们就打,不出来则被困在城里,有耗无补,难乎为继,干着急。赵冠英两次派兵出城,企图向南突围,均遭到我军致命回击,被迫逃回城去,南关亦被我占领。敌机前来投粮,往往投到城外红军阵地上。饥饿的敌人出城抢粮,屡遭杀伤,一筹莫展。红军和赤卫军乘机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弄得赵冠英频频告急求援。我军围城不到十日,援敌就来了。
先出动的是宋埠方向的敌三十师两个旅,我十一师以三十三团在大小峰山迎敌。敌步步推进,红三十三团边打边撤,经桃花镇诱敌进至我主阵地嶂山地区后,埋伏在两翼的红三十团、三十一团向敌发起猛烈反击,一举将敌先头团全歼,余敌溃逃。这一仗,我们的口袋张得小了点,歼敌一个团,溃敌三个团,战果不太理想。
接着是敌三十三师全部和三十一师一个旅,共四旅八个团,又从宋埠、歧亭出动,分两路向黄安增援。这次敌人增援的兵力多,来势猛,我们决心把口袋张大一些,大胆放敌进入我第三道阵地——嶂山、寨山地区,集中十一师主力、黄麻赤卫军和总预备队,实施两翼包抄,围歼敌人。
十二月十九日,两路敌人并进到嶂山地区。二十日拂晓前,即以敢死队向我十一师三十一团阵地猛攻。这时,发生了意外的险情。我三十一团的五连,因麻痹大意,疏于戒备,阵地被敌突破,敌人趁势猛进猛插,一直突入我嶂山顶峰十一师指挥所附近。十一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当即组织手枪队、通信队、机关人员及三十一团一部与敌激战、肉搏……情况万分危急。
十一师指挥所离方面军总部驻地仅四五里地。如果敌人得手,下一步将直接危及我总部安全,的确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闻讯后我带上总部手枪营,火速赶到前沿阵地,一面指挥部队向敌反击,一面令前线所有打援部队全线出击,向敌两翼迂回。总预备队第三十团也投入战斗。这是一场恶战,山上山下,敌我相搏,杀声震天。经半日血战,我军反击成功,降两千多敌人包围全歼,战局才转危为安。敌遭此致命打击,后续部队慌忙退守桃花一线。翌晨,我军兵分两路,向敌出击,敌全线崩溃,逃向宋埠、黄陂。敌人的四个旅,被我军消灭近半,弃尸千余具,再也不敢复出。
嶂山战斗,我军阵线几乎被敌突破,为我们始料所不及。但部队打得英勇、顽强、主动,充分表现了红军队伍的优良的战斗素质。我的右肩负了伤,临时包扎一下,坚持到战斗结束。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员在不在现场指挥,意义大不一样。越是关键、激烈、危险的时刻,下级指战员看到你在现场,镇定从容,土气就越打越旺盛,再危险的局面,也能撑得住。
战争年代,我们都把死伤置之度外,毫不在乎。有次吃饭,一发迫击炮弹落在我们的房顶上开了花,大家照样吃饭,谁也没给炸着。又有一次,我站着指挥战斗,一发炮弹打来,在前面距我三、四米的地方开花,但没炸着我。巧不巧?我站的地方,前面是个坑,坑边有埂子。炮弹落在埂子那侧炸开,弹片都飞向前方。我的指挥位置要是再向前一点,准保不死即伤。大概是一九三二年初打仁和集,一颗子弹打在我背上。我把衣服扒开一看,弹头在衣服上。因为前面有层麦秸挡了下,我穿的又是棉衣,所以没打进背里去。还有一次,警卫员在我后面走,飞来颗子弹,把他给打死了。走在前面的人没吃上子弹,走在后面的倒吃得上。战争就是这样,说说笑笑,嘻嘻哈哈,一个弹头飞来,就能把你打死。战场上,子弹、炮弹经常落在身边,怕死还行?怕死就不能打仗。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沉着坚定,从容不迫,很重要。遇到危险,你自己首先慌张起来,怕得要命,部队不乱套才怪呢!
第三步,总攻黄安,解决点上的敌人。
敌援兵被击溃,赵冠英成了瓮中之鳖,待我擒拿。在我军事围困和政治攻势下,敌许多官兵,纷纷跳城,跑来投降。我们认为,守敌山穷水尽,士无斗志,已是我发起总攻的好时机。方面军总部决定,十二月二十日夜间攻城。党政军民齐动员,布下了天罗地网。
那天白天,陈昌浩坐上飞机到黄安上空扔炸弹,散发宣传晶,骚扰敌军。这架德式教练机是四川军阀刘湘的军用飞机,我们于一九三○年初在宣化店缴获的。驾驶员叫龙文光,从南京驾机回四川,因迷航后汽油烧完,被迫降落在根据地。飞机运到新集后,命名为“列宁号”。这是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陈昌浩曾坐上它穿越白区,去过皖西根据地。他那时才二十七岁,干起来真行,也有办法。怕驾驶员不可靠,在白区降落,就带上手枪,拿着手榴弹,逼他听指挥。这次,飞机到达黄安上空后转了几圈,敌人以为是给他们空投物资来了,纷纷跑出工事,准备抢东西。万万没想到,来的却是红军的飞机。撒了些传单,还丢了两颗大炸弹,搞得敌军愈加慌乱不堪。我黄安独立团乘机猛攻课子山,守敌一个营大部被歼。
当夜十时,我军发起总攻。由我指挥主力部队攻城,陈昌浩带一部兵力和赤卫军准备在郊外围歼逃敌。攻城很顺利,我三十五团突击部队以偷袭手段从城西北角突破,迅速向城内切入,第二梯队跟进,五千多守敌慌忙向城西夺路逃跑,被陈昌浩指挥部队将敌团团围住,予以全歼。敌师长赵冠英化装溜掉,逃到城西通往河口的路上,被赤卫军俘获。
黄安战役历时四十三天,我军先后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其中俘敌师长赵冠英以下近万人,缴枪七千余支、追击炮十余门、电台一部。这次胜利,使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革命区域连成了一片,迫使南线敌人处于守势,不敢向我根据地贸然进犯。
第二个是商(城)潢(川)战役。南线搞得不错,我们便掉转头去搞北线。部队在黄安过了新年,略加休整,一九三二年元月中旬,北上亚港。我们计划发起商潢战役,以便给予北路敌人以有力打击,夺取商城,把鄂豫边和皖西两块根据地连接起来。
商城、潢川均为豫东南的军事重镇,敌重兵集结地。曾万钟第十二师主力位于潢川城区,一部布于城南商潢公路上的北亚港,蒋介石嫡系汤恩伯第二师及唐云山独立三十三旅,布于北亚港东南商潢公路上的傅流店、豆腐店、江家集一线,陈耀汉第五十八师主力驻商城,一部布于商潢公路上的何凤桥,戴民权第四十五师驻商城以北、潢川以西的固始地区,与商潢之敌互为犄角。从敌军的布势不难看出,他们企图以商、潢、固地区为阵地,南经商城以南的亲区、麻城东北区至麻城,构成一条隔离地带,以分割我鄂豫边和皖西两块根据地,便于在“围剿”中各个击破。
我们率红四军的三个师北进,同时又令在皖西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西进,以便集中力量,在商、潢地区突破。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我们计划战役的第一步,“腰斩”敌第二师,控制商潢公路,切断商、潢两城敌军联系,第二步,相机夺取县城。
一月十九日,我军发起攻势。四个主力师合力作战,先后在北亚港、傅流店歼敌一部,并占领了豆腐店、江家集、仁和集、何凤桥等地。敌二师、十二师仓惶逃往潢川,我军完全控制了商潢公路,也切断了固始与商城之间的联系,使商城之敌五十八师处在我包围之中。鉴于商城城坚难破,而敌主力二师、十二师尚未遭受重创,我们遂决定“围点打援”,对商城围而不取,伺机在商潢公路附近运动歼灭来援之敌。北面固始的敌四十五师师长戴民权,是个滑头,手下兵力又少,装备也差,且屡遭红军打击过。我们估计该师的来援性极小,打援的主要方向,放在潢川方面。我以地方武装监视固始的敌人,以一个团抵近潢川诱敌,大部队则隐蔽集结在商潢公路两侧。方面军指挥部设在商城以北的何凤桥。
红军一部兵力,做了个进围商城的样子,攻都没攻,就把援敌吸引而来。月底,猬集豫东南之敌第二、十二、七十五、七十六四个师共十九个团出动,沿商潢公路向我进攻。我们连夜把主力拉到豆腐店地区,选择有利地形,布好阵势,准备击敌。天正下大雪,部队冒雪行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抢筑工事。我以红十二师担任正面突击任务,十、十一两师置于左侧,七十三师置于右侧,担任两翼迂回包抄的任务。
二月一日上午,战斗打响。作战对手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师等部,装备好,战斗力不弱。我们硬着头皮,以正面部队死死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激战至下午,红十、十一师从左侧迂回成功,抵刘寨包围了汤恩伯第二师和曾万钟第十二师的两个指挥部,并抢占傅流店渡口,切断了右路敌人的后路。敌军心动摇,全线慌乱,我正面和左翼部队亦乘势向敌猛攻。兵败如山倒,数万敌军纷纷向北夺路逃命。我军一气追到潢川附近,共歼敌四千余人。缴枪两千余支。商城敌军见援军溃败,即将炮栓卸掉,扔下大炮和笨重物资,连夜弃城突围,经商南反动亲区逃往麻城,我军遂克商城。这次战役,我军发扬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猛打猛追的战斗作风,以十多个团的兵力击败优势装备的敌人十九个团,打断了蒋介石嫡系第二师的脊梁骨,很有意义。汤恩伯因此而被撤了职,北线的敌军龟缩潢川、固始等据点,不敢再轻举妄动,我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役过程中,敌人不仅损兵折将,溃不成军,而且有三个师长(汤恩伯、曾万钟、张钫)一度被红军围困在刘寨,动弹不得,的确叫蒋介石够恼火的了。那时敌人太多,跑得又快,我们兵力不够,火力不强,打的是个击溃战。
第三个战役是苏家埠大捷,我军获得了歼敌三万余人的空前胜利。
商潢战役结束时,已是一九三二年的二月中旬。我们决定,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仍回皖西根据地活动,四军北上围攻固始。
固始城坚难下,敌人又不出来,我军仅在城北的三河尖歼敌一个营,没收了盐卡,将大批食盐分给了群众。这一带因头年闹过大水灾,遍地饥荒,群众靠吃树皮、树叶、观音土等维持生存,困苦万状,令人目不忍睹。红军指战员纷纷把干粮袋里的粮食倒给群众,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群众吃上儿口米粮。在我军号召和组织下,群众纷纷起来:袭击地主和土豪,进行抢粮斗争,搞得轰轰烈烈,很有起色。但因指导思想上对白区群众不够信任,又因缺乏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不相信在乎原地区能够开展游击战争,故未深入开展工作,放手扩大红军队伍,也未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红军一走,那里的群众运动便又消沉下去,无声无息。留下的少数游击队无法坚持斗争,遂转回了豫东南根据地。
在固始地区,我们获悉皖西敌陈调元部已进占苏家埠和青山店,准备继续向根据地进攻,经方面军总部讨论,决定留十二师在商潢地区活动,总部率十、十一师出皖西,收拾那边的敌人。
部队进至独山镇,与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霍山独立团会合,由旷继勋军长介绍了敌人兵力部署的情况。当时,皖西敌人共有十二个团的兵力,北起六安,南至霍山,沿淠河东岸一线布防:第四十六师(辖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旅,每旅两个团)师部率五十五师之一六三旅全部、警备第二旅的一个团和一三七旅的一个团,驻六安县城,一三七旅旅部及所属二七四团,驻马家庵;警备第二旅的另一个团驻韩摆渡,一三八旅全部及一三六旅旅部和二一七团,驻苏家埠;一三六旅第二七一团驻青山店,警备第一旅驻霍山城。敌二线兵力尚有五十五师另两个旅,五十七师、第七师等,布于合肥,潜山、蚌埠一带,距六安、霍山较远。敌一线和二线兵力之间,空隙甚大。
根据上述敌情,我们决定主力红军的三个师,全部东渡淠河,从侧后分别包围六安、霍山之间的韩摆渡、苏家埠、青山店,吸打六、霍来援之敌。
三月二十一日晚,我军从青山店以西的两河口架起浮桥,秘密过淠河。翌日拂晓,部队实施战役展开,由七十三师、霍山独立团包围青山店;总部和十师、十一师绕过青山店向北急进,行至茵草洼,我十师先头团与苏家埠出援青山店的两团敌人遭遇,经反复冲杀,将敌击溃,红十师乘胜猛追,进而围住了苏家埠。红十一师继续北向,韩摆渡、马家庵等敌闻风先逃,窜进六安城内。二十三日,敌有两个团(一三七旅二七四团和警备二旅一个团)从六安出动南来,增援苏家埠。至韩摆渡附近,遭我夹击,敌警备二旅一个团窜入苏家埠,二七四团窜入韩摆渡。我十一师一部及六安独立团又将韩摆渡围住。三天之内,我军歼敌一部,完成了分割包围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之敌的计划。
三个据点的敌人被我军困在围寨里,固守待援。他们出不来,我们也不着急攻。第一,敌据点均筑有坚固工事,我军火力不强,硬攻损失必大,划不来。尤其是苏家埠,寨墙高二丈,厚一丈五尺,环墙筑有九个三丈高的碉堡,居高临下,火力密集;寨壕深一丈,宽三十米,壕外设有竹围等副防御设施,宽达七、八十米。该地是六安与霍山之间的一个硬钉子,我强攻很难取胜。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军围点的目的,在于打援。霍山敌人兵力不多,出动的可能性不大,六安敌人众多,是我吸援击敌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在继续围点的同时,以少部兵力布于霍山以南监视该城之敌,而以红十一师的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布于六安至韩摆渡、苏家埠之间的平岗头、樊通桥一线,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准备打击六安方向的援敌。十二师二十九团为总预备队。
方面军总部驻苏家埠以东的朱大院墙。我和前线指挥部驻苏家埠东南一里多路的永慧寺。
三月底,援敌果然出动。敌四十六师师长岳盛令六安、霍山两城的敌军,倾巢而出,企图对我南北夹击。六安来敌共四个团,在岳盛痘亲自督战下,经十里桥突破我平头岗一线阵地,直插苏家埠东北的凉水井、桂家老坟。我们判断,苏家埠之守敌有乘机突围的可能,当即命令我围困该敌的红十师严加封锁,务必防止敌人突围,同时,火速令总预备队二十九团投入战斗,与担任阻援任务的两个团从东西两面,钳击突入凉水井、桂家老坟之敌。经一番激战,敌二七三团被我全歼,警备旅一个团溃逃窜入韩摆渡,岳盛瑄仓惶率残部逃回六安。霍山出援的敌警备二旅,在十里铺地区亦被我七十三师击溃,复窜回原地。战斗过程中,青山店守敌冒死突围,被歼过半,残部窜入苏家埠,青山店遂落入我军手中。
截至四月中旬,韩摆渡、苏家埠两处守敌,被我围困经月,弹缺粮尽,不得不靠吃野菜、啃树皮充饥。敌机投粮,多为我军获取。据点里的居民,粮米断绝,饥号哭泣,弄得敌人焦头烂额,无计可施。为使居民免于饿毙,经方面军总部派人与守敌协商,先后共接出上万男女老少,由地方党委妥善安置,表现了我党我军的高尚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敌安徽省主席陈调元频频向蒋介石告急、求援。四月下旬,蒋介石委任第七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率第七师五个团、十二师两个团、五十七师两个团、五十五师四个团及警备一旅两个团,共十五个团两万余人,自合肥出动,分两路前来增援解围。
敌人来了那么多,打不打,是个难下决心的事。如果打不垮他们,附近只有韩摆渡一个渡口,又逢河水猛涨,我军没有退路,弄不好要被压下淠河“放鸭子”。打仗,要想困难的一面,不能只想胜利的一面。把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败的可能性,胜的可能性,通通估计清楚,才好下决心。敌众我寡,背水作战,决心不大好下。这个时候,张国焘不想打了。陈昌浩支持我的意见,打!我主张打的原因:一是援敌虽多,但除第七师未经我打击,战斗力较强外,其余的十二、五十五、五十六师等部队,均曾遭受过我军的打击,里面有不少人是我们放回去的俘虏,土气不振。二是敌远道而来,为疲劳之师;我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兵力虽少,胜敌一筹。三是在丘陵地带作战,具有便利发挥我军野战、近战长处的地形条件。四是有地方武装和群众的配合。我军的土气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不打,仓促撤退,被敌追击,或是打了吃不掉敌人,而被援敌和苏家埠、韩摆渡的守敌两下夹击,后面只有一个渡口,你士气再旺,也会吃大亏的。这一仗,的确是硬着头皮干的。
陈昌浩支持我的意见,张国焘最后也同意。我们就集中主力,在六安以西的樊道桥、戚家桥一线布阵待敌。该地丘陵起伏,林木茂密。中有陡拔河横贯南北,是我军运动歼敌的好战场。我们以七十三师布于樊通桥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担任正面阻击,十、十一两师主力布于七十三师两翼伺机迂回包抄;以七十三师一个营和六安独立团至陡拔河以东,佯作抵抗,诱敌深入。围困苏家埠、韩摆渡的任务,留十师三十团、十一师三十二团及地方武装担任。这两个据点周围,我军挖有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堑壕、盖沟,敌人要突围而出,比登天还难。
五月二日,敌先头部队第七师十九旅,轻我锐进。与我诱伏部队接触后,即不顾一切,冒险冲过陡拔河,向红七十三师阵地猛攻。我军利用工事予敌以重大杀伤后,向敌发起猛烈反击,敌军大乱。适逢连日大雨,河水猛涨。遭我沉重打击的敌十九旅仓惶后退,不明情况的敌后续部队继续前涌,陡拔河两岸敌之人马自相践踏。红七十三师乘势冲杀,敌落水者无数,十九旅迅即大部被歼。
河西岸的敌后续部队,见先头旅失利,慌忙抢占老牛口、婆山岭等高地顽抗。我左右两翼部队,已完成从敌侧后迂回包抄的任务,将敌完全包围。我们发出总攻击令,我军的七个团与游击队、赤卫军多路突击,向敌猛烈穿插、分割、围歼,并突入敌纵深,一举打乱了其指挥系统,至下午五时结束战斗,两万多敌军全部复灭。敌总指挥厉式鼎亦被活捉。
那天,苏家埠、韩摆渡守敌曾几次冒死突围,均被我围城部队堵了回去。援敌覆灭后,该两据点的敌人外失援兵,内无粮弹,在我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五月八日也全部缴械投降。苏家埠守敌缴枪时,还举行投降仪式,在大广场上把枪摆得整整齐齐;官兵列队迎接我们。国民党军队就是这个样子,投降也讲门面。
这次战役,历时四十八天,我军共歼敌三万余人。其中生俘敌一个总指挥、五个旅长,十一个团长及其他官兵二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炮四十三门、电台四部,击落敌机一架,解放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胜利是空前的。至此,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部署,基本上被我粉碎。
苏家埠战役后,以六安,霍山两县独立团为基础,组建了红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归属红二十五军,留在皖西活动。红军主力则挥师西进豫南,发起第四个战役——潢(川)光(山)战役。
我军在苏家埠地区作战期间,敌张钫第二十路军进驻潢川,趁隙南犯,进占我双柳树,仁和集地区,修筑工事据守,并准备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回到商城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歼灭双柳树,仁和集之敌,收复潢川、光山南部根据地。
六月十二日,战役开始。我们先以十师出光山南部,牵制郜子举新编第十二师,另以十一师秘密插到光山以北、潢川以南的璞塔集、彭店地区,割断潢川守敌与双柳树、仁和集之敌的联系,准备打援,而以十二师进攻双柳树,以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进攻仁和集。因敌人的防御体系被我突然割裂,我各师均能灵活作战,机动歼敌,仅五天时间,战役即胜利结束。总计歼敌正规部队八个团和反动民团一部,毙伤俘敌近万人,缴枪七千余支,收复并进一步扩大了潢、光南部根据地。
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二年六月上旬,经过寅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我军先后共歼敌六万余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敌正规部队近四十个团,使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尚未完全实施即被粉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猛烈发展。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总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五十余万,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五座县城,建立了二十六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主力部队组成两个军六个师,还建立了四个独立团和一个少共国际团,总兵力四万五千余人。各县独立师、游击队和赤卫军等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极盛时期。
来源:兵天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