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道不同,不相为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德不孤,必有邻。
5.朝闻道,夕死可矣。
6.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1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8.三思而后行。
1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20.小不忍,则乱大谋。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有教无类。
2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9.敏于行而慎于言。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高尚的品德,在于贴近民众,在于追求至高美德。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要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养身心以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好以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天下太平。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确定才能静下心来,心静才能安闲,安闲才能认真思考,认真思考以后才能有所收获。
5.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6.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别人这样做。
9.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0.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大学》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天生的禀赋叫做天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依照善的天性行事叫做修道,学习和传播善行与道的过程叫做习教。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被情绪所左右,不随意表现喜怒哀乐,叫做“中”;表现出喜怒哀乐且又能符合礼法、礼度的叫做“和”。
“中”是修行的基本要求,“和”是通行天下的最好品德,达到“中和”,天地万物就会各顺其位。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喜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道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
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事预先准备就能成功,不准备就会失败。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仔细询问,谨慎思考,清晰分辨,切实执行,这是治学的五个步骤。
7.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安于现状去做应做的事,绝不生非分之想。
8.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不离人生,若远离人生便不能称为道。
9.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义。
修养自身要合乎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仁爱之心,义就是正义之举。
10.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品德高尚的人为人和顺但不会无原则地迁就他人,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国家政通人和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国家经历患难时坚守气节,宁死不屈,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啊!
11.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对上不怨恨苍天,对下不责怪他人。
12.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行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然先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然从低处起步。
13.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至诚之人才能通解天下的道理,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深谙天地化育万物的规律。
14.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至诚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端和归宿,如果没有诚,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奉为最宝贵的东西。
1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真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真诚是人的法则。
16.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父母其顺。
行中庸之道必须要先从自己身边做起,先和顺好自己的家庭:使妻子儿女感情和睦,相亲相爱;使兄弟关系和洽,其乐融融;使父母称心如意,减少操劳。让家庭关系和谐美满,是修道的必经之路。
——《中庸》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1.仁者无敌。
1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4.养心莫善于寡欲。
1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7.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11.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女人好说闲话、爱搬弄是非,是祸害的阶梯、祸乱的根源。
——《诗经》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如果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2.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
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7.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8.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勤学好问使人知识广博,刚愎自用会让人见识狭隘。
9.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懂得道理不难,难在付诸行动。
10.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与人交往不必求全责备,但在自我反省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11.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沉迷安逸。
12.知人则哲。
能识别他人就叫聪明。
13.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有宽容,德行才能宏大。
14.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上的乌鸦都觉得可爱;厌恶那个人,就连他村里的墙壁都令人生厌。
15.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建立美德务求使之不断滋长,清除邪恶务求断其根本。
16.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划不要轻易采用。
17.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有准备才能避免出现问题和祸患。
——《尚书》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6.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7.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颜要端庄,不说不该说的话。
8.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不对别人说无礼、中伤的话,别人就不会以忿怒怨恨的话来回击。
9.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礼的实质不是随便取悦于人,也不是空话连篇,要做到行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别人,不与人假意亲近。
10.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情,不推崇自己的功劳。
11.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12.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如果只能说到,而做不到的话,就不要说了。
13.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
14.家无二主。
一个家庭不能同时有两个做主的人。
15.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进入他国就要问他国的风俗,进入别人家里就要问他家里的忌讳。
1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1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谓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18.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大的孝顺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其次是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下等的是仅仅赡养他们。
19.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想要做成大事,必须慎重考虑每一个细节,从始至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20.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老师的。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嘴上答应给人家的好处却不兑现,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到身上。
22.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所谓礼,是要自我谦卑并尊重他人。
23.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馀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感到可耻的事有五件: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发表应有的意见;发表了意见却不去实行;已得到的东西又失去了;土地有余而劳动力不足;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了一份。
2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慢之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无束,心志不可放任自满,安逸享乐不可无所节制。
2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对喜爱的人,要能够认识到他的缺点,对憎恶的人,也要能够看到他的优点。
2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2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28.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饮食之享与男女之情,这是人们最大的欲望,死亡与贫苦,是人们最厌恶的事。但这些欲望和厌恶,都会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表面上看不出来,让人无法揣测,要想真正了解和控制这些欲望和厌恶,除了用“礼”来约束,还能有什么更合适的呢?
——《礼记》
1.一阴一阳之谓道。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停息。
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宽广仁厚,厚德载物。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
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多做善事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福荫,做恶事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灾祸。
7.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整天努力不懈,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常怀忧患意识,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无灾祸。
8.潜龙勿用。
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势头较好,但由于力量较弱小,因此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9.亢龙有悔。
身居高位的人如果不知谦退,最终会盛极而衰,遭遇挫折或灾祸而后悔。
10.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处于高位时不骄傲自满,处于低位时不忧愁烦恼。
11.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
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盈满就会亏缺。
12.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见到美善的品行就追随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不会到处炫耀卓越的才能或超群的技艺,而是等到恰当的时机,才会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5.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德行不厚而身居高位,智慧不足而谋划大事,力量微弱而承担重任,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受灾难祸患的。
16.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超越具体形态无形的、抽象的原理或法则,称为“道”。具体有形的、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事物,称为“器”。“道”是主导一切的,它支配着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器”则是“道”的具体体现。
17.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18.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君子的思考和行动不应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19.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20.劳谦君子,有终吉。
——《易经》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吃一堑,长一智。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6.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的善恶招致的。
7.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8.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0.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1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1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14.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事,所犯的过错就会很少。
15.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春秋》
四书五经
来源:大自然蜜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