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进入五月,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SU7 Ultra就因一款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这也是小米汽车在安徽致三名女大学生死亡车祸后面临的又一次舆论危机。
让若问当前汽车圈最大热的网络焦点是什么?恐怕非小米SU7 Ultra挖孔版车主维权事件莫属!
刚进入五月,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SU7 Ultra就因一款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这也是小米汽车在安徽致三名女大学生死亡车祸后面临的又一次舆论危机。
这款曾被雷军亲自站台、标榜为“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选装件,在多名首批车主的实测中被证实为徒有其表的“装饰品”。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当代版皇帝新装”。有至少300名车主联名要求无损退车,维权群内律师函纷飞,小米雷军的诚信值以及小米汽车的高端化均遭遇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波。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新势力车企在技术沉淀与营销水平之间的失衡,更折射出小米这种“速生型车企”在新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信任危机。
一、从“性能神话”到“装饰骗局”: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全回顾
1、营销造势:雷军亲述的“技术革命”!
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定价高调上市,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核心卖点。在小米官方宣传中,该部件被描述为“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宣称通过两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可提升下压力、优化刹车散热,并减重1.3公斤。雷军更在直播中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散热”。这一性能标签吸引了大量小米准车主额外支付4.2万元选装费,并甘愿等待两个月交付期。
2. 实测打脸:纸巾测试揭开“无效风道”真相
4月底,首批车主提车后通过拆解和实测发现,所谓的“双风道”仅是前舱盖表面的两个开孔,内部既无导流结构,也未与刹车系统连接。有车主用鼓风机直吹开孔区域,上面挖孔处的纸巾却纹丝不动;第三方机构检测显示,该部件散热效率仅比普通铝盖提升不足2℃,减重效果微乎其微。更讽刺的是,为安装这一部件,车辆前备箱功能被取消,实用性进一步缩水。
3. 补偿方案争议:积分补偿被指“打发叫花子”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于5月7日致歉,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值2000元)。然而,车主普遍认为,4.2万元选装费与2000元补偿差距悬殊,且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实质是让消费者为虚假宣传买单。维权群中,“退车”成为核心诉求,部分车主已启动法律程序,希望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小米汽车“退一赔三”。
二、信任崩塌的背后:技术短板与营销过度的双重陷阱
1. 供应链短板暴露:热压罐工艺下的“赶工代价”
有业内人士指出,碳纤维部件需依赖复杂的热压罐工艺,而小米为缩短交付周期,简化了内部结构设计。模具制作周期长、人工环节多,导致量产版与原型车性能差异显著。这种“重造型轻功能”的策略,最终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2. 参数内卷的恶果:1548匹马力竟需“刷圈解锁”
除前舱盖争议外,小米通过OTA升级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为900匹,用户需在指定赛道刷出圈速才能解锁全功率。这一“儿戏化”操作引发强烈不满,车主质疑小米“先以极限参数吸引订单,再以安全之名阉割性能”。有统计数据显示,SU7 Ultra上市后已发生17起超速事故,其中3起致人死亡,暴露出大马力车型与驾驶培训体系脱节的行业隐患。
3. 高管言论反噬:从“技术标签”到“信任透支”
雷军此前多次强调“内部结构改造”的言论被维权车主视为虚假宣传的铁证。尽管其微博发文修改了部分措辞,但早期宣传视频与文案仍在社交平台传播,形成“承诺-落差”的强烈对比。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批评——“某些车企虚假营销胆子太大”——恰似对此事件的精准注解。
三、行业警示:新势力如何跨越“高端化陷阱”?
1. 技术沉淀 vs 营销速成:一场不可能三角的博弈
小米SU7 Ultra的教训揭示,新势力车企若过度依赖营销包装,忽视核心技术验证,终将遭用户反噬。正如某知名汽车工程师所言:“真正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需经风洞实验闭环验证,而非仅靠造型复刻”。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通过分级驾驶培训与电子围栏平衡性能与安全,或为行业提供参考。
2. 用户权益的边界:从“参数狂欢”到“体验优先”
车主维权事件凸显普通车主对“知情权”与“选择权”的觉醒。若最终证明小米虚假宣传成立,那么小米汽车可能将面临《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严惩,而“退一赔三”的判例已有先兆。所以,为了保护车主权益,车企需重新审视宣传尺度,将车主需求置于各种参数噱头之上。
3. 危机公关的反思:诚意比速度更重要
小米虽快速致歉,但补偿方案被批“缺乏诚意”。对比理想汽车在MEGA风波后长达数月的用户沟通与产品优化,小米的应对显得仓促而程式化。雷军“最艰难时期”的感慨,或许正是对品牌信任修复成本的迟来认知。
四、信用泡沫破裂后的新生之路
小米SU7 Ultra因为虚假宣传引发的维权风波,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镜鉴。当过度营销的热潮褪去,唯有回归技术敬畏与用户本位,才能真正跨越“高端化陷阱”。正如维权车主李先生的诘问:“我们为信仰充值,却为何只换来一具碳纤维空壳?”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企业对“创新”与“诚信”的重新丈量之中。
来源:冷眼看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