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2家上市银行员工薪酬榜,中信银行人均年薪高达60.6万元,招商、江苏、兴业也纷纷站上“50万+”梯队。榜单一出,评论区瞬间爆炸:中信银行65466名员工,人均薪酬60.6万;招商银行117201名员工,人均薪酬58.1万;江苏银行20780人,人均
银行员工人均60万到底是真的吗?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2024年42家上市银行员工薪酬榜,中信银行人均年薪高达60.6万元,招商、江苏、兴业也纷纷站上“50万+”梯队。榜单一出,评论区瞬间爆炸:中信银行65466名员工,人均薪酬60.6万;招商银行117201名员工,人均薪酬58.1万;江苏银行20780人,人均56.3万;兴业银行68716人,人均55.4万。再往后看,连这些农商行人均薪酬都40多万。
就这架势,外人确实容易信了:银行=高薪=铁饭碗+金饭碗。然而业内却认为是被平均了!
然而,银行薪酬的"平均数陷阱"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行业特性和统计局限:
1. 薪酬结构的分层化
高管薪酬拉高均值: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高管团队(如董事长、行长)年薪普遍在300-800万元区间,部分绩效突出的甚至突破千万。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5名高管薪酬总额可能达到40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将万名员工的人均薪酬抬高4000元。
业务条线两极分化:投资银行部、私人银行部等核心创利部门,顶级客户经理年收入可达百万级(如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Top Sales),而柜面操作岗可能仅有8-12万元基本工资,形成"金字塔尖1%拿走20%薪酬池"的极端分配格局。
2. 统计口径的隐蔽性
全额成本核算机制:年报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包含五险一金(约占总成本的40%)、补充养老金、工会经费等隐性支出。例如某员工税前年薪24万元,企业实际支出约34万元,在统计时会被计入人均薪酬。
递延支付机制:部分绩效奖金分3-5年发放,如某客户经理当年创利提成50万元,实际当年到账可能仅有20万元,但统计时全额计入。
3. 行业特性的放大器效应
资本密集型特征:银行业每创造1元利润需要约0.3元人力成本,而制造业该比例达0.6元。这导致银行业看似人均薪酬高,实则单位人力产出效率更高。
区域分化显著:上海陆家嘴分行的理财经理年薪可达80万元,而中西部县域支行柜员可能不足10万元,但统计时被合并计算。
4. 认知偏差的形成机制
幸存者偏差:公众更易关注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开保时捷上班的案例,却忽视全行超50%员工从事柜面、客服等中后台岗位。
媒体传播失真:部分自媒体刻意混淆"应付薪酬"与"实发收入"的概念,制造话题效应。
理性认知建议:
关注薪酬中位数:某城商行公布人均薪酬56万,其中位数薪酬实际为28万
参考社保基数:通过各地社保缴费基数反推真实收入水平
分析岗位结构:重点银行科技人员占比已超10%,这类高薪岗位正在重塑薪酬分布
银行业薪酬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金融科技转型加速,未来可能出现"科技人才薪酬溢价,传统岗位薪酬固化"的新格局。公众在认知行业薪酬时,需要穿透统计表象,关注结构分化与长期趋势。
来源:环球通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