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而言立,《文心雕龙·原道》新解 ,文的本义不止于文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9:10 1

摘要:《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

心生而言立,楷书、白文印

.

《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 ;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有了思想认知便有了语言,有了语言便能显现出人类的智慧,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形成。即便世间的万物,动物植物都有其纹理,龙凤有华美五彩的外貌显现祥瑞,虎豹有醒目斑斓的皮毛展现雄姿;云霞变幻形象色彩,比画工更加巧妙;草木点缀着花朵,奇妙绝不差于织锦师傅的手艺。这一切不只是外在的装饰,更是内在的自然而然显现。至于说山林间的万籁之声,协调如竽瑟和鸣;泉水在山石间激发的韵律,和谐如钟磬演奏。因而事物的实体一旦确立其外形自然而然便会确定,声音一经发出其变化自然便显现。没有意识的事物,都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有着思维心智的人类,又怎么会没有更多样的纹饰变化呢!

文的本义并不止于文章或文字,而是泛指事物外在显现的形式形象。外形声音是事物内在的存在形式与外显,语言文字则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存在形式与外显。《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并外显的形式,外在显现也都是事物存在的从属与表现,由事物及其存在形式所决定。因此才能通过对外在形式的观察感知,了解掌握事物的存在。形式、文章、语言不能与事物、认知、思维孤立分开,外在的显现与语言文字也不能反过来改变事物本身的存在。

.

.

.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 ,问数乎蓍龟 ,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 ;然后能经纬区宇 ,弥纶彝宪 ,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伏羲氏创立八卦,孔子为其注解,都是将对世界的认知记述成文章,研究其中的神妙道理教授给民众,从河图、洛书中学习变化,从蓍草、龟甲中探求规律,观察天地变幻的终极法则,掌握社会文化的规则来实现教化;这样做了以后才能够治理天下,掌控法规,发展国家建立功业,同时也彰显出了言辞文章的价值意义。因为要了解大道、承继先贤的智慧而著述流传文章,圣贤通过文章阐明的道理,可以触类旁通地运用于万事万物没有边界,每天被无数人不断运用也不会匮乏。《易传·系辞上》说:能够鼓舞调动天下民众的便是言语。言语文章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人,是因为展现出了真理。

文章和语言是为了交流沟通、讲述道理、教化民众、传播文明的需要而存在的,伏羲氏、周公旦、老子、孔子的著述各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对大道的认知理解有所不同,最终表现为言辞文章的各有差异,但他们追寻探求的大道却是唯一的一致的,都是对同一个天地的运转规律的认知,并不存在各自独立的大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各有差异,但这个事物的本身是唯一的,不会随着不同人的不同理解而改变,一切认知都是以这个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为判定标准,这便是真理的唯一性。

.

.

.

不仅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文字与文章的感受理解也各有不同,这既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学习的最大障碍。纠结于《易经》的大道与《老子》大道,甚至是楚简版与帛书版的差异,都是对大道的认知和对阅读学习的理解尚未入门的表现。

即便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一万个哈姆雷特里面也不会出现哪怕一个李逵或者林妹妹。无论是科学认知还是艺术欣赏,都不能不借助事物的客观存在形式与外在表象,但也不能被外在的表象本身纠缠迷惑。

语言文章能够驱动人的根本原因,不是辞藻与文字的表面魅力,而是其言说的道理与情感足以说服人感动人。文章或艺术不能没有技巧,但在真理与真情的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次要的形式。既缺少真知灼见与真情,还想效仿没有技巧的拙朴,就是在耍一些肤浅小聪明了。

.

.

.

来源:中流治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