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万捷:藏书与雅昌构筑的文化时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9:41 1

摘要:当时为了研究如何印制拍卖图录,万捷到世界各地的古书店、旧书市场、拍卖行搜集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的图录。在佳士得预展的现场,万捷拿雅昌印制的第一本图录对证实物检查颜色,仍感到不足。“当然,现在我们做得比他们好。”从那时开始,万捷就有意识地购藏他认为值得买的书,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与其珍藏的THE ART JOURNAL

这本历史悠久的刊物由

霍奇森格拉芙(Hodgson Graves)出版社

于1839年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发行

是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艺术杂志书籍

摄影:牛牛

当时为了研究如何印制拍卖图录,万捷到世界各地的古书店、旧书市场、拍卖行搜集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的图录。在佳士得预展的现场,万捷拿雅昌印制的第一本图录对证实物检查颜色,仍感到不足。“当然,现在我们做得比他们好。”从那时开始,万捷就有意识地购藏他认为值得买的书,其中古书占了大部分。

雅昌艺术中心的垂直书墙宛如凝固时间的琥珀,将文明智慧凝结在此。这座藏书圣殿既是博尔赫斯“巴别塔”的实体呈现,也是媒介考古学的当代实验场。文字的能量在油墨中解构重生。这些被精心呵护的古籍并非博物馆的标本,它们被重新激活,在当代语境中完成着跨时空的基因重组。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单向街》中提出了“藏书家的愉悦”的理论,他认为藏书家打开的不仅是书籍,也不是思想,而是意象,是记忆,超越了书籍本身的存在意义,这一观点在万捷的藏书历程中得到了现实展现。

雅昌艺术中心的书墙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万捷坦言:“从我迈入古书店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那里有很多精美的、稀有的图书,一下子将我带回历史现场。”如今雅昌艺术中心的空间里,既有万捷的藏书,也有雅昌印制的书籍。

万捷收藏的维多利亚时期艺术刊物

摄影:牛牛

“我们印的书已经达到世界最高级别,但我还是有个遗憾,这些书和古代相比还是差一截。”沿着雅昌艺术中心的藏书墙阶梯向上,右手边首先见到的是万捷的私人藏书。其中便有一本被称为“桂冠诗集”的《薇薇安》。这是一部献给阿尔伯特王子的诗歌,作者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1809—1892),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于1850年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在1884年被封为男爵。

万捷收藏的卫匡国绘制《中国地图集(拉丁文版)》,1655年版

是第一本欧洲人绘制的中国地图,现为雅昌艺术中心镇馆之宝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另一本镇馆之宝,是万捷收藏的卫匡国绘制的《中国地图集(拉丁文版)》。这本书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由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以明代地图学家罗洪先的《广舆图》为底本,结合自身游历经验绘制而成,是第一本欧洲人绘制的中国地图,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万捷于卫匡国绘制《中国地图集(拉丁文版)》前驻足良久

拍摄时,万捷站在大书前注视许久,大书摊开的一页,是当时北京城的地图。

当年万捷选择印刷专业,源于父亲的决定,这成为他系统学习书籍印刷的起点。但他对书籍的理解与热爱,还要往前追溯。万捷的父亲爱书,家中藏书多,由于工作性质,万老先生也特别注重书籍整理。万捷说,父亲爱书更甚于他,经常会把书拿出来翻一翻、晾一晾。那会儿,万捷总爱在书上画各种小人儿,《武林外史》上就有不少他的笔迹。

万捷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

图为当年的毕业照

高中时代的万捷想当电影导演,买的书大多是与电影相关的。当时谈不上藏书,只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知道如何辨别好书。“由于父亲在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工作,经常研究国外的复印机说明书。在那个时代,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复印机,但我们家已经有很多关于复印机的精美印刷品。”

那时万捷经常把这些说明册页拿来包书,“都是铜版纸,当时一般人可能都没见过铜版纸”。真正的“藏书”意识,是从创立雅昌而产生的。

1993年万捷创立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图为当时的公司正门

当时为了研究如何印制拍卖图录,万捷到世界各地的古书店、旧书市场、拍卖行搜集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的图录。在佳士得预展的现场,万捷拿雅昌印制的第一本图录对证实物检查颜色,仍感到不足。“当然,现在我们做得比他们好。”从那时开始,万捷就有意识地购藏他认为值得买的书,其中古书占了大部分。

THE ART JOURNAL内页

摄影:牛牛

采访时,万捷屡次提到“回到古代”(即回到历史现场)。古书是他做书的榜样,也是他未来藏书的趋势。他研究古书的装帧,琢磨古人做书的讲究。我们一起翻阅一本维多利亚时期的THE ART JOURNAL——它于1839年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发行,1912年停刊。万捷共收藏了52 册,占据了一面书墙。

万捷收藏的THE ART JOURNAL

摄影:牛牛

整册杂志装帧古朴高雅,封面由真皮裱成,配以压凹、烫金工艺,书脊裱仿皮布面并饰压竹节纹,书角包角。其内页铜版印刷工艺的精美更让万捷感叹:“19世纪书籍中的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都是由技师在铜板上重新描绘,才能印刷出来。”

THE ART JOURNAL内页,可见精美细致的印刷工艺

摄影:牛牛

万捷说古代书籍用纸讲究,“像这样触感舒适的棉纸,让人愿意翻下一页”。如果纸张触感不佳,往往是添加了过多化学成分所致,万捷认为劣质的纸张会“让你看不见真正的本质”。

万捷藏书,不仅注重书的质感,更关心书与人的关系。访谈当天,随行的年轻诗人赠予万捷一本诗集。万捷准备回去贴上藏书票,“贴上藏书票,就成为我的书了”。

除了藏书票,万捷也习惯请作者签名。如同本雅明笔下的藏书精灵:“这精灵确保一个收藏家——我指的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收藏家——拥有藏物,使之成为他与身外物品所能有的最亲昵的关系。”

由雅昌承印的《由苹果在加州设计》

一本好的书籍,必然唤起人们多种感官。眼下,万捷正与艺术家徐冰讨论出版计划。

“未来书籍的趋势,就是艺术品。”他拿来雅昌为美国苹果公司印刷的画册,他们特地为此定制了纸张,命名为“苹果纸”。笔者问:“苹果公司希望“苹果纸”有怎样的质感?”他笑言:“像电器,我们在纸张里加入了金属,甚至整个检测标准都是用电器标准来做的。”这本书的包装设计也以电器包装为灵感,开箱颇具仪式感。

以真皮制作封面的古董书籍

摄影 :牛牛

万捷和工业设计大师马克· 纽森(Marc Newson)是好朋友,后者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为世界制造曲线的人”。万捷回忆马克感受一本书的方式,是嗅闻、抚摸,而非仅仅停留于翻阅。有的纸张温润如新生儿的脸庞,有的纸张平滑如苹果的表皮,这一切,只有人手的抚摸才能体会。纵使电子图书能将海量内容压缩进微小芯片里,却无法替代藏书室给予人的心安与闲暇。

万捷的藏书票上,绘制了雅昌艺术中心的藏书墙。沿阶梯攀援而上,俯瞰藏书室,书墙展映出博尔赫斯的宇宙——绵延不息,远古与未来,在此形成永恒。法国作家蓬塞纳(Pierre Poncet)在《理想藏书》中写道:“书籍的使命是由一种将千百段诗句牢牢记忆于心,并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的方法完成的。”

雅昌艺术中心的书墙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对万捷而言,一本好书是能传承的。这不仅是他藏书的标准,而且是雅昌做书的标准,“我自己能学习,我能传承,我能与朋友分享,这样的一本书才有价值。”

在个人藏书的类型与主题选择上,您主要聚焦于哪些领域?

我的藏书主要涵盖三大类。第一,是全球范围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我在世界各地游历期间,始终留意收集这类书籍,内容涉及对中国往昔的描绘。例如,老北京的风貌、各类中国地图集,以及有关中国文物、中国美术史、石窟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著作。这里的书籍并非局限于古籍,毕竟国内古籍的装订形式以线装居多,而从民国开始出现了洋式装订,不同装订形式的相关书籍我都有所涉猎。

万捷收藏《布冯版画集 卷一》及《拉塞贝德版画集 卷二》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第二是艺术相关的书籍,其中包括摄影师作品集、艺术家个人专著以及各类艺术杂志。第三则是诗集、《圣经》这类宗教经典,还有与书籍制作工艺相关的书籍,我对做书的过程与技艺很感兴趣,所以这类书籍也在我的收藏范畴之内 。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您依据怎样的标准来挑选纳入收藏的书籍呢?

主要有三个关键指标。首先是选题策划。以齐白石的画册为例,要考量它是泛泛的合集,还是独具特色的个人精品集,优质的选题能深入挖掘内容,展现独特视角与价值。其次是编辑力。像齐白石全集,齐白石画虾的作品有几百件,有的全集可能聚焦于“虾”这一主题,这需要编辑具备出色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从海量素材中提炼精华,呈现清晰、系统的内容架构,能展现艺术家创作生命的流变。

万捷收藏的清光绪《聊斋图说》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最后是书籍设计。一本真正优秀的书,堪称艺术品。从设计师的创意构思,到工艺师精湛的制作工艺,材料师对纸张等材料的精心挑选,再到摄影师为书籍拍摄的精美图片,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统一的作品。

在您看来,藏书家与他们所珍藏的书籍之间,存在着怎样特殊的关系呢?

是否被称作藏书家并不重要。对于收藏行为而言,核心在于收藏者自身要有明确的喜好和标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设计标准,从封面到内页排版,每一处设计细节都关乎书籍的品质;材料标准,纸张的质地、触感、色泽等,都影响着阅读体验;还有图像标准,若书籍中有图片,其清晰度、色彩还原度以及与内容的契合度等都不容忽视。

收藏者通过这些标准去筛选书籍,书籍也因收藏者的珍视获得了独特的意义,二者建立起一种基于热爱与欣赏的紧密关系。

如今数字化和AI浪潮汹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纸质书籍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您认为未来图书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未来图书的走向是“回归传统”,这并非简单的复古,未来的书籍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印刷品,而应被视作艺术品。

万捷收藏的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集《薇薇安》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在过去,书籍本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未来,这一属性将越发凸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变得极为便捷、准确且迅速。此时,书籍不仅具有阅读内容的功能,而且具备逻辑性,其本身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以诗集为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读者虽然无法在书中直接看到关于某段诗创作想法的详细阐述,但通过扫码,便能获取相关视频,从中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或是诗人与朋友交流的聊天记录等拓展内容。

古董书精美又充满细节的书脊设计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中心

书籍正处于变革之中,它将成为性价比极高的艺术品。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形态上的创新,而且在于具备其他艺术品所没有的功能性。而且,未来书籍的数量可能逐渐减少,品种则会更加丰富,正因如此,在未来,书可能越发稀有且珍贵。

能否为我们推荐三个您常去淘书的书店呢?

纽约的Strand Bookstore是个绝佳去处,那里有丰富的古籍善本和各类珍稀书籍。东京的茑屋书店以其精美的艺术专题书籍闻名,书店的空间设计和选书品位都令人赞叹。还有东京的悠久堂书店,专注于收集传统装帧工艺样本,在那里能感受到书籍制作工艺的魅力,对于热爱书籍艺术的人来说,这三家书店都不容错过。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2025年春季刊

原标题《灵光栖居的藏书室:万捷与雅昌的文化时空》

作者:陈爽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