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召开。大会以“以内分泌之径,贯连生命全程(Connecting Endocrinology Across the Life Course)” 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 7500 多名代表,旨在促进儿科与成人内分泌学的交流与合
2025年5月10日~13日,备受瞩目的
2025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与欧洲内分泌学会联合大会(2025 ESPE-ESE)
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召开。大会以“以内分泌之径,贯连生命全程(Connecting Endocrinology Across the Life Course)” 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 7500 多名代表,旨在促进儿科与成人内分泌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内分泌学领域的前沿进展。
二甲双胍
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经典药物,以其良好的降糖效果、安全性和高性价比赢得了全球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在本次大会上,一系列关于二甲双胍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关注。这些研究揭示了二甲双胍在超重/肥胖、肢端肥大症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管理中的潜在获益。PART.0
二甲双胍与体重管理:二甲双胍在儿童肥胖中的应用——一种安全有效的长期代谢获益方案
研究背景:儿童及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一项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它与代谢和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有关。二甲双胍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药物,因其在控制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方面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而受到关注。这篇综述综合了有关二甲双胍短期和长期效果的证据,包括其对体重指数、胰岛素敏感性、炎症、血脂状况以及心血管风险指标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次综述共纳入了 19 项研究,其中包括 10 项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性研究、系统综述以及荟萃分析。这些研究总共评估了 777 名患者,重点关注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所考察的关键指标包括体重指数变化、胰岛素敏感性、炎症标志物、血脂状况以及血管健康指标。
这篇综述分析了 19 项研究,其中包括 10 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涉及 657 名患者,同时还涵盖了观察性研究、系统性综述以及荟萃分析,总共涉及 777 名患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例如亚诺夫斯基等人(2011 年)的研究、帕斯特-维拉埃苏萨等人(2017 年)的研究以及马萨拉瓦等人(2021 年)的研究,均表明二甲双胍在降低体重指数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持续的疗效。
➤短期研究:短期研究显示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包括体重指数(BMI)降低 3%至 5%、胰岛素敏感性(HOMA-IR 评分)提高 15%至 20%,以及促炎标志物降低 10%至 15%。血脂状况的改善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甘油三酯比例分别提高 5%至 8%,心血管指标,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血压,也显示出约 5%的适度改善。
➤长期研究:长期影响虽然不那么显著,但也包括一些持续性的效果,比如体重指数(BMI)降低 2%至 3%、胰岛素敏感性提高 5%至 10%,以及血脂指标改善 2%至 5%。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指标,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血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约 10%的持续改善。虽然长期研究中关于炎症数据有限,但有研究表明,促炎标志物的水平持续降低了约 5%。
这些研究结果突显了二甲双胍在短期内对肥胖相关代谢风险的有效控制作用,有证据表明其可用于胰岛素抵抗和青春期前的患者群体。在所有研究中,二甲双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使其成为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一种经济且有价值的干预措施。
研究结论:二甲双胍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肥胖管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大量证据支持其在降低 BMI 和改善代谢健康方面的应用,且青春期前儿童从中获益最大。尽管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应对儿童肥胖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具有潜在价值。
PART.02
二甲双胍与体重管理:二甲双胍在肥胖儿童及青少年中的短期与长期研究——对代谢和心血管结局的评估
研究背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是全球健康挑战,与代谢和心血管并发症相关。主要用于 2 型糖尿病治疗的二甲双胍因其在管理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风险方面的潜在益处而备受关注。本综述综合了有关二甲双胍短期和长期效果的证据,包括其对 BMI、胰岛素敏感性、炎症、血脂档案和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综述共纳入 19 项研究,包括 10 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观察性研究、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这些研究共评估了 777 名患者,重点关注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关键结局指标包括 BMI 变化、胰岛素敏感性、炎症标志物、血脂档案和血管健康指标。
研究结果:本综述分析了 19 项研究,包括 10 项随机对照试验(657 名患者),以及观察性研究、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共涵盖 777 名患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在降低 BMI 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一致的疗效。
➤短期:显示出显著改善,包括 BMI 降低 3% - 5%,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15% - 20%(以 HOMA-IR 评分衡量),促炎标志物降低 10%-15%。血脂档案的改善包括 HDL 和甘油三酯比值提升 5% - 8%,且心血管标志物(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血压)显示出约 5% 的适度改善。
➤长期:尽管效果不那么显著,但包括持续的 BMI 降低 2% - 3%,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5% - 10%,血脂档案改善 2% - 5%。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标志物(如 CIMT 和血压)显示出约 10% 的持续改善。虽然长期研究中炎症数据有限,但提示促炎标志物的持续降低约 5%。
这些发现强调了二甲双胍在管理肥胖相关代谢风险方面的强大短期效果,证据支持其在胰岛素抵抗和青春期前人群中的应用。在所有研究中,二甲双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无严重不良事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儿童肥胖干预措施。
研究结论: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肥胖短期管理干预措施,可适度降低 BMI、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解决关键心血管风险因素。长期益处,特别是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一致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使其成为管理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相关代谢挑战的有价值治疗选择。
PART.03
二甲双胍与心血管获益:二甲双胍的全面研究——来自体外、细胞、动物及人类研究在肥胖与心血管健康方面的证据
研究背景:二甲双胍作为广泛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经典药物,已被证明在改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和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抗炎、抗氧化和调节血脂的特性使其成为降低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潜在治疗选择。
研究方法:本综述综合了来自细胞、动物和临床研究的证据,以探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肥胖患者和青少年的代谢及心血管参数的影响。评估的关键指标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血脂状况、血管健康以及心脏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
1.作用机制:二甲双胍能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从而减轻脂肪组织、肝脏和血管中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它能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并抑制NF-κB通路,使巨噬细胞从促炎性(M1)状态转变为抗炎性(M2)状态,从而降低代谢和心血管方面的风险。
2.体外研究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细胞中的炎症、氧化应激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它通过增强自噬作用和减少活性氧(ROS)的生成来稳定斑块,从而降低破裂的风险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动物研究:在肥胖动物模型中,二甲双胍改善了血管内皮功能,减轻了全身炎症反应,增强了脂质代谢,并显示出心脏保护作用,包括减少了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
4.临床影响:
➤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二甲双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氧化应激,降低了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还降低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这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致动脉硬化指数:二甲双胍提高了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从而降低了肥胖患者和青少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脂质及代谢效果:它降低了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重指数,同时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对青少年的体重指数和代谢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研究结论:通过其多方面的作用机制,二甲双胍在控制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和心血管风险方面展现出潜力。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和血管健康,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二甲双胍为减轻肥胖引起的代谢和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管理策略。
PART.04
二甲双胍辅助治疗肢端肥大症:或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背景: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由生长激素(GH)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SRLs)和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pegvisomant),这些疗法存在较高的成本和可及性问题。二甲双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有人认为它在内分泌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益处。
研究目的:评估二甲双胍作为非糖尿病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对 4 名患有肢端肥大症的男性患者进行了病例研究,这些患者接受了 SRL(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n = 4)或/和pegvisomant治疗(n = 2)。将二甲双胍(500 毫克至 850 毫克)添加到他们现有的治疗方案中,并对他们的生化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I)、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A1C)以及治疗费用进行了为期 3 至 6 个月的监测。此外,我们还通过使用大鼠生长激素启动子报告载体以及在原代细胞培养(n = 11)中测定人类分泌生长激素的垂体肿瘤的生长激素分泌,对二甲双胍对垂体生长激素的作用进行了体外评估。
研究结果:四名患者此前均接受过SRLs(奥曲肽LAR或兰瑞肽)的治疗,其中两名患者还额外使用了pegvisomant。加用二甲双胍后,所有患者的 IGF-I 水平均有所降低,并且使得SRLs和pegvisomant.的剂量得以调整,从而实现了成本节约(每月 482.80±289.88 欧元),同时仍能维持生化指标的控制。
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均保持良好。其中一名患者出现了胃肠道症状的改善以及体重减轻(减轻了 5 公斤)。在体外实验中,二甲双胍显著降低了 rGh 启动子的活性,并使 6/11 个原代培养物中的 GH 分泌量减少了 20%以上(抑制率 23±2.45%)。
在所有病例中,将二甲双胍与奥曲肽联合使用均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抑制率 36±6.49%)。在体外对奥曲肽具有反应的肿瘤中,加入二甲双胍增强了奥曲肽的抗分泌作用(抑制率 37±5.18% 对比 25±4.26%)。
研究结论 :这项小型病例系列研究表明,将二甲双胍添加到目前标准的 SRL/pegvisomant 治疗方案中,可能有助于改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生化控制并降低治疗成本。体外数据表明二甲双胍对 GH 合成具有直接的垂体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来评估二甲双胍作为非糖尿病肢端肥大症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PART.05
二甲双胍能否对抗 1 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年龄相关性骨吸收(CoMBAT 研究)?——来自 REMOVAL 试验的见解
研究背景:患有 1 型糖尿病的成人及儿童与一般人群相比,其骨骼微观结构存在异常,并且骨折风险更高。有报道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有所降低,这表明二甲双胍具有保护骨骼的作用。体外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够促进骨生成并抑制脂肪生成。我们在国际双盲 REMOVAL 试验(NCT01483560)中,对长期患有 1 型糖尿病且随机接受 1000 毫克二甲双胍或安慰剂治疗的成人进行了探索,以了解二甲双胍是否会影响骨形成(骨碱性磷酸酶;BAP)和骨吸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5b(TRAP5b))的生物标志物水平。
研究方法:在随机分组前以及三年后,研究人员对 48 名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试验参与者和 48 名使用安慰剂治疗的试验参与者的生物样本库血清样本中的 BAP 和 TRAP5b 进行了检测,这些参与者在年龄(±3 岁)、性别和 BMI(±3 千克/平方米)方面均匹配一致。
在本次事后探索性分析中,通过 t 检验比较了各组间连续变量的生物标志物变化情况,通过 X2 检验比较了各组间分类变量的变化情况。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来评估变量之间的关联,随后通过线性回归来预测三年内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两组 [67% 为男性,平均年龄(± 标准差)55(±7)岁 ] 在胰岛素输送方法(每日多次注射或泵)、糖尿病病程 [ 二甲双胍组 33.3(±11.9)年对比安慰剂组 33.4(±9.9)年 ] 和基线 HbA1c [ 二甲双胍组 64(±9)mmol/mol 对比安慰剂组 63(±6)mmol/mol ] 方面具有可比性。在三年内,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的生物标志物绝对变化分别为:BAP 2.5(±8.1)μg/L 和 5.5(±7.4)μg/L(p=0.085),TRAP5b -0.15(±1.14)U/L 和 0.36(±1.31)U/L(p=0.102)。在一个包含年龄、性别、BMI、糖尿病病程、HbA1c 绝对变化、基线 TRAP5b 值和治疗的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后 R² 0.402),二甲双胍治疗与骨吸收减少相关(β 系数 -0.552,p=0.021)。
研究结论:在本项探索性分析中,观察到二甲双胍对 1 型糖尿病成人骨吸收标志物可能具有有益影响。
PART.06
二甲双胍联合达格列净治疗,与单纯使用二甲双胍相比,在超重和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患者中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征为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尤其常见于超重和肥胖的女性。达格列净及其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可能对二甲双胍(常用于改善 PCOS 患者代谢指标的药物)具有额外的益处。本研究比较了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与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在减轻超重和肥胖的 PCOS 患者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疗效。
研究方法:共纳入 64 名年龄在 18 至 40 岁之间、体重超重或肥胖且未患有糖尿病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二甲双胍联合达格列净治疗(DAPA+MET)或单纯二甲双胍治疗(MET)。DAPA+MET 组每日服用 10 毫克达格列净并每日两次服用 1000 毫克二甲双胍,而 MET 组每日两次服用 1000 毫克二甲双胍,持续 6 个月。评估激素水平、身体测量参数、血糖和血脂稳态以及不良事件(AEs)。
研究结果:基线时,两组在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代谢指标方面表现相似。在 24 周的随访期间,两组均显著降低了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指标(HOMA-IR)以及雄激素相关指标,如游离雄激素指数(FAI)和血清睾酮水平(p
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组相比,DAPA+MET 组在 BMI(-1.62 对比 -0.42 千克/平方米)、空腹胰岛素(-1.38 对比 -0.74)、HOMA-IR(-0.51 对比 -0.31)、血清睾酮(-0.12 对比 -0.06)和 FAI(-1.21 对比 -0.62)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改善,虽然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各组之间的血脂指标变化也相当一致。诸如尿路感染(UTI)和阴道刺激等不良事件在 DAPA+MET 组中出现的频率更高(p = 0.043)。
研究结论:DAPA+MET 和 MET 在改善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超重和肥胖女性的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以及代谢参数方面均表现出有效性。尽管联合疗法在体重减轻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显示出更优的改善效果,但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还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长期研究来确认达格列净在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可能具有的附加益处。
PART.07
针对初治的印度 2 型糖尿病患者,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FDC)对血糖反应的持久性评估:一项基于电子病历(EMR)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
研究背景: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电子病历(EMR)的真实世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旨在了解西格列汀和西格列汀 + 二甲双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FDC)在印度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此处呈现的是对接受西格列汀 + 二甲双胍 FDC 治疗的初治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
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7 年至 2023 年间,年龄≥18 岁的男性和女性2 型糖尿病患者的聚合且匿名的 EMR 数据,这些患者被处方西格列汀或西格列汀 + 二甲双胍 FDC,伴或不伴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并且有基线和随访数据可供使用。排除了使用胰岛素或其他注射类抗糖尿病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 - 1 激动剂)的患者。本亚组分析评估了西格列汀 + 二甲双胍 FDC 对初治患者从基线到 3 个月和 9 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有效性。该研究已在印度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TRI/2023/10/058366)注册。
研究结果:EMR 数据显示,共有 986 名接受西格列汀 + 二甲双胍 FDC 治疗且 HbA1c≥7% 的初治患者可供分析。其中,315 名患者有 3 个月的随访数据,118 名患者有 9 个月的随访数据。在 3 个月数据的患者中,基线平均 HbA1c 为 8.94 ± 1.78;在 9 个月数据的患者中,基线平均 HbA1c 为 8.71 ± 1.60。从基线到 3 个月,HbA1c 的平均变化(CFB)具有统计学意义(从 8.94 ± 1.78 降至 7.33 ± 1.05;CFB:-1.61 ± 1.83,p
研究结论:本项基于印度 EMR 的研究亚组分析表明,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 FDC 对初治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改善 HbA1c 的效果,并且在 9 个月内能持续控制血糖,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达到 HbA1c
PART.08
补充维生素可纠正“二甲双胍相关维生素 B12 缺乏”
研究背景: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或引发维生素 B12 缺乏,需要及时且充分的维生素补充。然而,目前对于此类患者维生素 B12 补充的剂量和疗程尚无明确建议。此外,维生素 B12 缺乏的症状与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病的症状相似,容易被误诊。
研究方法:研究对 28 名具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表现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0.7±10.0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 7.2±5.4 年,平均二甲双胍使用时长为 5.5±4.7 年,平均二甲双胍剂量为 1466.7±544.9 mg。
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维生素 B12 缺乏(维生素 B12 水平低于 197 pg/ml,平均水平为 103.0±19.3 pg/ml)。所有患者均被给予维生素 B12 治疗。在治疗后的神经病变症状评分(NSS 和 NDSS)中,仅 “烧灼感” 这一指标在两组间出现了显著差异(1.46±0.19 分对比 0.88±0.13 分,p=0.022);在维生素 B12 高剂量疗程组的患者中,异常感觉的减轻幅度显著更大(87.5% 对比 15.0%,p=0.005)。在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方面,两组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为了减轻 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过程中因维生素 B12 缺乏而导致的神经病变症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 B12 。
参考文献
[1]Noor Hamed*, Ashraf Soliman, Anas Abdul Kayoum, Nada Alaaraj, Shayma Ahmed, Fawzia Alyafei. EP924: Metformin in Pediatric Obesity: A Safe and Effective Solution for Lasting Metabolic Benefits. 2025 ESPE-ESE.
[2]Ashraf Soliman*, Noor Hamed, Anas Abdul Kayoum, Nada Alaaraj, Noora Alhumaidi, Shayma Ahmed, Fawzia Alyafei. EP905: Long-Term and Short-Term Studies on Metformin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aluating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2025 ESPE-ESE.
[3]Ashraf Soliman*, Noor Hamed, Anas Abdul Kayoum, Nada Alaaraj, Fawzia Alyafei, Shayma Ahmed. EP923: Comprehensive Insights into Metformin: Evidence from In Vitro, Cellular,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on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2025 ESPE-ESE.
[4]Vishal Agarwal*, Sambit Das, Arun Choudhury, Dayanidhi Meher, Devadarshini Sahoo, Sandeep Sahu, Subhadra Priyadarshini, Binod Prusty, Bijay Das, Amogh Chappalagavi, Sheenam Gupta. P653: Efficacy of treatment with combination dapagliflozin and metformin versus metformin alon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25 ESPE-ESE.
[5]Pranav Sheth*, Parag Shah, Prachi Ahire, Bharadwaja Pendurthi, Shruti Dharmadhikari, Chintan Khandhedia, Neeraj Markandeywar, Amey Mane, Suyog Mehta. EP410: Durability of glycemic response with FDC of sitagliptin and metformin in treatment naive T2DM Indian patients. 2025 ESPE-ESE.
[6]Kamila Kendjayeva*, Anna Alieva, Feruza Khaydarova. EP899: What is the minimum dose of vitamin B 12 required to correct the deficiency during long -term metformin use? 2025 ESPE-ESE.
[7]Maria Tichomirowa*, Marily Theodoropoulou. P956: Metformi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treatment response in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romegaly. 2025 ESPE-ESE.
[8]Suet Ching Chen*, Martin McMillan, Nicola Greenlaw, Katie Dudman, John Petrie, Faisal Ahmed. LB42: Does Metformin Combat Age-related Bone Resorption in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CoMBAT Study)?: insights from the REMOVAL trial. 2025 ESPE-ESE.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