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句带有浓郁武汉特色的方言——“蒜鸟蒜鸟,都不yong意”(算了算了,都不容易)在互联网持续走红。这句话用戏谑化解尴尬,让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瞬间降温,成为网友们化解矛盾、调和气氛的热门话术。
□宋子仪(长沙理工大学)
近期,一句带有浓郁武汉特色的方言——“蒜鸟蒜鸟,都不yong意”(算了算了,都不容易)在互联网持续走红。这句话用戏谑化解尴尬,让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瞬间降温,成为网友们化解矛盾、调和气氛的热门话术。
在标准普通话日益主导公共空间,方言使用场景逐渐受限的背景下,“蒜鸟”带着武汉方言闯入大众视野,唤醒了集体记忆深处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方言词汇和乡音腔调。方言是家乡的灵魂,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家乡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与集体情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方言从市井升腾至网络空间,它便不再是小众的“土味”表达,而是成为地域群体引以为傲的文化图腾,重建起数字化时代游子们断裂的乡土联结。
方言“蒜鸟”的走红,让武汉方言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也让我们解锁出了方言传承的新密码。
以往,方言传承大多依赖口口相传或传统文化活动,受众范围和影响效果有限。而武汉文旅部门抓住方言“蒜鸟”走红的契机,通过“方言+文创”这一创新模式,将武汉方言与可爱玩偶相结合,实现了从网络热梗到实体文创产品的转化。头顶绿色“大蒜”、圆滚滚的呆萌“蒜鸟”玩偶一经亮相,便迅速获得网友们的喜爱,引发购买热潮。捏一捏它的肚子,就能听到软萌的童音用武汉方言说“蒜鸟蒜鸟,都不yong意”。除了“蒜鸟”,其他有趣的方言玩偶也应运而生。“铆起搞”(加油干)、“讲胃口”(够义气)等俚语的传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学习武汉话的小热潮。
不仅局限于玩偶形态,武汉文旅部门还跨界应用于城市公交报站、文化旅游等场景。例如,在文旅环游巴士樱花专线上,“蒜鸟”化身小导游,用武汉话报站,为旅途增添了不少乐趣。多形式多场景的应用让方言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利用互联网“参与式传播”设计也是方言传承的新密码。“蒜鸟”走红后,许多年轻人通过说唱、视频剪辑等二次创作将自己的家乡方言进行二次解释,让方言极具新意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促进大众对于地方方言的理解。
在一些大城市,年轻一代中能熟练使用方言交流的比例逐年下降。部分年轻人不会说方言,不愿说方言,存在“说方言=土气”的认知误区。但“蒜鸟”的成功出圈表明,方言并非与时代脱节,只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它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年轻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更应主动承担起守护好独具特色方言的责任。
当我们在表情包里收藏乡音,在方言文创中打开家乡记忆,在短视频里重建邻里关系,方言便不再是即将消失的挽歌,而是成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库。从一句普通方言到一句网络热梗,再到一种文创符号、一张城市新名片,“蒜鸟”的走红让我们看到方言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命力。通过探索更多“方言+”的创造性转化方程来留住方言传承方言,不仅是为了守护语言多样性,思想多样性,更是为了守护住那份独一无二的乡土记忆。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