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约车车内是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乘客对自身在其中的表现,比如打电话、整理衣物等,会有合理的隐私期待,不愿为他人所知晓。换句话说,乘客在网约车内的表现属于个人隐私。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
近日,一名网约车司机偷拍女乘客视频并上传至网络的事件引发各方关注。
网约车车内是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乘客对自身在其中的表现,比如打电话、整理衣物等,会有合理的隐私期待,不愿为他人所知晓。换句话说,乘客在网约车内的表现属于个人隐私。
对女乘客来说,网约车司机偷拍隐私视频并发到网上的做法,堪称一场噩梦。这些隐私视频一旦在网络广泛传播,受害者将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们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羞耻与恐惧之中,时刻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更多人看到、被恶意解读。而且,从有的隐私视频中可以看出受害者住址等个人信息,这无疑为其人身安全埋下了隐患,让她们随时可能受到陌生人骚扰,甚至遭受人身威胁。乘客本以为是一段安全、私密的行程,却未曾想被司机暗中记录并泄露,这也会助长社会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实施偷拍上传行为的网约车司机,已经被警方行拘。从民事角度看,其行为严重侵犯了乘客的隐私权,受害者有权要求司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精神损失等民事责任。从行政层面来说,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罚更严厉。若其行为造成受害者自残等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刑法,面临更为严苛的刑事处罚。
在这起事件中,网约车平台难辞其咎。如果对司机的培训以及对司机车内行为监督到位的话,这名网约车司机何至于实施200多条隐私视频的偷拍上传行为?平台在车内安装的录音录像设备为什么没有让司机的偷拍行为“现形”?是因为平台对设备数据没有及时进行审查吗?
短视频平台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网约车司机上传偷拍视频并配以低俗文字的举动,短视频平台未能尽到起码的审核、把关责任。本应作为内容“守门员”的短视频平台,却让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轻易流入流出。短视频平台必须强化审核机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关键词识别、图像检测等,将不良内容阻挡在传播渠道之外。
当下,网约车市场运力趋于饱和,但司机偷拍乘客隐私、拒载、宰客等乱象却层出不穷。这表明,不能因为“运力总体饱和”就固化网约车司机群体。相关部门和平台应实施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司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新司机严格审查,对已入职司机定期考核,一旦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违背职业道德行为的“害群之马”,及时将其清出网约车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乘客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让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