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科学家将三胞胎分到了不同的家庭抚养,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带来什么糟糕的后果呢?
最没有人性的实验是什么样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科学家将三胞胎分到了不同的家庭抚养,乍一听好像没什么问题,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带来什么糟糕的后果呢?
可没想到,20年后,三胞胎居然重逢了!
紧接着而来的,就是一场悲剧......
1961年的纽约,三个刚出生的男婴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场极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的主角。
这场实验的背后,是一位名叫彼得·纽鲍尔的精神病学家,他的目标是探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然而,这个实验的实施方式却让人不寒而栗。
这三个男婴是同卵三胞胎,出生时的母亲因精神疾病无法抚养他们,最终被送往纽约的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这个机构并没有将他们视为普通的孩子,而是将他们视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观察。
为了研究的需要,三个孩子被故意分开,送往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中。
鲍比被一个富裕的家庭收养,养父是一名医生,家庭条件优越,生活环境相对优越。
艾迪则被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收养,养父是一位严厉的教师,教育方式较为专制。
而大卫则被送往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尽管家境不佳,但养父母对他非常关爱。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观察不同环境对同胞兄弟的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领养机构对每个家庭隐瞒了孩子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之后,这三胞胎就成了三个独立的个体,各自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
养机构会定期派人以"回访"的名义对他们进行观察,记录他们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男孩在不同的家庭中逐渐长大。
鲍比在富裕的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待人友善。
艾迪的家庭不上不下,养父的严格教育让他变得有些叛逆,性格上显得更加内向。
而大卫则在贫困的家庭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乐观开朗,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直到1980年,转折点来了。
这一年鲍比考上了大学,在入学的第一天,他就发现同学们对他异常热情,甚至有女生主动亲吻他。
经过询问,鲍比才得知,大家误将他认作另一名学生艾迪,因为两人外貌极其相似。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鲍比感到震惊,他决定联系艾迪,确认彼此的身份。
在确认了领养身份和相同的出生日期后,鲍比和艾迪决定见面。
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令人难忘: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年轻人站在对方面前,仿佛在照镜子。
这一幕被媒体记录下来,成为三兄弟重逢的标志性画面。重逢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媒体的关注让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全国的焦点。
没想到,大卫也看到了这则新闻,他意识到,自己和他们可能是亲兄弟。
经过核实,发现大卫同样是被领养的孩子,他们三个的生日也一模一样。
至此,三胞胎身份被完全确认,三人在阔别近20年后首次共同亮相,引发全美轰动。
虽然20年不见,但是他们还是有着血浓于水的默契。
三人的生活习惯很相似,就连品味也如出一辙。这种相似性让他们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媒体纷纷报道他们的故事。
之后,三兄弟在纽约开设了一家名为"Triplets"的餐厅,迅速成为了热门打卡地。
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视节目和电影,三人的生活似乎走上了幸福的轨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令人不安的疑问开始浮现。
三兄弟和他们的养父母开始注意到一些异常的细节。
为什么每个家庭都恰好有一个大两岁的领养姐姐?为什么领养机构会如此执着地进行定期回访?
这些看似普通的回访,为什么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
这些疑问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领养背景可能另有隐情。
《纽约客》杂志记者劳伦斯·莱特对这个案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深入调查后,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三胞胎竟然是一项名为"孪生陌生人实验"的研究对象。
这项由彼得·纽鲍尔主导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并非个案。
调查发现至少有13对双胞胎或三胞胎被作为实验对象,他们都被刻意分开领养,并被安排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中。
那些定期的"回访"实际上是在收集实验数据,记录这些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轨迹。
研究人员甚至专门挑选了那些生母有精神病史的婴儿,试图研究精神疾病的遗传可能性。
真相的揭露对三胞胎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他人操控,那些本该共同度过的童年时光被无情地剥夺。
这种被当作实验品的感觉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愤怒和绝望。
艾迪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作为在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一直承受着养父严厉的教育方式。
当得知自己的人生轨迹是被人为设计时,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最终,在一次情绪崩溃后,艾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艾迪的离去给剩下的两兄弟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更令人心痛的是,调查还发现在其他被分离的多胞胎中,也有多人因无法承受真相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悲剧性的结局,都指向了这场非人道实验的残酷本质。
实验的主导者彼得·纽鲍尔对这些悲剧却始终保持沉默。
他拒绝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或解释,甚至将相关的研究资料封存,使得受害者永远无法完整地了解真相。
一些实验助理虽然承认这是一个"道德错误",但却以"为科学做贡献"为由推卸责任。
这场以"科学研究"为名的人性试验,最终以多重悲剧收场。
它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更暴露出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困境:
当研究者将活生生的人生当作实验数据,当亲情被异化为可控变量,所谓的科学发现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这个故事警示我们: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底线,人性的尊严不容践踏。
任何打着"科学"旗号的非人道行为,终将在历史的审判下显露其丑陋的本质。
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人类不应该是实验台上的切片,科学的边界必须止步于人性的底线。"
你怎么看待这一实验呢?谈谈你的看法吧!
来源:智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