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啥只存在了十多年?一共发生3次内讧,每一次影响深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0:29 1

摘要:话说这太平天国定了都城天京,按说该是兄弟同心,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了。可这人心呐,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天王洪秀全,名义上是老大,可他心里那个“定盘星”——东王杨秀清,权力越来越大,还时不时“天父下凡”,搞得洪秀全跟个提线木偶似的。你想想,谁坐那把龙椅上,能

十几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咋就跟一阵风似的,说没就没了?

都说清妖凶狠,可要我说,真正要命的,是自己人捅过来的刀子!

天京城里,兄弟反目,血流成河,染红了龙袍也染红了屠刀!

几万精锐,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清洗中!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权力的诅咒?难道打江山,就注定要毁在坐江山的第一步?

话说这太平天国定了都城天京,按说该是兄弟同心,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了。可这人心呐,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天王洪秀全,名义上是老大,可他心里那个“定盘星”——东王杨秀清,权力越来越大,还时不时“天父下凡”,搞得洪秀全跟个提线木偶似的。你想想,谁坐那把龙椅上,能容得下旁边有个人天天指手画脚,甚至还想跟你平起平坐,要“万岁”封号?洪秀全心里能不打鼓吗?

这就好比一个家,当家的说了不算,二当家的啥事都插一杠子,这日子还能过得安生?洪秀全嘴上不说,心里那根弦早就绷紧了。他瞅着杨秀清,估摸着在想:“你小子翅膀硬了,是不是想把我这天王也给掀了?”这种猜忌一旦生根发芽,那可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终于,杨秀清那句“同称万岁”的请求,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洪秀全忍无可忍,密令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回京。这韦昌辉,早就对杨秀清憋着一肚子火呢,接到密令,那还不跟打了鸡血似的?1856年9月的一个深夜,韦昌辉带兵直扑东王府,那场面,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刀光剑影,喊杀震天。杨秀清和他府里几千口子人,稀里糊涂就成了刀下鬼。

洪秀全本以为,拔掉了杨秀清这颗眼中钉,就万事大吉了。哪知道,这韦昌辉杀红了眼,竟然来了个“斩草除根”,把屠刀挥向了所有跟杨秀清沾边的人,甚至连翼王石达开的家眷都没放过!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石达开在前线那是威望赫赫的战神,听说家人惨死,立马起兵靖难。天京城里又是一场混战,洪秀全一看这韦昌辉也失控了,干脆利落地把他和秦日纲也给收拾了。

这一场“天京事变”,前后死了两万多人!太平天国最能打、最有谋略的几个核心人物,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全没了!剩下的石达开,心寒透顶,虽然暂时回来辅政,可那心里的疙瘩,比拳头还大。这太平天国的“黄金一代”,算是彻底折在了自己人手里。你说这叫什么事?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好好的大好局面,硬生生被自己人砍得七零八落。这天国的根基,还能稳当吗?

想当初,金田起义那会儿,洪秀全带着一帮穷苦兄弟,揭竿而起,喊着“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人间天国。那会儿,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觉得跟着洪天王,就能过上好日子。那时的“兄弟情”,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是“一个锅里抡马勺”的情分。

可进了天京城,屁股坐稳了,情况就变了味儿了。天王、东王、北王、翼王……等级森严,规矩一大堆。以前是“兄弟”,现在是君臣。洪秀全高高在上,深居简出,越来越像个旧式皇帝。杨秀清呢,仗着“天父代言人”的身份,权倾朝野,生活也变得奢靡起来。这哪还有当初“拜上帝”的虔诚劲儿?分明是开始“拜权力”了!

你想啊,这权力就像是“迷魂汤”,喝多了,谁都顶不住。当初一起啃树皮、睡地铺的兄弟,现在一个住金銮殿,一个住豪华王府,其他人看着能没想法?尤其是看到杨秀清作威作福,连天王都得让他三分,其他人心里能平衡吗?韦昌辉为什么对杨秀清那么恨?除了个人恩怨,恐怕也少不了对这种权力失衡的嫉妒和不满。

天京事变,就是这种权力崇拜和内部失衡的总爆发。它撕碎了“兄弟情”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你想想,连杨秀清、韦昌辉这样的核心元勋都能互相残杀,底下的人看了会怎么想?他们还会相信那个“天下兄弟姊妹”的理想吗?怕是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天国,到底是谁的天国?”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掉它,一次背叛就够了。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谁也不信了,开始重用自己的洪氏宗亲。石达开的出走,更是带走了大批精锐和人心。整个太平天国的上层建筑,就像被白蚁蛀空的木头,外面看着还行,里面早就松散了。大家不再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更多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互相猜忌,互相提防。这种“离心离德”的状态,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耗尽了太平天国的元气。这“兄弟情”,最终还是没能敌过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弱点,真是让人唏嘘啊!

天京事变这颗“炸雷”响过之后,太平天国虽然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后起之秀,也撑了好几年。这两人,都是年轻有为的猛将,一个号称“英王”,一个号称“忠王”,是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保驾的“双子星”。按理说,他俩应该“背靠背,不分离”,共同对抗清军才对。可偏偏,这俩人也闹起了别扭,而且越闹越大,最后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这事儿还得从天京事变的“后遗症”说起。杨秀清不是被韦昌辉杀了吗?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一直憋着要给哥哥报仇。他的目标,就是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这韦志俊当时守着池州,地盘跟杨辅清挨得挺近。杨辅清就处处给韦志俊使绊子,穿小鞋。韦志俊心里也明白,这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哥哥惹的祸,弟弟来背锅。他一忍再忍,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带着部队去投靠李秀成。

这下可好,杨辅清哪能让他跑了?他直接找到了陈玉成,说韦志俊要叛逃。陈玉成跟杨家关系近,而且可能也对李秀成日益壮大的势力有点“羡慕嫉妒恨”,二话不说,就和杨辅清一起,把韦志俊投奔李秀成的路给堵死了。你想想,韦志俊当时的心情,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走投无路了。

李秀成听说韦志俊被堵了,赶紧派人去接应。结果,杨辅清、陈玉成、韦志俊、李秀成的援兵,四股力量搅和在一起,稀里糊涂就打起来了!自己人打自己人,损兵折将好几千。这下,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那点“小疙瘩”,彻底变成了“大梁子”。本来就有点互相看不顺眼,这下更是“针尖对麦芒”了。

最要命的是,韦志俊一看这情况,心彻底凉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池州城投降了清军!他成了太平天国第一个投降清朝的高级将领。这口子一开,影响极其恶劣。而陈、李二人的矛盾公开化,导致他们在军事上很难有效协同。后来陈玉成在安徽被围,李秀成有没有尽力去救,就成了历史上一桩“悬案”。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池州事变”,让太平天国本就紧张的长江防线雪上加霜,也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这兄弟阋墙,最终得利的,还是虎视眈眈的敌人啊!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活教材!

等到1864年天京城破,幼天王被俘,太平天国算是名存实亡了。但还有不少残余部队在南方各省流动作战,企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侍王李世贤(李秀成的弟弟)和康王汪海洋就是两支比较大的力量。按说,国都都没了,大家更应该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才对。可谁能想到,在这“强弩之末”的时刻,太平军内部又上演了一场自相残杀的悲剧。

这主角,就是汪海洋。他原本是李世贤的手下,后来队伍越拉越大,翅膀硬了,就不怎么听李世贤的招呼了。天京失陷后,很多被打散的太平军也来投靠他,汪海洋的实力更是“噌噌”往上涨。这时候,他的心思就活络了。他也是王,凭什么要听别人的?他想当老大!

要做老大,就得立威。汪海洋选择的方式,简单粗暴——杀!他先是找了个借口,把地位比他还高的副主帅黄金爱给杀了。这一下,确实镇住了不少人。但汪海洋觉得还不够,他的目光盯上了自己的老领导——侍王李世贤。李世贤当时正处境艰难,前来投奔汪海洋,希望能合兵一处。汪海洋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动了杀心。没过多久,李世贤也被汪海洋设计杀害了。

你想想,连自己的老领导都杀,这汪海洋的心得有多狠?他这么做,到底是想整合力量,力挽狂澜,进行最后的抵抗?还是纯粹就是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只想在末日来临前,过一把“山大王”的瘾?这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但他的做法,后果是灾难性的。黄金爱、李世贤都是有威望的将领,他们的死,让剩下的太平军将领们心寒齿冷。“今天杀他们,明天会不会就轮到我?”这种恐惧和不信任迅速蔓延。很多人一看,跟着汪海洋混,随时可能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还不如投降清军算了。于是,本就苟延残喘的太平军,又因为这次内讧,加速了瓦解。

没过多久,汪海洋自己也在广东嘉应州(今天的梅州)兵败身亡。他苦心经营、甚至不惜屠戮同僚才掌控的这支南方最大的太平军残余力量,最终也烟消云散了。这真是讽刺!他挥向自己人的屠刀,最终也砍向了他自己。太平天国的最后一丝希望,就这样在自相残杀中彻底熄灭了。这算不算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呢?

说到底,太平天国这艘一度乘风破浪的大船,最终没能驶向彼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船上的“大副”、“二副”们为了抢夺方向盘,自己先把船给凿穿了。内部的猜忌、权斗和残杀,比任何外敌都更致命。

我就常常琢磨,假如当初那些手握大权的“王爷”们,能少一点私心和猜忌,多一点信任和格局,太平天国的结局,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您觉得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要是觉得有点意思,就点个赞,转给朋友们一起品评品评!别忘了点个关注,@吴家多姐下回给您带来更精彩的历史解读!

参考文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史蒂芬·普拉特 (Stephen R. Platt):《天国之秋》

来源:吴家多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