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引领力,全面塑造新时代育人格局 | 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举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21:16 1

摘要: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联合举办,活动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得到北京教科院和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支持,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5月10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北京市组织举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海淀区委教育工委、海淀区教委,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联合举办,活动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得到北京教科院和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支持,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总结展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成果。

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海淀区委书记张革等领导出席展示交流活动,并现场观摩思政课教学。

6节公开课

展示思政课一体化生动样态

在现场观摩课环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一主题,六位来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授课教师,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党团队育人一体化角度,分别深入探索了大思政课育人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在学段差异中展现学科主题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展示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样态。

大学学段思政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卢刚以《理解“五个共同”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通过设置大学生熟悉的话题,深入浅出讲道理,引导学生从“历史观”层面理解“五个共同”,帮助同学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大学生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感。

中学学段现场课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孙夏媛带来了中学学段现场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典型情境、设计挑战性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了解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从而坚定制度自信,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学段现场说课

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王晶现场说课《好大的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以歌舞朗诵等艺术形式为载体,结合一体化课程建构、跨学科协作等教学模式,辅以综合任务课程学习成果展示、石榴籽代言人实践活动等具身体验,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并深化家国认同。

党课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军以《坚定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为题,分析了现有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青年教师理解和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明确民族团结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系统提出育人路径和教学方法,号召青年教师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团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孙京菊带来了题为《山河共鉴同奋进,青春聚力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场课,以组织学生团员汇报系列实践成果为主线,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团员在互动提问等深度参与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提升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增强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意识,为成人和党员阶段的系统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思想基础。

少先队活动课

海淀区民族小学大队辅导员王婷婷和四7中队的队员们带来少先队活动课《把习爷爷的祝福带给各民族小伙伴》。通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小学少先队员的殷切嘱托以及现场交流、实地走访、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主题展等内容,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儿童的殷切关怀,理解“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深刻寓意;通过录制“习爷爷的美好祝福”思政小视频、运用ai软件帮助手拉手小伙伴实现心愿、设计邮票等形式,丰富传递习近平总书记祝福的行动,引导队员们争做民族团结的“石榴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原书记韩宪洲、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吴庆、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郑雄等六位专家,对六节课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

成果推介和展示交流

活动现场播放了专题短片《深耕精研:思政好课的诞生》。短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现了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和党团队干部教师深耕精研、打磨思政好课的过程,是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践的生动写照。

海淀区、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和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分别从思政课例、研究成果、实践案例三个维度,推介了一批优秀成果,活动还联合发布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指南。

海淀区作为全市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实践研究示范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和共同体,聚焦课程,深耕实践,持续优化教研和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示范作用不断彰显。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推介了海淀区思政课一体化优秀成果。近年来,在海淀区教育两委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下,在各大中小学协同发力中,海淀区初步构建了横纵贯通、全域协同的一体化体系,激活了全链条思政育人的一池春水。这其中,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党校和教科院这三支重要力量边实践研究、边总结固化,联合推出了阶段性成果,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策略与实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真理力量引导学生;《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例集》汇聚专题化课例群,推广理实融合的思政教学;《海淀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育人活动为教案,将思政课融入实践场所,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三个阶段性成果是海淀教育人将育人使命镌刻在教学一线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海淀答卷”。

教育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育是做好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活动现场,海淀区正式上线启动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实现了海淀区思政教育资源体系的“数字升级”。未来,海淀区将借助“一台三库两名录”,丰富思政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提升课程品质,拓宽师生视野,助力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飞跃式发展,并逐步向全市推广有益经验。

随后的“育人者说”环节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副校长沙晓彤分享了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故事。学校通过“京港联动”的“大思政课”,用小故事讲大道理,通过真实案例、互动讨论和情感共鸣,点燃学生们思考的火种,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北京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为海淀区思政课一体化项目总负责人、现场授课教师、故事分享教师、三项成果作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动力,继续深耕精研、砥砺前行,努力书写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活动中,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推介发布了46项优秀研究成果,其中既有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东城区)、育德能力一体化提升(西城区)、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海淀区)、党团队育人一体化(大兴区)、幼小初高德育一体化衔接(石景山区)的5项区域优秀实践研究成果,也有41项来自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机构的课题优秀研究成果。

实践出真知,北京市大中小学不断强化首善标准,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形成一批优秀实践案例。活动中,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推介发布了99项优秀实践案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三个一等奖单位代表分享了各自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推介发布《2025—2026年度思政教育和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指南》,并提出研究建议。据介绍,该指南由7个部门联合发布,结合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在先后征求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咨询专家、基地学校干部教师、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此前已经连续发布四次,有效规范和优化了学校和幼儿园的思政课一体化课题研究。

杨志成表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及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训、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实践等,尤其是在教师教研培训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北京市在学校德育研究会的引领下,形成了每两年发布一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课题指南的惯例。

“今年的指南除了在内容上贴近这两年中央和北京市对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外,还结合了北京的区域特点及实践需求进行了创新。”杨志成举例说,今年的指南在研究方式上进一步强化了有组织科研、一题多研,突破了原来科研课题“排他性”,不再是一个单位或个人申报某个课题后,其他单位或个人就不能再申报,而是鼓励整合不同研究单位、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最终形成更加有特色、有深度、有实效的研究成果。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