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王轻轻点头,翻开笔记本:“我最近读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结合前些天读到的世医传承,我有些疑惑,为什么古人如此强调三世行医的背景?难道医术就不能靠天赋和勤学来成就吗?”
读故事学中医
“谢老师,能请教您一个问题吗?”小王低声开口,生怕打扰到谢老师的思路。
谢老师抬起头,眼神和煦如春风,“当然可以,小王。你若不问,才是我最担心的事。”
小王轻轻点头,翻开笔记本:“我最近读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结合前些天读到的世医传承,我有些疑惑,为什么古人如此强调三世行医的背景?难道医术就不能靠天赋和勤学来成就吗?”
谢老师闻言,微笑着将茶杯放下。他双手交叠在案前,目光变得深远,像是在追忆什么。“这是个好问题。你知道,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它讲究经验的积累和辨证的思维。古人常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并不是否认天赋或勤学,而是在说:真正值得信赖的医术,需要时间和代际的沉淀。”
他停顿片刻,看着小王认真记录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所谓‘家学’,是父子相传的医学教育方式。在古代,没有系统化的医学院,很多医学知识都是在家庭中一代代口传心授。家学之中,不仅仅是处方和诊断,更重要的是一种医德的传承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王点点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抬眼追问:“那这些世医之家,真的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吗?”
谢老师轻轻一笑,“当然。你听过东海徐氏吗?从晋代的徐熙到隋代的徐子敏,七代二百多年,名医众多,是世医的典范。还有宋代的唐慎微,出身世医家庭,精研经方,声名远播。再比如明代的万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儿科名医,万氏小儿科至今仍有影响。”
他一边说,一边站起身,走到药柜边,拿出一本厚厚的线装书,小心地摊开。“这是我家祖辈留下的笔记,上百年前,先人就记录他治病救人的点滴。我父亲继承之后,也在后页加上自己的体会。到我手上,我继续补充。我现在交给你,将来也希望你能为它续写新篇。”
小王双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笔记,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责任感。他缓缓翻开书页,看到用毛笔工整书写的药案和批注,仿佛能看到谢老师的祖父在昏黄灯下伏案的身影。
“谢老师,您的家族也是世医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谢老师点头,语气温和:“我祖父是医生,我父亲是毕业中医学院,是改革开放后首批接受正规医学教育的一代。到我这里,是家传与师承并重。我既继承了他们的经验,也接受了现代中医的系统训练。”
他顿了顿,神色略微沉思:“不过,家学也有其局限。古代家传医术,往往只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虽然保护了家族秘方,却也限制了医术的传播和发展。”
“是啊。”小王若有所思地应道,“我在书上看到,这种模式虽然普遍,却在后来被现代医学教育所取代。”
谢老师点头,回到桌前坐下:“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既要珍惜传统的精华,也要打破它的束缚。真正的传承,是精神的延续,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你知道孟河医派吗?”谢老师忽然问。
小王眼睛一亮:“知道一点。他们好像是清代在江苏兴起的医派,出了四大名家:费、马、巢、丁。”
“不错。”谢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这四家,都是世医。以费家为例,费尚有、费伯雄、费绳甫祖孙三代,代代行医。他们不仅擅长内科,对温病、杂病、妇科都有研究,影响深远。”
小王快速记录着,一边记一边追问:“那像叶桂这样的名医,也出自世医家庭?”
“是的。”谢老师语气庄重,“叶桂的祖父和父亲精通儿科,而他本人却在家学基础上,广泛拜师,得到十七位名医的指点。所以他既有家传之精,也有师授之广。他的‘温热论’体系影响了无数后学者。”
小王抬头,眼中满是敬佩:“原来真正的大医,不只是靠血脉传承,更在于不断学习和融合。”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