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近日,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林华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融合钢琴复调技法创作的《二十四节气格律琴曲咏怀》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开创中国风格复调音乐教材新范式。
文 | 卢旸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近日,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林华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融合钢琴复调技法创作的《二十四节气格律琴曲咏怀》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开创中国风格复调音乐教材新范式。
《二十四节气格律琴曲咏怀》是一部融合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与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的佳作。在新书首发式上,林华分享了《二十四节气格律琴曲咏怀》背后的艺术思考与文化情怀。“节气”是中华民族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历法和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也是古人探索宇宙星象奥秘的智慧结晶,蕴含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相信通过对相关乐曲的弹奏,可以使演奏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巍介绍:“林华作为音乐理论家与作曲家,在我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原创作品等近20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专业学术型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样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钢琴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浙江音乐学院艺术指导部书记王丹琴说:“作品凝聚了林华对自然的感悟、对文化的思考,展现了其作为艺术家、思想家和复调大师的卓越风采,这种仁者长存的精神力量令人敬仰。”
首演音乐会上,浙江音乐学院艺术指导教学部专任教师严隽文首演了书中的《立春·歌唱新野》《雨水·细听润声》《惊蛰·喜闻春雷》等24首作品。小白花越剧团的演员王金洪、屠可依,以越剧念白来吟诵林华为每首曲目所题的诗句,为钢琴复调注入越剧的婉转音韵。
互动环节,林华解答现场观众提问。针对复调作品学习的难度,对于大家关心的学习方法,林华建议:学习者应先从基础的动机和主题入手,理解每个声部的功能和它们如何相互对话。动机是复调作品的核心,它通过不同的形式重复和发展,形成作品的统一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二部作品开始,逐步过渡到三部、四部作品。
《二十四节气格律琴曲咏怀》收录于中小学艺术“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余丹红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音乐教育实践系列”。余丹红介绍,复调作品分为自由织体和格律织体两大类,前者在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不少中国作品的范例,也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但是后者的学习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曲目上缺少适合初级、中级程度的练习。因此,余丹红邀请林华写作相关系统教材,以弥补现状的不足。
该书邀请青年钢琴家曹艺雯演绎专业示范演奏版本,以其精湛的技艺为作品展现权威诠释;同时,创新性地组织了“全民音乐造星计划”,选拔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参与录制第二个版本,让这部作品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两个版本各具特色,均获得了业界专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这部凝聚着多方智慧与心血的音乐力作,必将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余丹红说。
24位音乐爱好者年龄跨度从8岁到77岁,既有职业钢琴演奏家,也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既有稚气未脱的琴童,也有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录制《春分·风动春色》的韩宇宸来自江苏南通,今年9岁。去年暑假,他第一次走进专业录音棚,在林华指导下完成录制,“音符在作曲家的笔下可以变成美妙的旋律,希望未来我也能写出像这样动听的音乐作品。”录制《谷雨·布谷催种》时,9岁的徐语汐有些紧张,“这是一首复调曲目,有点难。”林华耐心指导,“这首曲子主旋律的开头,要像布谷鸟唱歌一样弹,布谷布谷。”经过努力练习,徐语汐顺利完成录音。《大暑·纳凉夜曲》演奏者、77岁的梁撒苗儿时学习钢琴,打下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之后由于诸多原因与钢琴错过数十年之久,直至古稀之年才重新拾起,并坚持每日练琴。此次录音给了他更多的激励与自信,“青春易逝,迟暮已至,只有音乐永远鲜活,我愿在有生之年让钢琴伴我同行,永葆青春。”
首发式上,林华为演奏者代表颁发证书,“音乐不应是金字塔尖的奢侈品。二十四节气属于所有中国人,这些演奏者的琴声里,藏着最鲜活的故事。”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