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颈癌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防治形势也不容小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1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近6万例死亡病例 。尽管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综合治疗手段已使
宫颈癌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防治形势也不容小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1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近6万例死亡病例 。尽管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综合治疗手段已使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针对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我国在宫颈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最新进展。
手术治疗:更精准与更人性化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术往往需要切除子宫,这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而言,意味着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如今,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等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在我国逐渐开展并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团队成功完成院内首例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为一名26岁的宫颈癌未婚患者实施了宫颈广泛性切除和盆腔前哨淋巴结切除。该手术通过精准切除病变宫颈及宫旁组织,同时完整保留子宫体,为早期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治愈疾病”与“守护生育希望”的双重保障 。为确保手术安全与疗效,医院组建多学科专家诊疗团队,术前通过影像学评估、分子病理检测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术中采用高清4K荧光腹腔镜系统及吲哚菁绿ICG导航技术,保障手术精准度;术后联合外院生殖医学专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生育能力保护计划,真正实现“治疗 - 康复 - 生育”一体化管理。
缩小手术范围
对于初治早期宫颈癌患者,最新研究显示缩小手术范围可达到与传统根治性手术相同的疗效,还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过,这种手术策略需要精准识别低复发风险的患者,以保障安全有效。这要求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精准的评估体系,为患者制定最为适宜的手术方案。
放射治疗:技术革新与疗效提升
精准放疗技术
调强放射治疗(IM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精准放疗技术在我国宫颈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在精准定位肿瘤靶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从而降低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例如,IGRT技术借助CT、MRI等影像设备,在放疗过程中实时监测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位置变化,及时调整放疗计划,确保放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质子重离子治疗
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在宫颈癌治疗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质子和重离子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够在到达肿瘤部位时释放出高能量,形成“布拉格峰”,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尽管目前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我国的应用还相对有限,但其显著的疗效和低副作用优势,为宫颈癌患者,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放疗不敏感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化学治疗:新药研发与联合方案优化
新型化疗药物
近年来,不断有新型化疗药物应用于宫颈癌治疗的研究。比如,抗体偶联药物(ADC)Tivdak(tisotumab vedotin)在全球III期innovaTV 301研究中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接受Tivdak治疗的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显著改善 。Tisotumab vedotin是一种靶向组织因子(TF)的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靶向癌细胞上的TF抗原,并将细胞毒制剂MMAE(单甲基奥瑞他汀E)直接递送至癌细胞内,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再鼎医药已经启动了innovaTV 301在中国的扩展性研究,同时国内多项关于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也在积极开展,有望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药物。
联合化疗方案
在传统化疗药物的基础上,优化联合化疗方案也是提高宫颈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或者将化疗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例如,顺铂联合紫杉醇是目前宫颈癌化疗的常用方案之一,在此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等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免疫治疗:开辟宫颈癌治疗新路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宫颈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证实可显著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当帕博利珠单抗与同步放化疗结合使用时,疗效更为显著。不过,免疫治疗也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免疫相关的肺炎、肠炎、内分泌紊乱等,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谨慎权衡利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双特异性抗体
PD - 1/CTLA - 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在一线治疗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前景,无论PD - L1表达状态如何,患者都能从中观察到一致的好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在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宫颈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靶向治疗: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等靶点,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贝伐单抗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已被纳入宫颈癌的联合治疗方案中。此外,国内也在积极研发新型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多靶点激酶抑制剂
除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外,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也在宫颈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这类药物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与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转移相关的激酶靶点,发挥更为全面的抗肿瘤作用。例如,安罗替尼等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在一些小型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对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活性,目前相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多学科综合治疗:全方位提升治疗效果
随着对宫颈癌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已成为我国宫颈癌治疗的重要趋势。MDT模式由妇科肿瘤专家、放疗科专家、化疗科专家、病理科专家、影像科专家等多学科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从诊断、治疗到康复,各学科之间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管理,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MDT团队可能会先采用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缩小肿瘤体积,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和身体状况,制定辅助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等后续治疗方案。
我国在宫颈癌治疗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为广大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到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的蓬勃发展,再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广泛应用,宫颈癌的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个体化的方向迈进。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宫颈癌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治疗费用高昂限制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可及性等。未来,需要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制药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转化,不断探索创新治疗方法,提高宫颈癌的整体治疗水平,为广大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