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年人通常每晚需要睡7-9小时,如果睡眠无法满足,第二天往往会出现记忆下降、注意力涣散、疲乏困倦、焦虑情绪等一系列症状。然而,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状况:一整天早出晚归,疲惫不堪,渴望尽快躺下好好睡一觉,可偏偏躺下后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反复胡思乱想,越想越睡不着
成年人通常每晚需要睡7-9小时,如果睡眠无法满足,第二天往往会出现记忆下降、注意力涣散、疲乏困倦、焦虑情绪等一系列症状。然而,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状况:一整天早出晚归,疲惫不堪,渴望尽快躺下好好睡一觉,可偏偏躺下后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反复胡思乱想,越想越睡不着;或者是半夜好不容易入睡了,却又频繁觉醒,好像一直徘徊于醒与睡之间,难以一觉踏实到天亮。
我们都有过这种纠结:“我明明闭上眼睛躺着了,但一直睡不着,这是不是就算是在睡觉呢?算不算熬夜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睡眠的几个阶段。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以及快速眼动期(REM期),其中最重要的是深睡期与快速眼动期。在这两个阶段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才能真正得到放松与休息,各个脏器功能和神经系统也都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那么躺着闭眼却睡不着,究竟是处于睡眠的哪个阶段?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大脑在清醒和不同睡眠阶段时的脑电波大不相同。清醒时大脑多是β波活跃着,表示我们精神高度警觉;而当闭目养神、但仍未真正睡着时,大脑内主要出现的是α波和θ波,它们通常代表从清醒走向睡眠前的“入睡准备阶段”。直白一点,就是你感觉虽然眼睛闭着,但实际上你还并没有进入真正的睡眠,甚至连最低要求的浅睡期也都未能达到。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长期的闭目躺卧而不眠的状态,和我们主动拿着手机追剧、熬夜玩游戏并无多大区别。因为“熬夜”的根本不在于睁眼还是闭眼,而在于你的大脑处于持续兴奋和觉醒,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睡眠与放松。
不少人长期处于如此的失眠状态下,心情也变得烦躁焦虑,白天乏力无神,工作效率降低,长期下来还会影响心血管、消化系统甚至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对此,睡眠医学专家建议,从客观影响来看,闭目睡不着确实可以算作熬夜的一种,与主动晚睡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效果类似。
若你的这种闭眼难眠状态持续超过3个月,并每周至少出现3次及以上,就符合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如果时间较短则属于急性失眠。出现这些症状后,不要焦虑慌乱,应及时求助于睡眠专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及时干预改善。
当存在睡眠困难时,适当使用具有镇静乃至镇痛效果的药物也可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其中,“盐酸罗通定片”是一种从延胡索植物中提取了13种延胡索素的中药制剂,它以温和的方式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双重功效,对缓解轻中度失眠有良好效果。同时对于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较为适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毕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一定的使用限制。像帕金森患者,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这类特殊人群,不建议服用。毕竟盐酸成分可能在个别人群中偶尔产生头晕、嗜睡等轻微不适反应,因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当然,比药物干预更重要的还是科学的生活方式与自我调节。这里向大家分享几个及时促进睡眠的小方法:
第一步:清楚了解导致自己失眠的原因。压力是关键源头,工作也好、家庭也罢,试着练习一些放松训练,比如冥想、平缓的呼吸训练,把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内心逐步安静下来。
第二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睡前尽量避免看剧刷短视频,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调节身体内环境,帮助入眠。
第三步:培养床与睡觉之间的条件反射。如果躺下超过20分钟毫无睡意,建议离开床位,暂时做些平静活动,等困倦感出现再回到床上休息,帮助大脑建立起“床即睡眠”的条件反射。
第四步:放平心态,不要总想着非得睡着不可。短期的失眠焦虑谁都可能遇到,不妨接受睡不着这个事实,不去纠结,坚持规律作息,逐渐身心放松下来,睡眠自然而然会得到改善。
夜幕之下,良好的睡眠才是身体最可靠的“修复者”。别让自己总徘徊于入睡与醒来之间,学会科学地应对睡眠困扰,给予自己一个踏实、安稳的睡眠环境。
来源:瓜mm与花mm